分享

教练技术,为什么会令家庭破碎?

 我是最棒哒Y 2020-02-18

文| 教练智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1

教练技术,为什么会令家庭破碎?这个话题是个禁忌,无论是教练技术的拥趸,还是反教练技术的铁杆,对此各执己见。谈这个话题,总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是,教练智库欢迎所有的观点,正如罗振宇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的智慧。”所以,今天的这篇文章,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我们是否能从这些观点中得到反思。

12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当了人生中唯一一次二阶段助教,与我一起做助教的是一个师姐,人也挺付出的,助教选拔的时候她笑盈盈地说,“我就是要来付出的”。那时候二阶段课程结束后还有一个毕业典礼,是在第六天晚上,所有人的毕业证书,都是在当时由带组的助教发放的,所以,在当助教的时候,我们都承诺了一定会参加全部课程和最后一天的毕业典礼。

不过,在毕业典礼当天,师姐却缺席了,打电话也关机了,我当时急得半死,觉得师姐怎么可以这样不守承诺不负责任呢?后来典礼开始后,师姐的一个同学匆匆赶来,告诉我师姐被她老公打得鼻青脸肿,所以无法前来参加毕业典礼,最后,师姐所带小组的毕业证书是由我代为发放的。

这个事情后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很多年后有一次在深圳火车站遇到师姐,聊起那次二阶段做助教的经历,师姐很抱歉说她没有办法去参加毕业典礼,因为5天连续的全封闭课程,手机关机,触怒了她当时的老公,因此一回到家就被他打得很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她就离婚了。

确实,会家暴的丈夫是不值得留恋的。

但我有时候也会反思,如果我的老婆,她丢下家庭去上课,五六天不回家,电话打不通,那我会不会生气?我想,生气是一定会的。

算算帐,如果一个学员在5个月内走完一二三阶段,大概需要在花费多长时间。

一阶段:4天加半天前瞻(创新生活面谈)

二阶段:5天加毕业礼

三阶段:首中尾周各9天,加毕业礼1天,公益活动2天,大组会小组会按10周算,总共10天,支持别人的公益活动3天,自己的介绍会1天, 支持各种开班,接海星,企业家访,参加其他团队的介绍会,毕业礼(给别的团队做义工,自己团队做活动时才有义工)。

一笔笔帐算下来,5个月之内要有40多天出现在与课程相关的课堂,会场,活动上,而花费在电网上电话上和奔波在路上的时间更是多到无法计算,几乎所有课程有关的场合里手机都要关机,处于失联状态,有家庭的人,他们的配偶会怎么想,孩子又会怎么想,有谁考虑过吗?

如果毕业后半年再做一次一阶段助教,二阶段助教,三阶段教练,又有几十天同样会再度处于失联状态。

有时候想想,那些教练们的配偶,其实挺伟大的。

02

去上课进修,因为人在课堂上所以不能接电话,这样的说法多少还可以接受,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配偶问起,“你去上的是什么课”,他们几乎都同一个口径,“我不能说,你自己去上了就知道”,哪怕互联网上已经对课程进行了大量披露报道,但他们总是不说。

这种保密来自于课程宣导的“遵守承诺不能剧透”,遵守承诺,对课程的内容保密,对同学们的分享保密。不能剧透,则是为了让没有上过课的人,上课的时候能有充分的体验。

看似合情合理,不过,当这种保密出现在夫妻关系当中,就会引起隔阂和猜疑,一方经常处于电话关机失联状态,而上了什么课又坚决不说,这样的做法难免令人怀疑。夫妻之间本来应该坦诚相待,对于婚姻期间产生的一切本来就应该开诚布公,特别是一个据说“可以改变人生这么重要的课程”,但是,学员一定守口如瓶。越是这样,越是让人觉得有古怪,于是,很多人心里这样想,互联网这么方便,你不告诉我,我问度娘去。

一问之下,大惊失色。关系从此陷入矛盾对立,对课程的论断就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而保密则成为破坏夫妻关系的导火索。

其实,这种保密毫无意义。学员为了要让人生更好事业更好,家庭更幸福而走进了课程,到最后却为了要维护课程而不惜破坏家庭幸福,这样的逻辑听起来,你是否觉得很奇葩。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课程值得人们为了维护它而牺牲家庭的幸福,更何况,这个课程本来就是宣传要令学员的家庭更加幸福的,不是吗?

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追根究底,而另一方却不愿坦诚开放,不愿解释说明,沟通陷入僵局的同时,关系也会陷入危机。

03

令婚姻关系出现问题的,还有上过课的人身上的一种错觉,我上过课,你没有,咱俩不同频。

心理学教授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自恋的两种表现,分别是“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不同频背后的台词,正是“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

朋友们可能会说,不对啊,大家去上课,完了不是都觉得过往的自己做错了,所以忏悔了,怎么会变成“我是对的”呢?

当助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着一班新学员,他们进课堂的时候,很冷漠很呆滞,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五天后等他们毕业时,他们热泪盈眶,他们主动分享,忏悔过去,他们充满力量,他们立志要改变自己,要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幸福,这样的情景,令我觉得做助教真的很有意义,真的能支持到生命的成长,哪怕再辛苦再累,哪怕毫无报酬,但也值得去付出,这是当年我的感受,我相信,也是很多人毕业后投身去做助教的原因。

但是,忏悔和改变,有时候并不是同一件事。学员的“不同频”感受,更深刻的是来自这三个逻辑:

一,过去我是错的,我醒觉了忏悔了,因此,现在的我是对的,请注意,学员会把过去和现在区分开,执着于现在我是对的。

二,我知道过去我是错的,我忏悔了,醒觉了,我觉得我改变了,你没有改变,因此,我比你强。

三,我的同学们都忏悔了,也都改变了,我们是同一类人。

抱持着“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当然会觉得我们不同频,无法沟通。但在配偶看来,上课后的改变极其糟糕,无法接受:

一,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上课,没有时间照顾家庭。

二,不但无法沟通,还感受到轻视和批判指责。

三,和一帮新朋友打得火热,配偶成了局外人。

夫妻关系走到这里,吵架,冷战甚至分手,都是有可能的事。

04

也许你会说,目前离婚是一种普遍现象,夫妻双方都有责任,把帽子扣在课程上或者学员身上是否不够客观中立呢?诚然,离婚在当今代,已经稀松平常,再常见不过。主要原因是婚姻对人的束缚力越来越小,而人们对于婚姻的忍耐承受能力越来越低,农业时代人的价值观普遍趋同,而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导致了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离婚,确实是夫妻双方面的事,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没上课之前,夫妻关系是处于平衡的,上了课,平衡就被打破了,原因是“上课的一方改变了”,而另一方并没有改变,打破了这种平衡,同时学员婚姻内相当多的争吵和冲突也都是围绕着课程所发生,因此很多离婚的受害者们将罪魁祸首指向教练技术课程,这看起来合情合理。

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婚姻,因为一方去上课“有所改变”,而另一方没有改变,因此婚姻走到了尽头,那么,是谁的责任呢?

当然,离婚不一定是件坏事,文章开头的那位师姐,其实忍受了家暴很多年,后来才决定离婚,后来再婚,现在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离婚对她来说,是从不幸的婚姻中解脱。

孰是孰非,一言难尽。

05

我们所有人会选择去上课,绝大多数是为了要让自己成长,让事业更好家庭更幸福,学习是手段,人生更好是目标,但是学着学着,学习变成了目标,家庭事业和婚姻都要为学习让路,一路走来,就把原来的目标给丢了,把学习把课程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了课程可以不顾一切,所以,有人说,课程是洗脑。

倒转过来的例子还有感召。十年前我和一位首周末导师谈起感召,我说其实首周末的感召没有必要,学员的成长还八字没一撇,这个时候让学员到处去做感召,强行做感召,反而令外界反感,破坏了人际关系。那导师反驳我说:“就是要这样做呀,学员在首周末因为强行做感召把人际关系破坏了,在后面的108天里感召就会很困难,越困难就越有锻炼,越困难就越有收获,越困难就越有成长。”当时这番话把我唬得一愣一愣的,不过,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学员为了拓展更好的人际关系去学感召做感召,感召是手段,拓展人际关系才是目的,现在反过来,为了要学会感召,要去破坏人际关系,感召成了目的,为了学会感召什么都可以牺牲,这样莫名其妙的逻辑,你实不是觉得特别奇葩?

再说了,最困难的感召应该是感召陌生人,要锻炼感召,为什么要找最熟悉的人下手?

课程的事也许谁都想不明白,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反问我们自己,“我,是怎么把我的愿望给弄丢了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可怕的改变,也许就是我们把自己给弄丢了,还茫然不觉。

诸多问题,期待你通过评论留下你的看法。

我在知识星球APP上建了一个教练智库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