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复宁 组成 茵陈30g.板蓝根20g.白花蛇舌草30g.露蜂房10g.白矾3g.山豆根3g.紫草10g. 大黄6g.生芪30g.鹿衔草30g.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 病毒性肝炎. 用法 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 后文火煎20~30分钟.煎3次.共取汁400ml. 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方解 病毒性肝炎属难治疾病.常反复发作.有的可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本病系因湿 热.疫毒内攻.肝脏严重受损.并伤及营血为主 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病机以“毒”为本.兼有 湿热瘀滞.方中茵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 黄、蜂房.山豆根、紫草清热解毒.以增強吞噬 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促进机体 清除湿热毒邪:露蜂房,白矾具有解毒杀虫、通 利血脉之作用:生芪、鹿衔草益气育阴.扶助正 气.增强免疫力.促使肝功能恢复。诸药共奏 清热解毒、行气化湿之功. 加减 肝复宁是专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而设 的自拟基础方.临床尚须加减变通.本病急性 活动期.邪实正实阶段.以肝复宁为主.加大清 热利湿、解毒化瘀药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矾、蜂房的用量;如热邪重于湿邪者,加黄柏,黄连、山栀;湿邪重于热邪者.加薏苡仁,茯苓.苍术、滑石;食少纳呆者.加九香虫、焦三仙、鸡内金;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贞子,旱莲草等。本病迁延期.正虚邪恋阶段.病情持续6个月以上.肝功能反复异常,烦躁易怒,心情不畅者.加疏肝理气、活血 化瘀之逍遥散辈。因疏肝理气药多系香燥之 品,过用有伤阴之弊.故用量不宜过大。可重 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 之气,经临床观察,大量应用不但能保护肝细 胞.增加血浆蛋白,缩小肿大之肝脾.而且可迅 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复。恢复期,正虚 邪退。根据肝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 性.治疗时,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遵照仲景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明训.减轻 原方清热解毒之剂用量,辅以健脾补肾、益气 和营之法调服,一则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二 则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气血充盈,正胜邪祛, 始能获效。 肝宁汤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15g,柴胡 15g, 丹参20g.泽兰15g.虎杖15g.枳壳12g.白 术12g.云茯苓15g.甘草6g. 功能 疏肝解毒,活血化瘀,补肝健脾。 主治 病毒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以及其他类型肝炎。 用法 成人每日l剂,水煎2次.分2次温 服。儿童量酌减. 方解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因感染乙肝病 毒而致.其发病特点是毒邪(病毒)从人体的 血液和体液传入,又专侵着于肝脏.肝主藏血, 藏而不泄.故病毒侵入肝脏后很难驱除.这是 该病日久难愈的主要原因。病毒入肝必先损伤肝脏,导致肝脏的疏泄失常.血瘀不畅。因 此疏肝化瘀是治疗肝炎的重要环节.肝气疏 达.血行通畅,再配合解毒祛邪的药物.才能使 肝功恢复,病毒清除。但用药不可过用辛燥、 苦寒攻伐伤正之品,以免正损.邪气弛张。 方中白花蛇舌草、公英均能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目前多用于抗癌和抗病毒的治疗,公 英具有保肝利胆降酶的作用,二药性平和且甘,故清热解毒而不伤正。 丹参活血化瘀兼能补血养肝,古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补血活血”。泽兰活血祛瘀但性平和,又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中说:“泽兰辛散温通.不寒不燥,性较温和,行而 不峻.能舒肝气而通经脉.具有祛瘀散结而不 伤正的特点”。虎杖苦寒,亦为活血化瘀药,兼 清热祛湿解毒.现代研究有抗病毒的功能。泽兰与虎杖,一温一寒,两药配伍可互制其偏,并 能增其活血化瘀之效,与丹参三药同用又能防 治肝脏的纤维化。柴胡、枳壳疏肝解郁理气, 能条达肝气,以利驱邪外出,同时又能引诸药入肝经以达病所。白术、云苓、甘草健脾补中, 即“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脾健则正气充, 以利肝脏的恢复和病邪的清除。该方的特点 是疏肝化瘀解毒祛邪不伤正,养肝健脾扶助正 气不恋邪。 加减 本方为治肝炎的基础方,临床可根 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辨证加减,若单纯乙肝病毒携带或乙肝恢复期.可用原方加冬虫夏草、紫河车、生黄芪、黑刺蚁等补肾健脾之品.制成散 剂或胶囊.长期服用.能使HBsAg或HBeAR 阴转;若肝功异常.转氨酶增高.可随症加五味 子、垂盆草、土茯苓等;黄疸明显.小便黄赤,大 便秘结.湿热重者加茵陈、川军、黄柏等;若湿 重热轻者加茵陈、猪苓,泽泻;蛋白偏低、蛋白 倒置者可选加黄芪,鸡血藤,紫河车、当归、首 乌、鳖甲等:若伴有腹胀纳差可加砂仁、石菖 蒲、焦三仙;伴气短乏力可加黄芪、仙鹤草、太 子参;肝区痛胀不适.脉弦者加郁金、元胡;若 脉弦细.肝阴虚者加首乌、杭芍、女贞子;病久 肾虚.腰膝疲软乏力加菟丝子.沙苑子、二至 丸、杜仲等;早期肝硬化加鳖甲、当归.鸡血藤、 桃仁等;若伴有腹水可选加黄芪.防己。车前 子、大腹皮、乌药、郁李仁等。 急慢性肠炎16方 香姜红糖散 【来源】张志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研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备用。此为1疗程之量,每次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服1次,日服4次。连服13日。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方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本方具有三个特点,即: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具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加减】本方十分平安,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症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0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4~8次送服此散。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效佳。 14 连梅芍药汤 【来源】邵章祥,《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黄连、甘草各3克,乌梅、白芍各15克,泡参、茯苓、粉葛各12克,山药25克,黄芩、槟榔各1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 【方解】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故方中以黄连、乌梅、白芍酸甘化阴,以养肝木之体、顺其曲直之性;泡参、山药、茯苓甘淡实脾、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粉葛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槟榔行瘀导滞;炮姜、甘草辛甘化阳、温煦脾胃;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寒热互用、刚柔相济、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主治】慢性泄泻。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15白芷固肠汤 【来源】彭海棠,《陕西中医》(2)1987年 【组成】广木香、白术、乌梅、干姜各10克,苦参9克,白芷、生黄芪各15克,石榴皮20克,陈皮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养脾胃、导湿止泻。 【方解】慢性结肠炎,由于日久难愈,由脾虚湿胜,而致气血双亏,后期而影响肝肾,形成肝肾亏虚之象,故方用白芷入阳明而祛风燥湿,对泄泻颇有效验。《本草汇言》指出:“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泄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本草述钩元》亦指出:“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藩秀,……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说明白芷对阳阴肠胃之邪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更明确指出白芷治疗久泻有良效。谓:“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配苦参之苦寒、导热除湿;又以木香行气;黄芪、白术、陈皮、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和胃,白芍、乌梅、石榴皮酸敛止泻。诸药协同,共奏健养脾胃、导湿止泻之功。故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慢性结肠炎(泄泻)。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川楝子;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胀明显,加枳壳、川朴;偏于湿热者,去干姜、黄芪,加黄连、秦皮;脾虚者,加党参、怀山药;肾阳虚弱者,加附片、补骨脂;夹瘀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疗效】治疗64例,服药15~30天者26例;30~60天者20例,60~90天者18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一年以内未见复发者)12例(占17%);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32例(占52%);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基本正常)14例(占22%),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16 敛溃愈疡汤 【来源】田继胜,《山东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土炒),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广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解】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作脓,或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正如张景岳所说:“泄泻不愈,必自太阳转人少阴。”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且又有排脓生肌之功;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用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济生方》云:“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故用菟丝子平补肾元;白芨生肌止痛;三七主治下血、木香主治泄泻痢疾;柴胡升清;白矾治痰饮、泄利,取其收而燥湿之功。因本病肠黏膜有轻重不等损伤,故用乌贼骨收敛止血;赤石脂善能涩肠固脱、且对肠道内异常的发酵产物和炎症渗出物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用一半研粉口服比纯入煎剂效果更佳。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治疗中,本病辨证分为偏热、偏寒两大类型。偏热型加炒黄芩、地榆炭、黄柏炭;偏寒型,加补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疗效】治疗30例,治疗1~3疗程(3周为1疗程),平均2疗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随防1年不复发)15例(占50%);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及钡灌肠时病变仅轻度炎症性改变)7例(占23.3%);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肠镜及钡灌肠病变程度有所减轻)5例(占16.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临证运用,剂量一定要适当,量少或量多都不适宜。又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清肺解毒汤 组成 鸭跖草30g,柴胡10g,半枝莲20g, 忍冬藤30g,蝉衣10g,板蓝根20g,连翘10g。 功能 透邪泄热,清气解毒。 主治 病毒感染高热不退。 用法 每剂煎2次,每日服3次(即1剂半) 补肺杏仁散 【处方】 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1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诃黎勒1两(煨,用皮),白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3分(炮裂,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茯苓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肺脏气虚,伤冷咳嗽,伤寒无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惠》卷六 补肺杏仁煎 【处方】 杏仁(去皮尖双仁,研)2两,枣肉(煮去皮核)1升,白蜜半升,酥半升,生姜汁半升,饧1升。 【制法】 上合和,于银石器中微火煎搅候熟。 【功能主治】 肺伤寒气,咳嗽唾痰,声重鼻塞。 【用法用量】 每服1匙头,食后温酒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补肺 补肺丸 【处方】 干地黄1斤(汤净洗),杏仁半斤(汤去皮尖)。 【制法】 上细切,以木臼中先杵地黄,后入杏仁同杵令匀,急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肺。主 【用法用量】 每日30,食后熟水送下。 【注意】 忌萝卜、莲、藕、贝母、白药、毛米粥。 【摘录】 《医方类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 农村中医,风疹过敏的小方子,只一味中药 本文理论依据:《经验后方》、《中华药海》、《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实用中药辞典》 我在我的文章里,经常提及从前在农村工作时的经历。 在那段日子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在我看来,那些赤脚医生,看似没有文化,也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人家有真本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中医的根在民间,在农村,在广大的基层。 我给你讲一件趣事吧。 有那么一回,一个农村妇人来找我们,看样子有四十来岁,体形矮胖,脸色发红,说话声音气壮高亢,应该是个急性子。她怎么了呢?浑身起风疹团。 解开衣服一看,好家伙,瓶盖大小的风疹块密密麻麻,连成片,颜色发红,患者自己是又痒有烫,热得难受,痒得更难受。 怎么办呢?就在我没什么头绪的时候,我旁边一个赤脚医生说话了,拿点麸炒枳壳,煎水喝了,再抹上去点就好了。一回9克,水煎。最好能留点药汁,涂在皮肤上。 说实在的,我当时是非常怀疑。因为这个赤脚医生,没什么学历,说话也是大老粗,我有点看不上他。再加上他说这个东西,我觉得更不靠谱。枳壳,我太清楚了,它是入脾胃经的,能理气宽中、消积导致,应对那些暴饮暴食诸证。你拿它治风疹,这不开玩笑嘛? 但是人家患者可不管,一听说有办法,乐坏了。 结果,她回去就用了。当然下午四点多钟,她再次路过我们这儿,一进门高声叫道:“你们真行啊,喝完就没了”!说着,解开衣扣,果然看不出来了。患者说,其实她喝完这个枳壳水,很快就不痒了,紧接着疹子就退了。 我在一边看,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我把这事儿跟我老师讲了。我老师瞅瞅我,道:“那不书上都写了吗?你咋不知道呢”? 这一来,我就如做错事的孩子,一头扎进书房。这一看不要紧,我越看越惭愧。 原来,中药枳壳祛风止痒退疹,早就有了,只是我粗心大意,只记得枳壳的主要功效,对其一些小的功效没注意罢了。 原来, 在典籍《经验后方》第35卷里,古人明确记载枳壳治疗风疹的办法:枳壳三两,麸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仍以汁涂。 在《圣济总录》里,古人记载,枳壳麸炒三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另有一方,用的是枳壳、苦参、蒺藜子、蔓荆实。 《药性论》明确指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开宝本草》明言:“主风痒麻痹……”。 果然,我是越看越惭愧。这古籍里的东西,人家赤脚医生懂,我怎么就不动呢?原因就是我死读书本,缺少实践啊! 我在这里说一下原因吧。 这个风疹,其实就相当于过敏性荨麻疹。它的形成,很多时候考虑风热之邪郁滞肌表,或素体有热,外感风邪,搏结于肌肤。像上文中那个妇人,就是典型的风热型荨麻疹,表现为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瘙痒剧烈,有的甚至发热、恶寒。这时候,就得清热祛风。枳壳,寒能清热,辛散祛风,故而可以派上用场。脾胃虚弱者不要用。枳壳要麸炒,目的是减缓燥性,以免它伤阴。 文章写到这,基本告一段落了。 我想说的是,对于风热型的荨麻疹,用枳壳是古法、验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这类老办法,不能丢。我承认,它不见得对每个人都好用。但是它有过实践,至少对部分人是适合的。 其次,一个人要想提高学问,增进技能,就要到基层去,多走,多看,多学习,多实际操作。只有深入到基层和民间,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糖尿病26年,没治好,只用了一味中药 糖尿病26年,花了150000多年没治好,只用了一种中药,百个试验,没有复发,数千万糖朋友反馈好用!收集! 九方对糖尿病的治疗是有效的。 让我们列出一两个要看的部分当事方: 处方1:处方1:麦冬90克,麦冬90克,黄芪90克,云岭15克,栀子15克,山茱萸肉15克,豆瓣30克,虎杖45克,水煎30克。 每剂煎三次,将果汁混合三次,每天早上、晚餐中和饭后各取一次。 治疗糖尿病食谱2:7黑豆,7大豆,7花生,7枣,1核桃,2鸡蛋,浸泡在头三个温水中,核桃去皮,鸡蛋切碎入碗,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好,加入其他口味,不要放油盐,蒸20分钟,吃早餐。 这两种方药的成分完全不同,其中一边是中药材,另一边是全是食品,这表明,不仅中药可以调节糖尿病,食物也可以起到调节糖尿病的作用。然而,单用中药或食品不能控制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否则就不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所谓有效九方,其实是一堆中药成分,有效的食疗方剂是不科学、不受欢迎的,盲目听局部处方、延缓疾病、伤害自己,这只是一种侥幸的使用管理,但不应被广泛推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提倡养病,所谓养病,就是慢慢养病,慢治急病,快治慢病,既不科学,也不科学。 虽然部分处方有一定的效果,但因人而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天然降血糖药包是根据现代糖尿病患者的特点精心研制开发的一种药物和食品同源的药物营养产品。其配方选用多味降糖效果最好的药食同源药材,特别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药物开发,具有高活性、高营养等特点,安全有效,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额外伤害。中医与现代营养的完美结合,是中医与现代营养的完美结合,是糖尿病康复的好方法。 而山药在降血糖包中的成分是关于山药健脾、益肺、益肾、养精。治疗脾虚、腹泻、口渴、漏精、排尿次数。渴望包括现代糖尿病。结果表明,山药具有降血糖作用。一些老中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让病人经常吃山药。中医治疗口渴也往往是辨证加山药,这说明糖尿病患者经常吃山药有益。笔者曾遇到过糖尿病患者贪食山药、糖尿病而病情加重的病例。事实上,山药更常用于治疗糖尿病,但不应单独使用。斗音号:ylin666 治疗哮喘12个偏方 哮喘是因气管和支气管对各种刺激物的刺激不能适应,而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的病症。 椒目方 【原料】椒目适量。 【制作法】将椒目研粉,装入胶囊,每丸3克。也可服用从椒目油中提取的中性及酸性成分制成的胶丸。 【用法】内服,每次4~5丸,每日3次。中性胶丸每丸150毫克,每次2~3粒,每日3次。酸性胶丸每丸75毫克,每次6~8粒,每日3次。 【功效】除痰平喘。适用于哮喘性气管炎。 参蛤定喘散 【原料】红人参、紫河车、川贝母、麦冬、北沙参、钟乳石、炙款冬各20克,五味子15克,化橘红10克,蛤蚧1对。 【制作法】将上药碾碎研成极细末。 【用法】取药末,每次3克,每日2次 【功效】补益肺肾,止咳定喘。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及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各种不适。 化痰平喘方 【原料】蜜麻黄、杏仁、桂枝、陈皮、半夏、紫苏子各9克,炙甘草6克。 【制作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理气降逆,化痰平喘。适用于支气管哮喘。 胡椒杏仁蛋方 【原料】胡椒、杏仁、桃仁、糯米、栀子各8粒,鸡蛋1枚(取蛋清)。 【制作法】将上药共研末,调入鸡蛋清外敷双足涌泉穴(足心),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敷至鸡蛋清干为止。 【用法】每日1剂,连敷3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下气平喘。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猪胰苦酒方 【原料】猪胰1具,苦酒300毫升。 【制作法】以苦酒煮猪胰,猪胰煮熟即可。 【用法】每日取适量服用。 【功效】益肺补脾,解毒止嗽。可缓解久喘咳嗽。 白皮紫苏杏仁汤 【原料】杏仁、冬瓜子、地龙、熟地黄、淮山药各15克,桑白皮、紫苏、蜜麻黄、天花粉、甘草各10克。 【制作法】将上药用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平喘。适用于哮喘病。 备注由于本方麻黄用量较大,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贝母橘草方 【原料】川贝母、杏仁、橘红、生石膏各30克,生甘草10克,明矾3克,雪梨6个,冰糖150克。 【制作法】先煎生石膏、杏仁、橘红、生甘草,去渣取汁,约1小碗;将明矾溶于水中,雪梨去皮、核,打烂;川贝母打碎,与冰糖一起置大碗中;倒入药汁及明矾水,放入蒸锅中隔水蒸1小时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2匙。 【功效】清热平喘。适用于热性哮喘。 薄荷橘皮紫苏饮 【原料】薄荷15克,橘皮、紫苏子各10克。 【制作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饮用 【功效】止咳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 荞麦蜜茶 【原料】茶叶6克,荞麦面120克,蜂蜜60克。 【制作法】茶叶研细末,放入荞麦面、蜂蜜拌匀即可。 【用法】每次取2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之 【功效】补肾敛肺定喘。适用于肾虚引起的哮喘。 黑芝麻生姜蜜饮 【原料】黑芝麻50克,生姜5片,白砂糖、蜂蜜各适量。 【制作法】黑芝麻炒香;生姜捣汁去渣;白砂糖、蜂蜜混合均匀调成蜜糖;芝麻用生姜汁浸拌,略炒,晾凉后与蜜糖混合拌匀,装入瓶中待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匙 【功效】润肺生津,降逆平顺。适用于肺虚喘症 阳和平喘汤 【原料】熟地黄、紫石英各30克,淫羊藿、鹿角片各20克,当归、桃仁各10克,麻黄、白芥子各6克,五味子4克,皂角、肉桂各3克。 【制作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温阳平喘。适用于寒性哮喘。 健康生活宜与忌 1.平时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宜多摄入植物性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等。不宜进食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少吃牛肉、羊肉、韭菜等异性蛋白类食物。 2.劳逸结合,早睡早起。不要过度疲劳,避免剧烈活动。突然强烈的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紧张的竞技性运动,均可诱发哮喘。 3.要勤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4.参加适当的户外活动,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 咳嗽 补肺丸 【处方】 杏仁2大升(山者不蛀,拣却双仁及陈臭)。 【制法】 以童子小便一斗,浸之,春、夏日,秋、冬14日,并皮尖于砂盆中研细,滤取汁,煮令沸,候软如面糊即成,仍以柳篦搅,勿令着底,后以马尾罗或粗布下之,日曝,可丸即丸。 【功能主治】 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前后任意茶酒送下。 【摘录】 《本草图经》引《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三) 肺气上童,久病咳嗽,咽膈隘塞,语声不出,津液干燥,痰毒头痛,心神恍惚,及劳嗽咯血、呀呷等疾 补肺丸 【处方】 百部(焙)2两,贝母(去心)2两,山芋2两,阿胶(炙令燥)2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桔梗(炒)1两,防风(去叉)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3两(生),半夏2两(捣罗为末,先以鹅梨汁1盏,生姜自然汁1盏,同熬,至一半入半夏末熬成膏)。 【制法】 上药除半夏膏外,为末,以膏和,如干加炼蜜少许,为丸如鸡头实大。 【功能主治】 肺气上童,久病咳嗽,咽膈隘塞,语声不出,津液干燥,痰毒头痛,心神恍惚,及劳嗽咯血、呀呷等疾。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临卧含化。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肺气虚,咳后气短,久咳,倦怠无力,自汗,语音低微 补肺丸 【处方】 黄耆200g,党参200g,白术150g,防风30g,蛤蚧5对。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肺气虚,咳后气短,久咳,倦怠无力,自汗,语音低微。 【用法用量】 早、晚各1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9:423) |
|
来自: 随缘522 > 《5...秘方、偏方、验方\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