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仅仅二十七字的诗,却写出了最悠远的苍凉

 昵称413468 2020-02-18

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的冬日,汾河岸边魏军大营被一片肃杀之气笼罩。刚刚惨败的将士个个士气低落,凛冽的北风吹过军旗发呼呼的响声。就在不久以前,这支军队在同韦孝宽统帅的西魏军的决战中铩羽而归。在拥有绝对人数优势的情况下,久攻玉璧不克,反倒损兵折将七万多人。更为诡异的是昨夜一颗巨大的陨星落入大营,以致全军彻夜惊乱。一个令人胆寒的消息也在军中流传——主帅高欢已中箭身亡。

此时,全军已列阵于一片缓坡之下。士兵们只要稍稍抬头,就可以看见那面绣有猛虎图案的帅旗之下,众将簇拥着一个中年人。此人身材高大,相貌俊朗,头戴金盔,身披金甲。他面沉似水,目光坚毅地扫视着熟悉的军阵和将士。他就是东魏宰相高欢,一个已经控制朝政十五年权臣。此时在普通的军士们看来,权倾朝野高欢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身边的亲信,却能明显地感到他厚重铠甲下微微抖动的身体和如雪鬓边渗出的涔涔汗水。高欢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他已无法完成自己梦想的统一大业,他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了。但他还是想念怀朔,想念草原,想念家乡;尤其他放心不下这只他亲手建立的军队,这些随自己出生入死,马革裹尸的将士。他不想因为自己可能的死亡,而令军队失去魂魄,将士失去肝胆。所以尽管病入膏肓,他依然抖擞精神,如往常一样屹立于军阵之前,傲视自己的部下。他希望:即便他此时此刻就撒手归天,他的魂依然能留在军中,与之时时相伴。

片刻高欢向站在身边的斛律金微微点头,后者大步向前,立一巨石之上,用鲜卑语高声唱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声高亢而嘹亮,伴着凛冽的北风飘出了很远。先是高欢和将领们随声和着,然后是亲军、马军、步军,最后是全体将士。这些游牧民族的后裔,已经离开草原很久了,但此刻他们又仿佛看到了那无数次梦回的家乡,因此很快泪水已模糊了他们的目光。

这个场景被记录于《北史》: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这首诗仅仅用了二十七个字就勾勒出了北国草原那高远而苍凉的风光。抒写鲜卑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她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简练而直白,但极具感染力。开篇的“敕勒川,阴山下”,交代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望,天空就像巨大无比的圆顶笼罩着整个草原。“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那样的苍茫与高远;草原是那样的辽阔无边。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鲜卑人的家乡,牛羊的世界。牧草丰茂,牛羊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它们忽隐忽现,到处都是。场景由静态转为动态,色彩由单一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立时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短短二十七字,一幅无与伦比的苍凉便跃然眼前。无论是语言还是意境,这首诗都可谓浑然天成,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浅近明快、酣畅淋漓,毫无无晦涩难懂之句。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描写草原的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