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Neurosurgery》杂志 2020 年2月 10日在线发表德国University Hospital Heidelberg的Campos B, Neumann JO, Hubert A,等撰写的《21例脑放射性坏死的手术队列分析。Analysis of a surgical series of 21 cerebral radiation necroses.》(doi: 10.1016/j.wneu.2020.02.005.)。
【背景】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方法来区分脑放射性坏死和肿瘤复发,也没有标准的治疗途径。此外,关于组织学证实的放射性坏死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的报道很少,且高度相关。【方法】作者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包括21例组织学证实的脑放射性坏死的病例。作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放射性坏死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2)个别坏死的放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3)先前发表的基于MRI的方法的适用性,这些方法基于特定的结构图像特征来识别放射性坏死。【放射治疗类型】有18例患者提供了详细的放射治疗资料,其中大多数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体来说,66%的患者接受了单一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及单独或联合全脑放射治疗。在余剩下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接受了粒子治疗,或作为一种推量治疗(boost),或单独使用。2例患者单独接受分割放疗(表1)。放疗至坏死发展的平均时间间隔为4.68年(95% CI, 0.19年- 9.55年)。1例放射治疗后至46年才出现放射性坏死。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至与发生坏死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17年 (95% CI, 0.38年 - 3.96年),其余患者为7.74年 (95% CI, 3.89年- 19.4年)(图1A,补充表1),但差异不显著(p=0.94)。接受粒子治疗的患者从放射治疗至发生坏死的平均时间间隔为0.79年 (95% CI, 0.25年 - 1.33年),其余患者从放射治疗至发生坏死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65年 (95% CI,0.47年 11.77年)(图1B,补充表1)。 总的辐射剂量与放疗至发生坏死的时间间隔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 -0.52;p=0.03,(图1C,补充表1)。根据放射性坏死病例与原发病灶和/或照射野的空间关系进一步分组。在两个病例中,原发性肿瘤是鼻咽部的肉瘤/癌,并且放射坏死出现在邻近初始放射野的地方,即在同侧颞叶。对其余病例,复习放射治疗计划并与坏死部位相匹配。不出所料,所有的放射性坏死都在放射野内发生。 【结果】 放疗至坏死的平均时间为4.68年 (95% CI, 0.19年 - 9.55年)。将现有的MRI数据集与有肿瘤病变的患者的数据集相匹配,作者比较了之前发表的3种基于影像学标准的识别放射性坏死的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作者的研究中,这些方法的敏感性都未达到≥70%。放射坏死表现为大片脑水肿,Ki-67染色提示细胞增殖水平升高。手术切除放射性坏死被证明是一种安全的方法,永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5%),无死亡率。【结论】虽然脑放射性坏死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作者的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中,脑放射性坏死的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与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关。目前还没有标准的磁共振成像标准来确定放射性坏死的结构序列。手术切除放射性坏死与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低的死亡率相关。

图1 (A)显示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接受任何其他类型放射治疗(RX=放射治疗)的患者之间的从接受照射与发生坏死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和95% CI值)。
(B) 接受重离子照射的患者与接受任何其他类型放射治疗的患者之间从照辐射与发生坏死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和95% CI值)。(C) 放射剂量(x轴)与从照射与发生坏死的时间间隔(y轴)的相关性。

图2 (A-C)磁共振成像中放射性坏死的典型表现。大多数放射坏死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可能与中央坏死相对应,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薄的环形增强强化和大片脑水肿。病变呈圆形对称、有棱状纹路的(ribbed)或弥散的:
图像(A)显示圆形对称病变。对应的患者被诊断为转移瘤并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图像(B)显示棱状纹路病变。患者患有鼻咽癌,接受全脑放射和重离子推量治疗。图像(C)显示弥散性病变。这些病变生长在肿瘤切除残腔附近。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病人患有恶性星形细胞瘤,并接受了分割放疗。图像(D) 2003年至2017年作者科室放射性坏死的绝对病例数(共21例)。

表1:患者特点

表2:个别患者的MRI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