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基础-如何控制 针灸的针感

  平凡的人 2020-02-19

控制针感实际上就是控制针下之气,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针感性质,一是控制针感传导的方位。这是现代手法研究中提出的课题,这项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

针感的性质有酸、麻、胀、疼、触电样、水波样等多种,以一种为主,并兼有其他种的混合型为多。在传导的方位上,针感有的是短程,有的是长程,有的是全程,有的气至病所,但也有越经的变异现象和传导中的跨越现象,即中间一段或几段没有针感。当针感传至脏腑效应器官时,效应器官多可出现反应,除出现效果外,亦有客观可以记录者,如肠鸣音、心音、肌电等效应。

有的是立即出现的即时性效应;有的是间隔一定时间的延迟性效应;有的是针刺后的一过性效应;有的是多次针刺后,出现的叠加效应;有的是减轻症状(有治疗意义)的正性效应;有的是增加症状的负性效应。如何控制针感的性质,在针刺手法研究中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课题。

1、酸

这是常见的针感之一,多出现于局部,有时可以传导到远端,以四肢穴位出现为多见,腰、背、颈部穴位次之。就其性质来说,与肌肉过度运动时蓄积乳酸所产生的感觉相近似。使酸感出现,押手的运用时很重要的,如进针后出现的基础针感是麻,押手要多用力;如出现的基础针感是胀,押手轻一些。时将针向一个方向转,如搓转后出现疼感,则成功率小。若是搓转后胀感加重了,则可逐渐变成酸。用提插亦可,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押手要加力。

2、麻

最为多见,多呈条状,带状,少数可呈片状,可为传导性的,在针后出现其他针感,欲改为麻感时,一般不用押手(用时也要很轻),捻转角度要大,提插幅度要大,提插速度可快可慢,针尖方向可稍稍变换。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3、胀

亦较多见,多出现在酸感之前,为局部性的,若与麻感混合出现,多可传导与局部注射药液所形成的物理压近感相似。要想出现胀感,押手要重些,要边捻针边在押手上用力,加用提插时,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针尖方向不宜变动。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4、痛

此痛感不是指进针时在表皮上出现的疼痛,位置是指进针后腧穴深部产生的痛感而言。此痛感有时在局部,有时传导到远端。如能避免为最好,倘不能,就要迅速把痛觉改变过来,一般可不提针,将食指、中指两指放到针柄一边,两指间要保持一指间隙,拇指放在另一边对准此间隙,以此三指固定住针体,拇指向中指方向,中指、食指向拇指方向一同加力,2~3次即可改变过来。或用拇指轻弹针柄亦可,仍无效时,可提针少许或完全提出。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中风患者此痛感多见,亦难改变,但往往痛感减轻常是取得疗效的标志。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5、水波样

这是一种舒适的针感,多在四肢大穴出现,其基础针感是麻感,在麻感出现后的瞬间,将右手食指中指两指靠在针柄的一边,用右手拇指甲从对侧缓缓地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刮针柄,同时要依据基础针感的强弱不同一边刮针,一边轻颤,颤的幅度一定要小,小到针尖不离原来的位置为宜,在刮针过程中,这种柔和均匀的刺激一个接一个地作用到腧穴上,其状如后波催前波,故称之为水波样针感。这种针感传动的远近和方位决定于基础针感,即麻的程度如何。

     如何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早在古代针灸专著中就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使针感向远方传导,是可以用手法来控制的。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针感的传导首先与穴位的选择有关,四肢的大穴是容易出现针感传导的,次则背腹部,再则面颈部,四肢末端的穴位则几乎不传。其次应注意针的选择,过长、过短、过粗、过细都会影响手法的运作。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基础针感是针感传导的先决条件,麻感是最易传导的,其他复合针感传导如何也与麻感所占比重有关。针尖方向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针尖所指的方向就是针感传导的方向,两者是一致的。

 针的捻转方向则不能一概而论,或左或右,视情况而定。欲使针感向上时拇指需向前捻、欲使针感向下时拇指需向后捻。倘没按要求出现,则应调整其捻转方向

  左手的应用是必须重视的。古人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要进行循、摄等辅助动作,用二指、三指、四指平直用指甲及指肚在经上叩击。其次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关闭住经脉的另一端,要紧贴针的附近,不能太远,用力时不要直上直下,要朝向经络开放的一端,关闭时指力不要太强、否则患者会感到不适或疼痛,倘太弱,反而能诱导针感向相反方向传导。需注意关闭时是用指尖而不是用指甲。此外,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要协调、利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