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崖门:洪崖还是洪岩

 笛子8vxrvb7uaz 2020-02-19

 说明:可能是我老了吧,我至今依然把洪崖洞说成是洪岩洞,而且觉得这样说更“重庆”一些,正如把“沱”读成入声一样,好像更有味。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重庆人说普通话。有朋友从北京来,重庆人陪他逛洪崖洞,说:“这就是洪yán洞。”北京人看那路牌,明明是洪崖洞嘛,怎么成了洪yán洞了呢。重庆人分不清崖和岩,把崖读作岩(ái)。岩在普通话里又可以读作yán,重庆人以为岩在普通话里读作yán,想在北京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于是就闹出大笑话。

山或高地陡立的侧面,而岩虽然也通崖,但大多是指石头重庆取名“岩”的地方,几乎都不是“岩”而“崖”,观音岩、曾家岩、虎头岩都是崖而不是岩。洪崖洞是因那洞外的洪崖而得名的,那洪崖和观音岩、曾家岩、虎头岩一样,为什么又没写成“岩”而写成“崖”了呢?事实上,重庆人把洪崖洞也读作了“洪岩洞”,写的时候却写成了洪崖洞,这又是怎么回事说起来有点话长。

从千厮门到临江门,是一道上下落差达五六十米的悬崖,靠千厮门一段就叫洪崖,靠临江门一段叫飞仙岩(宋代可能也叫洪崖)。有人认为,洪崖就是红崖或红岩,理由是夕阳西下时,那岩石被染成一片红色而得名。我认为此说不妥。重庆多红砂石、红砂岩,重庆人只把红砂岩称为红岩。著名的红岩村就因其附近有这样的红砂岩而得名。洪崖的岩石是一般的海成岩,剖面为白色,并非红色。洪崖上下草木苍翠,夕阳也不可能将其染在一片红色。洪崖之“洪”,乃是大的意思,例如洪、洪、洪、洪之类洪崖从千厮门到临江门,再到定远门,几乎是一道整体的的悬崖岩石,因其大而得名“洪”。

南宋彭大雅筑重庆城,就将城墙扩展到了洪崖崖边。那悬崖高峻险要,大大增强了重庆城的防卫能力。据《元史》和《宋史》记载,彭大雅所筑的重庆城有洪崖、千厮、镇西、熏风、太平等五座城门。也就是说,洪崖门之名很可能就是彭大雅取的,至少是他批准的。彭大雅是文人,籍贯为江西。虽然重庆人都称“洪崖”为“洪岩”,但那城楼上明明写的是“崖”而不是“岩”,于是就只好跟着加以订正,把“岩”改为“崖”。既然城门都用“崖”字,那悬崖和那悬崖下的洞也就只好跟着用了“崖”,于是就有了洪崖和洪崖洞。否则,洪崖洞就真的叫洪岩洞了。

彭大雅所建的洪崖门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可以推测的是,当年的洪崖门可能不是闭门而是开门。如果五座城门中还有闭门,对于重庆这样的山城来说,即使只着眼于守卫,也极为不便。如果那时的洪崖门是开门,肯定不会在现在的洪崖洞那附近了,因为那里悬崖太高太陡太险,既无必要设置开门,更不可能因设置开门后修建出城的道路。还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洪崖门也不可能过分靠近千厮门,千厮门西侧也没有地方再设置一座开门。因此,我推测,彭大雅所建的洪崖门,很可能就是后来的临江门。戴鼎筑重庆城,设置了十七座城门,在洪崖洞上设了一座闭门,顺理成章这座闭门就取名为洪崖门。原来的洪崖门没有了名字,于是临时给了一个临江门的称号,这可能也是临江门其实并不临江的原因之一吧?

洪崖门下是几十米高的悬崖,悬崖下还有很高很深的岩厦,城里城外长期不能沟通。虽然清代就有了洪崖厢,但人们却将洪崖门城外的街巷划到千厮门的范畴里。即使是镇江寺,离千厮门已经有五六百米了,也依然被看作是千厮门的“地盘”。纸盐河街本来就在洪崖门城外,但因其与千厮门紧密相连,人们说起,都说是千厮门纸盐河街,而不会说是洪崖门纸盐河街。洪崖洞在洪崖门之前就有了,如果可以排除,那么洪崖门城里城外都没有以其命名的街巷。重庆九座开门几乎都有数条以城门命名的街巷,而八座闭门却很少有这样的街名巷名,说明闭门的确要“矮”那么一大截。

不管怎么说,因为有洪崖洞,可以让我们想到洪崖门。在八座闭门中,洪崖门也就首屈一指了。据说,渝中区政府决定复原洪崖门,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从效果图上看,那复原的洪崖门并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洪崖门城楼拆得早,或者说损毁得早,现在的人们谁也没见过,甚至连照片也没有。要复原洪崖门,只能凭设计人员的想象,甚至只能凭决策者想象。而为了满足商业利益的需要,很可能设计得“高大上”,与历史完全不沾边,成为一个假古董,成为一个骗骗外地人和后人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