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展望】 生物与环境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种群和群落,考点主要集中在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对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考查常以曲线和表格为主,“群落演替”属课标中新增的内容,考查的比例较高。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其中对其营养结构的考查较为突出。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近年来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考查比较突出,多与食物网或食物链结合起来进行命题。能量流动的相关运算是考试的一个难点,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计算方法需多加关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搞清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三个考点。它们是高考经常考到的内容,但难度不大,理解识记即可。 【知识升华】 一、知识网络 注意: 种群 :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之和 群落 : 一定区域内各生物种群之和 生态系统 :群落+无机环境 二、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3.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如: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如: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生态需求接近不同物种间存在此关系,需求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如: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注意:群落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形成了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极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但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可通过竞争或捕食关系来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便可能成为外来入侵种,侵占别的生物的生存空间与营养等,打破生态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4.群落的演替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两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如下:植物→植食性动物→小型动物→中型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2)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不只一种,如蟾蜍与蜘蛛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 能量流动 (1)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①所同化能量的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其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注意:生物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上一营养级,未被其同化。 ②能量去路: 以初级消费者为例 *部分能量以呼吸作用的方式散失,这部分能量是无法再被生物循环利用的。 *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部分能量(如遗体、粪便、落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部分能量属未被利用部分,这部分能量既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而是留在本营养级中。 (2)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传递方向:单向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既不能循环流动,也不能逆向流动。 ②传递效率: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答题时注意审题,如一只狼吃掉一只兔子,同化量不是10%-20%】 2. 物质循环(碳循环过程) (1)碳的循环形式: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通过光合和呼吸作用)。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①可先根据A、B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B为非生物的物质能量(无机环境)或生产者。 ②再根据箭头指向判断:A有3个指出,应为生产者。B有3个指入,应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③剩余的C、D一个为消费者,一个为分解者:C指向D,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④图中①为光合作用,②③④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其中④有的题中也称其为分解作用。 3.信息传递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①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进行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明胜区等。是保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濒危动植物繁中心等。为栖息地严重被破坏,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其他措施:建立精子库或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
|
来自: 久离rrh2z6c2a9 >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