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清华美术博士后 李振、焦琳、付心仪

 王守山学堂 2020-02-19

【预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系列讲座(第四讲)

海报

时间: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下午1:30

地点:清华美院A439

演讲者:李振、焦琳、付心仪

主持人:杨庭曦 

一、《砚台与墨》,演讲人:李振

个人简介:

李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合作导师刘巨德先生。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田黎明先生。2010年至2014年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导师田黎明先生。

演讲内容:

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文房四宝,随着墨汁的广泛普及和质量的提高,砚与墨已很少出现在中国画家的案头,但仍有少数的画家坚持研墨,绝不用一滴墨汁。研墨绝非研习古人的仪式,只有懂得其中妙处才会有这一分坚守。

砚以端、歙为上,墨分油、松;端以上三坑为佳,歙以四老坑为最;墨以时段分优劣。

本报告以介绍端砚、歙砚坑口和不同年代墨的特点为主,从下墨、发墨的原理引入对比研墨与墨汁的不同表现。 

二、《帝后礼佛图是怎样成为经典的?——兼论20世纪初中国佛教美术史构建》,演讲人:焦琳

个人简介:

焦琳,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0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赴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交流、访问。博士学位论文《北魏帝后礼佛图研究》获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青年学者学术出版基金”,入选《中国学术精品文库》,即将出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演讲内容:

帝后礼佛图原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北魏皇家开凿的宾阳中洞内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礼佛场景图像。该作品在20世纪初被探险家、收藏家、西方汉学家、日本学者、中国学者等发现并多次记录转载与研究,因此声名鹊起。也正因为此,该作品不幸被盗凿并流传至海外,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存在着历史的选择,可以管窥20世纪初中国佛教美术史相关关键概念在海外的生成转化与传播过程。 

三、《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复原研究》,演讲人:付心仪

个人简介:

付心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2012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硕博连读,指导教师为徐迎庆教授,于2018年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为米海鹏副教授。在这之前,于2012年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人机交互,情感计算。

演讲内容: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址,佛教文化的宝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莫高窟的壁画正面临着多种多样病害的侵蚀。物理手段的修复方法存在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等挑战,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壁画进行复原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方向。

本次演讲针对敦煌典型破损壁画,从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设计学、美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知识,介绍交互式壁画数字化复原方法和设计范式,相关复原结果得到了敦煌研究院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可以应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