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吃不起的神药到躲不开的「毒物」,糖怎么成了「甜蜜的忧伤」?

 jimyjackson 2020-02-19

500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2003 年,SARS 爆发,许多人宅居家中。那时的人们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超快 5G ,最热衷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一部名为《穿越时空的爱恋》的言情剧因此大火。同样是穿越剧,这位女主角不爱八阿哥也不会唱「爱的供养」,却端着一碗红糖水,在明朝成了「神医」。

糖能治病?电视剧瞎说的吧。在现代人眼中,糖和经常熬夜、大鱼大肉、不爱运动并列为「四大神偷」,不知不觉就偷走了自己火一般的肱二头肌和六块腹肌,只留下一团团没脾气的肥肉。

四百年前,砂糖仍作为奢侈品、万能药和权力的象征而存在。四十年前,糖果在中国还是稀罕物件,攒糖纸是跨越几代人的娱乐活动。但在今天,糖不仅以糖果的形式攻占了超市卖场,还躲进各种美食里,争先恐后钻进人们的肚子。从吃不起糖,到躲不开糖,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吃不起的糖

认为糖能治病的,不止是《穿越时空的爱恋》的编剧。

公元 11 世纪,一位名为阿维森纳的阿拉伯医学家断言,砂糖是一种万能药。阿维森纳声名远扬,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古罗马名医盖伦并称为西方传统医学三巨匠。他写下了 450 部著作,其中《医典》的影响力最大,直到 17 世纪,仍然被欧洲医学界视为最高权威。

作为「中东医圣」,阿维森纳对砂糖的医疗效果坚信不疑。在他的影响下,拜占庭帝国的御医将砂糖作为退烧药,仅供贵族使用,意大利医学院的教材中也明确注明:「砂糖对于热病、咳嗽、胸闷、嘴唇干裂、胃病具有疗效。」

医生们如此推崇砂糖的疗效,一方面,是因为古时的人们常常因为营养不良而得病,砂糖热量高、人体易消化,「疗效」自然立竿见影。另一方面,砂糖洁白而稀少,物以稀为贵,绝大多数人吃不起糖,没法证伪医圣的话,便把各种神奇的效果附会在砂糖上。

换言之,古人把糖送上神坛的原因,就在于没法经常吃到它。

500

阿维森纳 | 看来医圣本人也没糖吃

人天性爱吃糖,有生物学家推测,这是因为熟透的果子糖分高、最顶饱,长久进化下来,嗜甜已经刻进了人类的基因里。在批量生产砂糖以前,爱吃糖的欧洲人学会了驯化蜜蜂、采集蜂蜜,中国人则做出了麦芽糖,也就是胶牙饧,还有用麦芽糖糊住灶王爷的嘴的习俗。

然而,不管是蜂蜜还是麦芽糖,都没法和砂糖相比。公元 7 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征伐,他们的砂糖制作工艺也迅速扩散开来。很快,砂糖就攻占了全世界的味蕾,成为人类找到的最佳甜味剂。

历史上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砂糖原料,最终被阿拉伯人选中的植物是糖分极高的甘蔗。甘蔗很特殊,只生长在雨水丰沛的热带和亚热带,有人说,久居沙漠的阿拉伯人向外扩张,除了宗教的力量,也离不开砂糖的驱使。

用甘蔗制作砂糖并不容易,种植的辛苦自不必说,甘蔗会在短短几年间消耗土地肥力,必须不停迁徙。甘蔗成熟后,还需要榨汁、蒸煮、除沫、脱水,一道道繁琐的工序之后,才能得到洁白如雪的砂糖。因此,制糖业不仅需要相当成熟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早在阿拉伯人学会制糖起,奴隶制与砂糖一直如影随形。

500

把人当货物买卖,是人类最耻辱的历史

公元 15 世纪,葡萄牙人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接连加入狂欢。除了黄金、香料,欧洲人最意外的发现,就是一块块适合种植甘蔗的土地。在大西洋的岛屿上,欧洲人挥舞着鞭子,驱赶着成千上万从非洲贩卖而来的黑奴开辟种植园,其中最主要的作物,就是甘蔗。不久后,哥伦布带着甘蔗幼苗,发现了新大陆,古巴、巴西也成为甘蔗的种植园聚集地。

几百年间,为了洁白的砂糖,无数黑人背井离乡,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和作物组成,也改变了砂糖的地位和价值。以英国为例,1700 年,英国人年均食用砂糖 4 磅;1800 年,18 磅;1900 年则飙升到 90 磅。砂糖终于从奢侈品变成了平价调味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然而,「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数百年来,和蜜蜂一样,作为工具的甘蔗劳工也用鲜血和汗水发出质问:「为谁辛苦为谁甜?」

02

躲不开的糖

把人们从甘蔗种植园中解救出来的,不是枪炮,也不是法条,而是甜菜的发现和机械化制糖的普及。

甘蔗制糖虽好,但欧洲人之间却常常因有限的甘蔗种植地而爆发战争,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甘蔗的替代作物。19 世纪,经过大规模实验,甜菜可以在温带作为砂糖原料种植,从此甜菜糖和蔗糖并驾齐驱。

机械化制糖的普及,是砂糖产量大爆发的前提。甜菜被温带国家广泛种植的同时,蒸汽机也被用于带动压榨机和离心分蜜机,制糖业开始从人工走向机械化。以中国为例,1905 年,东三省开始种植糖用甜菜,三年后,中国第一座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落成,日加工量达 350 吨。制糖不再是一种神秘且费事的工艺,只要原材料足够、市场稳定,糖产量很快就能上去。

这个愿望在二战结束之后,很快就成为现实,尤其是在美国,守着「糖罐子」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大量廉价砂糖输入美国,成为美国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源动力。

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资案例,可口可乐,就是从一瓶经过调味和品牌包装的糖水起家的。作为美国梦的代表,麦当劳俘虏了无数小孩的胃,也离不开大量糖分的加持。

500

麦当劳「那么大」系列 | 那么多糖,所以那么好吃

借助人们对甜味最原始的渴望,资本裹挟着糖,搭建出前所未有的美食世界。茶、可可和咖啡的普及自不必说,没有糖的陪衬,苦味不会被人念念不忘。薯片、饼干等膨化食品,也是因为糖的加入,显得格外诱惑。哪怕是在激情澎湃的篮球场上,运动明星也愿意为含糖量特高的士力架打广告,告诉人们「一支士力架,唐僧变姚明」。

当高糖分食品包围人们,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异议,但这些不同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肥皂剧所掩盖——人们开始享受这个史上最富足的消费社会,每条大街小巷张贴的广告都传来一个声音:享受生活。糖,正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享乐型物质。

2016 年秋季,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制糖产业曾在 1960 年代向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行贿,请求对方刻意弱化摄入高糖分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促进作用,转而攻击饱和脂肪酸的作用,这一行为影响巨大,直到今天,许多营养学家研究的方向仍然受此误导。

其实早在 2012 年,权威期刊《Nature》就刊登了一篇题为《砂糖的毒性真相》的论文,证明「糖就是另一种烟草」,具有潜在危害,而且引人上瘾。一方面,糖分影响体内激素分泌,让人吃饱了还想吃,另一方面,糖会通过激素控制大脑,不间断发出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然而,人们已经难以躲过糖的「袭击」了。以美国为例,大约有 74% 的包装食品和饮料都含有某种类型的糖,不管是蔗糖、甜菜糖还是各种代糖,只要接触到,糖对大脑的刺激就不会间断。在这个规模超过 1000 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拒绝糖的魔力。

500

配料表的秘密:白砂糖

以《砂糖的毒性真相》为分界点,糖开始站在健康饮食的对立面,「少糖」、「减糖」、「无糖」成为食品行业的热门概念,许多制糖企业也投入重金,研发低热量的甜味剂。令人失望的是,即便人们找到了阿斯巴甜、糖精、甜菊素等甜味剂,这些代糖要么甜中带苦,要么有健康风险,没有一个能完美替代砂糖。但很显然,概念只是概念,滚滚前行的食品行业,等不及下一个类似砂糖的奇迹了。

2017 年,泰国开始对含糖饮料征税,两年后,加倍征税,希望从国家层面帮助民众减糖。了解泰国的朋友都知道,泰国人非常嗜甜,饮料加糖就不用说了,就算吃炒河粉,也要加几勺糖进去。泰国政府征税的效果如何暂且看不出来,但众所周知,泰国减肥药一直畅销东南亚。为了吃糖,人们早就找到了心理自洽的办法。

一万年前,糖就已经被端上我们的餐桌,但因此爆发的健康问题不到 100 年,如今,全球达成饮食减糖的共识还不到 10 年。要知道,在我们千方百计减糖的同时,还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仍把砂糖当良药。

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曾经是砂糖建构的国家,也是美洲第一个由黑人建立的独立国家,但如今,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糖只是一种物质,本无好坏,让它从药变成「毒」的,不过是人类嗜甜的基因和逐利的本性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