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偏方秘方(五)

 仕仕霖霖 2020-02-19

热姜水专治小毛病

 

偏头痛:当偏头痛发作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痛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醉酒:用热姜水代茶饮用,可加速血液流通,消化体内酒精。还可在热姜水里加适量蜜糖,可缓解或消除醉酒。

面部暗疮:用温热姜水洗脸,每天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腰肩疼痛:在热姜水里加少许盐和醋,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脚臭:将脚浸于热姜水中,浸泡时加点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抹干,擦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牙周炎: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如果喉咙痛痒,可用热姜水加少许食盐代茶饮用,每日2~3次。

头皮屑: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发,然后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发,可有效防治头皮屑。

 

自制驱寒除湿中药包

 

冬季,很多人都会感觉脖子周围酸胀、发冷、疼痛,用自制的中药包热敷后,能疏通经络、驱寒除湿,可在按摩前,平时看电视、用电脑时使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具体方法是:艾叶、石菖蒲、生姜各120克,木瓜、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独活各20克,茴香15克,盐10克,混合在一起,装入纱布袋中缝好,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即可。

专家点评:艾叶能散寒止痛;石菖蒲可活血、散风、祛湿;生姜能发汗解表;木瓜能祛湿;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独活能抗炎镇痛;茴香能芳香开窍;盐能消肿止痛,诸药配合在一起共奏疏通经络、驱寒除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挥发性较强,所以使用5次左右,就需要换药。

 

蛋清能止血 蛋膜治瘊子

 

止血 将蛋清涂抹在纱布上,再敷在伤口上。蛋清的成分具有凝固血液的作用,可止血。

治瘊子 瘊子又名疣,非常顽固。每晚临睡前将患处皮肤洗净,用生鸡蛋内膜贴在瘊子处,次日早晨揭掉,一周左右瘊子即可自动脱落。

 

菜根御寒又祛病

 

茄根:取茄根、石榴皮适量,共研为细末。每次服用6克,每日服23次,可治久痢不止。

芹菜根:取芹菜根60克,大枣10枚,水煎。吃枣喝汤,可预防动脉硬化。

韭菜根:将韭菜根、叶捣烂取汁,以温开水冲服。每日一次,适用于急性肠炎、慢性便秘;取韭菜根适量,用红糖水煎服,可治白带多;韭菜根捣烂湿敷,有散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空心菜根:空心菜根120克,水煎服,可治痢疾;空心菜根120克,醋与水各250毫升,同煎汤含漱,可治龋齿牙痛。

菠菜根:取鲜菠菜根10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每日23次,可治疗糖尿病。

葱根:取连根葱白20根,大米适量,同煮成粥,稍加一点醋,趁热服食(以发点汗最好),适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容易晕血怎么办

 

一是肝气郁结的人。因为肝气郁结的人容易患上郁证,所谓郁证,即是因情志不舒而引起精神抑郁、易怒、易哭等,严重者还可发展为精神病。这类人群容易受惊吓、胡思乱想,故有可能在看到血液的时候,就联想起一些不好的事情,以至于出现心情紧张、恐惧。

二是气血不足的人。俗话说胆大的人说话“底气十足”,而那些胆小的人就是“气不足”了。一个气不足的人如果再加上血虚,那么不仅胆小,而且身体素质虚弱。也许其他人抽个两三百毫升血没有什么影响,可对于这类人来说,极有可能会因血压突然下降而晕倒。

这两种体质的人可通过适当调理来改善症状。对于肝气郁结的人,首先要保持开朗的心情,平时多吃一些疏肝理气、降肝火、健脾益气的食物,如香蕉、芹菜、茼蒿、萝卜、柚子、西红柿等,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而对于气血不足的人来说,除了多食用一些补气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藕等之外,还要多吃些补血的食物,如乌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小豆等。邱全还建议,气血不足的女性可以多吃藕,熟藕由凉变温,有养胃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是一种非常好的食补佳品,尤其适合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表现为肌肤干燥、面色无华的人。特别是藕段间的藕节更是一味良药,不仅具有健脾开胃、养血、止血的作用,还能改善气色.

 

中暑验方9

 

1.芦根15克,石膏20克,知母、竹叶、麦冬各15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每日3次。本方适用于中暑发高热、口渴、烦躁不安者。

2、藿香叶、香薷叶各10克,薄荷叶5克,苍术10克,姜半夏10克,白芷10克。水煎,日一剂。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本方具有清热解暑、健脾醒脑之功效。

3.滑石30克,甘草10克,冰片1克,木香、降香、厚朴(姜制)各1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日3,每次6克。开水送服。本方用于中暑发热、胸闷不适者。

4.干姜15克,陈皮10克,甘草 6 克、皂荚0.5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片0.5克溶化后,徐徐灌服。本方适用于中暑昏倒患者。

5.生姜汁、韭菜汁各25毫升,大蒜汁15毫升,灌服。本方用于中暑神昏者。

6.绿豆60克,乌梅、五味子各50克,白糖适量。水煎去渣代茶饮。本方具有清凉解暑、生津止渴之功。

7.藿香、薄荷、苏叶各50克,甘草30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枳壳20克。将上药混匀研细末,制成水丸,分早、中、晚各服6克。本方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呕吐、胃不舒等症状。

8.五味子用酒浸泡3天,每次食5粒,每日23次。本方用于预防中暑。

9.半夏10克,竹茹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砂仁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本方主治暑热呕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