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天朗气清uizw04 2020-02-19

如果要论及科学界最打脸的实验之一,泊松亮斑绝对是榜上有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世界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科学命题,在科学还没有进入微观世界之前,光这种迷人而又耀眼的存在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光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科学家引起了一场持久的论战。

1660 年,牛顿的一生死敌胡克发表了他的光波动理论。他认为光线在一个名为发光以太的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四射,并且由于波并不受重力影响,他假设光会在进入高密度介质时减速。胡克的光波动理论是光的波动说的雏形。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而牛顿却和胡克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在法国数学家皮埃尔·伽森荻提出的物体是由大量坚硬粒子组成的基础上,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偏振现象,最终于1675 年提出假设。

牛顿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媒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微粒说由此产生。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牛顿的分光实验

而牛顿和胡克还没有撕起来,法国科学院的掌门人惠更斯也插了进来,在 1678 年,惠更斯在法国科学院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推翻了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并在 1690 年出版的《光论》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表示波前的每一点可以认为是产生球面次波的点波源,而以后任何时刻的波前则可看作是这些次波的包络。

借着这原理,他可以给出波的直线传播与球面传播的定性解释,并且推导出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但是他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光波遇到边缘、孔径或狭缝时,会偏离了直线传播,即衍射效应。惠更斯假定次波只会朝前面方向传播,而不会朝后面方向传播。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物理行为。但是在当时来说,惠更斯原理的提出标志着波动学说的正式建立。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而由此也掀起了第一次波粒大战,惠更斯和牛顿的支持者你来我往互掐了好几个回合,还逼的牛顿和惠更斯两个人下场对撕。

在惠更斯去世之后,牛顿出版巨著《光学》,这本著作汇聚了牛顿在剑桥三十年研究的心血,从粒子的角度,阐明了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眼睛作用模式、光谱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他更从波动说中汲取养分,将波动说中的震动、周期等理论引入粒子论,全面完善补足了粒子学说。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紧接着牛顿将波动说无法解释的问题一一提出,并对惠更斯当年的《光论》加以驳斥。因为死人是没有办法反驳的,再加上牛顿当时在科学界的地位,牛顿最终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光学两大理论交锋局势,赢得了第一次波粒之战的胜利,此后的一个世纪,微粒说一直牢牢占据着光学研究的主流。

1807 年,在波粒之战过去 103 年之后,著名的科学家托马斯·杨在实验室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由此拉开了第二次波粒大战的序幕。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他想:“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向”的,它们的波峰和波谷正好相互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正好处于“反向”,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正好相互抵消了。“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立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这便是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中学物理课本上也有。

就是把一个手电筒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边,然后在纸后边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墙壁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这个实验成了支持光的波动理论的绝佳例子,杨氏双缝实验也被称为光的干涉现象,干涉这个名词也是杨首次提出的。他证实了光纤通过平行且距离很小的两个小孔,通过两小孔频率相同的光会发生互相影响投射出明暗相间的图案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杨的实验结果给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极力地证明了惠更斯早年提出的光波动理论,然而,当时牛顿已经成为了权威,容不得质疑,科学界对于微粒说深信不疑。托马斯.杨遇到了和麦克斯韦一样的事情。他们对于杨的实验结果予以否认,并称之“荒谬绝伦”。

托马斯.杨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压力,他在双缝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被无情封杀,据传只印刷了一本,还是自己自费印刷的,后来托马斯.杨宣布退出光学研究,转而研究考古学,当然在考古学他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而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传到法国科学家,也引起了法国科学界的震动,但是法国科学院迷信牛顿的权威,认为托马斯·杨的实验是错的。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1818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征文竞赛题目:一是利用精确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二是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求出光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

在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与安培的鼓励和支持下,菲涅耳向科学院提交了应征论文。他用半波带法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产生的衍射花纹,在了惠更斯和托马斯·杨的波动说基础上,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假设这些次波会彼此发生干涉,用这种观点来描述波的传播,可以解释波的衍射现象。特别地,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是建立衍射理论的基础,并指出了衍射的实质是所有次波彼此相互干涉的结果。为了符合实验结果,他又添加了一些关于次波的相位 与波幅的假定,从而给波为什么只会朝前面方向传播,而不会朝后面方向传播这问题给出一个定量的解释。

凭借此原理,菲涅耳解释影子的存在和光的直线传播,并指出光的干涉现象和声音的干涉现象所以不同,是由于光的波长短得多。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菲涅耳把自己的理论和对于实验的说明提交给评判委员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有:波动说的热心支持者阿拉果;微粒说的支持者拉普拉斯、泊松和比奥;持中立态度的盖·吕萨克。菲涅耳的波动理论遭到了光的粒子论者的反对。

泊松立马就跳出来反驳,根据菲涅耳的理论,应当能看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央应当出现一个亮斑。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泊松提出来的现象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可以说违背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常识,所以泊松认为这个计算结果足够证明光的波动说是荒谬的。他信誓旦旦地宣称,他已驳倒了波动理论。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然而菲涅耳和阿拉果并没有放弃,立马接受了这个挑战,如果说菲涅尔的实验结果上,不透光圆板后面应该是一个暗斑,这就说明光具有粒子性,但是如果真出现了亮斑,就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他们立即用实验检验了这个理论预言,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一个亮斑。可以说非常精彩地证实了菲涅尔理论的结论,本来是为了彻底打倒波动说,结果却撼动了微粒说的权威地位。后人戏剧性地称这个亮点为泊松亮斑。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过了不久, 菲涅耳又用复杂的的理论计算表明,当这个圆片的半径很小时,这个亮点才比较明显。经过实验验证,果真如此,菲涅耳因此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可以说,泊松亮斑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最好佐证。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我们可以自己在家里那激光笔还有玻璃来做这个实验,在玻璃上用黑笔涂上一个圆形的阴影,将玻璃放置在白墙前方,你用激光笔照射这个阴影,那么在后面的白墙墙上,你用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在暗斑中间会有一个亮斑,这就是泊松亮斑。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泊松无形之中为菲涅尔助攻了一把,菲涅尔的理论成为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决定性事件。后来傅科和赫兹的实验则直接推翻了牛顿的微粒说权威地位,获得了第二次波粒大战的终极胜利。

直到德布罗意在1924 年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1927年,C . J . 戴维孙和 L . H . 革、G . P. 汤姆孙和A.里德分别用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彻底终结了波粒大战。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简单来说,光既是粒子也是波,量子力学认为当人们没有对粒子进行观察的时候,它们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存在干涉,穿过双缝后会出现一道道痕迹。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就不会产生干涉,穿过双缝留下痕迹。

也就是说粒子的波粒二象 性不可能在同一测量中同时出现,两个概念在描述微观现象时是 互斥的,不会在同一-实验中直接冲突。二者在描述微观时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互补并协的。

历史上著名的反证物理实验:泊松亮斑

玻尔曾举国过一个形象的粒子在任一时刻我们只能看到银币的-面,而只有当银币的正、反两面都被看到后,才可能银币有完整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波粒大战的原因,牛顿惠更斯他们在实验中都只看到了光的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