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书的陪伴

  清泉 2020-02-19
实话,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个读书人。但又不得不承认,书的陪伴贯穿了我的整个生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记不清我是什么时侯与书相遇的,三、四岁还是更小的年龄?回想起来,我能记事的年纪就有书的存在。我最开始读的书是连环画,我们这里把它叫做“小人书”,不知道是因为这种读物的读者是小孩子,还是因为它确实很小,比成年人的手掌大不了多少的缘故。小的时侯,我跟随母亲住在乡下的一个小学里,学校很小,只有三四个老师,除了母亲外,还有区老师、范老师、彭老师。每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语文、数学、常识什么都教。学校虽然小,但是还是有一个图书室,在范老师宿舍外面屋子里。

母亲上课去了,就给我连环画让我翻看,开始是她从范老师那里借出来的,后来我自己到范老师那里去取。可能我并不认识字,但并不妨碍认识身穿盔甲的将军,手握驳壳枪的战士。我知道了马会游泳,虽然在现实的生活中我并没有见到过马。后来我发蒙上了小学,除与课本打交道,不上课的时间多数还是看小人书,因为开始识字了,小人书里面的故事慢慢的能懂得,也就越发喜欢看书了。据母亲说,我小的时侯,会用泥土捏成小马、爱用铅笔画古时的人物,作文也总是班级里写得最好的。

 三年级的时侯,我转学到了父亲教书的区上学校,学校比乡里的小学大很多,小学一到五年级,初中一到三年级,老师多,离街道也近。那时侯的家庭作业不像现在孩子那么多,但每个孩子的作业老师都要批改的,所以我完成家庭作业后,有时间就跑到街上去。到街上去的主要原因是那里有一个书摊,可以租书看,好象是一分钱租一本书的价钱吧,书不能拿走,只能在那里看。有时候,一看就是一整天,书里面的故事,在我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小小的镇子,因为书,而变得无比宽阔。

 那时候老师们都住在宿舍,很多老师的宿舍里都有书,现在能记起的有《收获》《散文》《古今传奇》,还有一些人物传记。我住在学校,只要有空就到老师们的宿舍里去看书。有时侯在宿舍里看的时间长了,又没有发出声音,老师有事出去,也就忘记了还有一个人在房里,经常把我锁在里面。直到现在,那些老师还拿这事打趣我。

当时我读的书,大部分是小说,有故事情节的。我认为我不算是读书人的原因就在于此,我觉得读书是需要思考的,没有思考实在算不上读书,《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我读这些书虽然没有迷茫,但也的确是没有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意义。即便如此,阅读至少让我对文字产生了莫大兴趣,让我敢于想象,让我知道了很多现实生活中没有目睹的故事。

对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兴趣是源于初三,得益于教语文的胡老师,那时侯他约摸四十岁的年纪,人很精神,任何时侯见到他,他腰板都挺得很直,衣服扣得一丝不苟。我最喜欢听他读那些古文,声音抑扬顿挫,有一种很独特的韵味,像喝茶?像饮酒?像抚琴?每当他读古文的时侯,教室里就没有一点其他的杂音,就只有他浑厚的嗓音布满整个空间,震荡在我脑海。印象最深的是《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幅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楼宇巍峨的画面出现在脑海。我想胡老师应该算得上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如果不是他能理解那些文章,也不可能读出这些味道。我想,他在读这些文字时,眼前是不是出现了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青衫飞扬,敞开胸襟,眺望八百里洞庭湖呢?按照课程要求,那些文章都是要学生们背诵的,我也试着模仿胡老师的语气诵读,却总是没有那种感觉。于是,在课本之外,我自已找了些古文来读,那时,找古文典籍还真是难,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鉴赏》,两本书陪了我一个暑假。

在这个暑假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浪漫让我意兴揣飞;“明月空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空灵使我归于平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情思使我遐想联翩。在西湖修堤坝的白居易和苏东坡,令我感受到古代读书人的多样人生和家国情怀。我最喜欢的却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金戈铁马,誓师出征的英雄铁血跃然于胸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笙歌鼎沸,欢渡元夕的无尽繁华洋洋于眼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机勃勃,田园风光的自然闲适沉浸入心里。沙场、都市、村居,辛弃疾凭借满腔的爱国忧国的情怀、豪气干云的气度,用一个个汉字做成六百多首诗词,摹画出一幅真实的历史长卷,记录了一个立体的南宋。

读唐诗,读宋词,总是会让人感到奇妙,一些简简单单的文字,经过古代文人的巧妙组合,是那么琅琅上口,是那么风光无限。在这些字里行间,你会看到一幅幅画面穿越数百年的时光,浮现在你的眼前,激荡起你的内心,让你不由得沉浸在那年那月,那人那事,与作者之乐而乐,同作者之忧而忧。读唐诗,读宋词,总是会让人感慨,时间的长河流了几千年,多少事,都如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在长河中兴起,又瞬间湮灭,只有这些诗词,能让你在朗读的瞬间,触摸到真实的、鲜活的人,让这些人在时光的清波明灭中留下属于他自已的印迹。读着诗词,总是会让人有一种冲动,也想用这些文字建造出属于诗意殿堂。于是,我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强说愁”了,一九九二年,我十六岁,曾经填过一阙《洞仙歌》:

巧笑倩兮,自清凉无汗,眸横秋水映新月,鬟髻揽去结。黛眉轻蹙,春山聚,可怜稚憨慧黠。

自踌躇庭院,雨丝缠绵,漫漫乱人心绪。悲鱼雁疲惫,青鸟不探,相思处,泪湿衣衫,愁满肠,无处可解怀,唯将千般情,都付琴弦。

一九九四年的中秋节,记得那晚是没有月光的,因为是在学校里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于是又填了一阙《点绛唇》:

月圆花好,万家共渡佳节期,灯火阑珊,欢笑声依依。

把酒问天,故里人健否?寸草心,身羁异地,难报春晖意。

九十年代的农校,是个风云跌宕的校园,男生爱打架,好斗勇,也许是因为严格的家教和年幼读书的经历,我很少参与群体的叛逆活动。喜欢从图书室借来一本本历史书读,也借同学们的武侠小说看。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看姚雪垠的《李自成》,被数学老师抓了起来,他不仅没收了我的书,还让我毕业以后补考。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是有问题的,读书没有错,只是时间不对而已。

年少轻狂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工作之后,为了胜任自己的职业,更多时候看的是与工作有关联的专业书,实用性很强,却没有引起思考的作用。在公安系统里,我是比较文气的,他们说我更像一个书生,爱写字,做事细心,性格平稳。因为办案子,我们经常要面对很多道德难题,从小在书中读到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了我,使得我在工作中,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同事的相处,也总是与人为善、真诚坦率。工作中面临的突发事件多,很需要一个人冷静的判断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品质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二十年的警察生涯,使我把书与工作融合在一起。生活,就是一本大书,我遇到过很多难题,但内心一直是冷静平和的。 或许是古诗词的浸染,或许是对国画的喜爱,我喜欢生活的雅趣,喜欢环境的优美。家里买房子,首先看中的是推窗见月、春山在望的位置。家里的所有物品,也要讲究线条、色彩、形式的搭配,追求画面的均衡感。我对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理解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合适距离,情感的合理表达,做事的分寸把握。和谐的外在环境、家庭氛围,孕育出中和之美。对诗词的欣赏不在于整日吟咏,而在于创造和感受诗意的人生。

去年,孩子上了高中,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我开始了陪孩子阅读的亲子共读的活动。陪着孩子读了《论语》,读了《文化苦旅》,我自己也读了《乌合之众》《林清玄散文集》《心理学原理》等书,又把高中语文书重新读了一遍。2019年开始,我重新走上了学习的征途,不仅读文学书,也开始坚持每天学习英语。慢慢地,与书有了共鸣,有了思考。特别是《乌合之众》,让我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了深刻理解。对群体的骚乱事件,对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的阅读,孩子从爱好读东野圭吾转向了经典阅读。

有人说,一个有书香的家庭会是更幸福的家庭。真正的诗意,是离不开哲思的;真正的哲思,附着于诗意,我也希望家庭的读书氛围能够改变我、丰富我、完善我,让以后的人生更美好。

作者简介

谢涛,安康达德书院学员,紫阳县人,就职于紫阳公安局。

书院简介

安康达德书院是由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院长陈国庆教授发起创办的公益学术团体,有正式学员70人。书院2015年成立以来,通过西北大学教授定期面授、专题讲座、网络教学、学术沙龙等形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古代哲学史、儒家文化等10门课程。书院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开展慈善文化和新民风宣讲300余场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使万余名农村儿童受益。

编辑:黄志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