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是!

 德明书斋 2020-02-19

每到高三,总有一些学生申请退学,因为不想面对高考:有的是能力不及,即便考了,也考不上好的学校,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有的是家庭原因,无法再承担他们上大学的费用了,即便考上了,也去不了,还不如早点退出。这样的选择,倒像极了被捕英勇就义的战士,与其被俘虏、被侮辱,颜面尽失,还是免不了一死,还不如享用死亡的权力,同时也获得了战士的尊严。早有人将高考比作无硝烟的战场,主动放弃,总比被高考折腾的“体无完肤”,也免不了作“炮灰”的下场,还不如有提前尊严的离开。

我一直坚持,16岁以后的学生,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无论是作出的选择,还是犯下的错,后果都还他们自己承担,而不是父母、老师。因此,学生提出退学,出于“育人”的职业操守,我会跟他讲明利害关系,同时也会告知他们的父母。但仅只是讲明利害关系,仅只是告知他们的父母,而不是劝说,我不愿意左右学生的想法,更不会帮他们做出选择,因为我无法也不应该帮他们承担后果。是否继续读书的问题,也如此,谁也不能替他们做决定,更不能替他们承担后果。

当他们作出决定,确定退出后,除了交代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我总会加一句“选择了,就不能后悔了,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到学习是!”

这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实则是将“读书”和“学习”分开来论了。一般理解,学习就是读书,可事实是,我们学习到的许多东西,绝大部分不是从书本得来。因此,我从来就不认为“读书”等同于“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务虚地说法,是学习技能,吸收前人的经验,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能消除心中困惑,说大一点,让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然而,知识、技能的获得,品格的修养,不借助书本,一样可行。学习现实的目的,说大点儿是成为国家栋梁,报效祖国;说小点儿,就是找份工作,养活家人;自私点儿,能养活自己。要养活自己就简单多了,当下仍然有很多没有读过书,或者读书不多的人,但日子过得很好。这倒不是鼓吹“读书无用”,但很多事实证明,读书的确不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读书,大抵指的只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或许也正是这样的理解,绝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就不在读书了,总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我不是学生了,还读哪门子的书啊!”因此,参加工作的人,别说理论知识类的书籍,就是小说、散文一类的闲书也不愿意读了。面对被安排阅读心得写作任务,或者写一份材料什么的,直接上网搜索,简单修改后,就变成自己的作品了。

尽管,现在供学习的渠道很多,电脑、电视、手机、报纸以及收音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渠道。然而,想要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一套新理论,一种新方法,一种新技能,还得读书。可遗憾的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人们已经习惯在手机上获得零星的知识。这样做的结果是,表面上看,什么都懂一些,可深入追问,又什么都不知道。

那些选择放弃高考之路的人,与“读书”是越走越远了,但是需要学习的东西却未曾远离。我倒希望他们不忘“学习”,或是做人的学问,或是经营家庭的学问,抑或其他技能,无论这些只是是否来自书本,总要学习的。相比那些有学历的人,已经丧失了许多机会,再不学习,就要被社会淘汰了。

现在的社会,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候,学习的机会多、便利且成本也低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比以往任何一个一代,更需要学习的时代。只要想学,有点的是廉价的书籍和唾手可得的学习资源。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活在当下的人要学习,当然,这种要求仅仅是功利化的要求,比如学习某种技术,某种技能罢了。但是,追问人的自身,我到觉得还是要读一些提升个人修为,有思想深度的,有关哲学、美学之类的闲书:看似无用,实则安抚被现实社会挫伤的灵魂。



作者@赵仁亮,字德明,自号山野村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