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诗,是因为没有诗意的生活!偶尔远离城市的喧嚣,或能净化疲惫的心灵文/山野村夫 ID:MeiYing1413 图/取景于作者的家乡:腾冲市清水乡佤族中寨
无意中看到了一首收录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诗,名为《一去二三里》,诗歌内容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乍眼一看,根本不算诗的诗,原名《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如果说诗歌主要用于抒发感情,那么,这首诗的感情,我的确读不懂! 情至深,才有诗。没有深切的感情,就没有诗,即便写出来了,也无法打动人。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过的诗,无论是课本里的,还是练习题中的,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都很丰富。只要细细品读,都能看懂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是相思之苦、离别之痛,或是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情感充沛、深切。哪怕仅是对美好山河的喜爱之情,也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踪迹。这首《山村咏怀》,既然是“咏怀”,自然是要抒发情感,寄托抱负的。然而,诗人所写的,只是眼前所见,四五间农村小院、六七座亭台楼阁、八九枝盛开的花儿,看不出丰富的感情,也没有深切的体悟。 也许,像《一去二三里》这样的诗,收录于小学课本里,编者们也没有从诗歌的情感考虑。也就是说,仅将这首诗当做识字用了。就如现代作家金波在他的《金波论儿童诗》里评说的一样,“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对于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借助这样一首通俗易懂的诗,认识了汉字“一到九”的读音、书写,也就够了。 我上小学那会儿,课本上没有这篇《一去二三里》,倒有一篇相似的,好像是“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那时的语文老师没有带着我们赏析,即便赏析了,我们也不一定听得懂。老师只叫背诵、默写,长大后,谁也没有去深究这篇课文的意思,只留下一个印象:“香山,有红叶”。直到前几年,我到了香山,看见满山红叶,竟然无意识的默诵了这篇课文:“一片一片又一片……香山红叶红满天。”也就是那个时候,当我站在香山顶,俯瞰漫山红叶,我读懂了收录于在我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一片一片又一片》。 一次偶然的机缘,看到一篇介绍我的老家的文章。文章配图里,我看见了烟村、亭台和鲜花。夕阳西下,晚霞映天,古老的瓦舍上烟雾缭绕;晨曦,阿佤人背着竹篮,漫步林间,雾气环绕,朦胧而美丽。从观景台望去,梯田上的油菜花,肆意怒放,格外妖娆…… 如此诗意的场景,怎能不美呢?《山村咏怀》中,诗人所见山村不也如此吗?诗人三言两语,勾画的田园风光图,营造的淡雅意境,那种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而我却读不懂,大抵是因为我对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一去千百里”了。这些年所见,无不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哪有烟村雨蒙蒙?这些年所为,尽是繁杂事物,一地鸡毛,哪有闲情逸致望江南? 读不懂诗,也许并不是诗歌不美,也不是诗歌写的太差,而是没有诗意的生活。偶尔逃离喧嚣的城市,或能净化疲惫的心灵! 作者@赵仁亮,笔名山野村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