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是一场“无限游戏”:有耐力继续走下去便是成功

 昵称535749 2020-02-19

神译局 · 1小时前

要有耐力,但这绝不等同于“永不放弃”。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用胜负去定义成功与否,但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人生追求,都属于“无限游戏”范畴,这其中并不存在一个胜负,只要你能够继续坚持走下去,那你就是赢家。也正是因为如此,耐力才是决定我们能否成为“赢家”的一大关键要素,这里所说的耐力(stamina),我们不该单纯将它与我们所说的品质挂钩,本文所探讨的耐力可以说是一种指代范围更广的“策略”或者说“技巧”。通过作者本文的剖析,你应该可以放下一些焦虑,放下一些急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文选自作者博客,作者Scott H. Young,原文标题“Success is Stamina: To Win Means to Keep Playing”。

我个人很喜欢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纽约大学宗教历史学与文学教授)所阐述的关于有限与无限游戏的区别:所谓有限游戏是指有明确胜负定义的游戏,有赢家有输家,有开始也有结束;无限游戏则没有清晰的规则,没有胜负的界定,目的在于永远让游戏持续下去。像象棋就属于有限游戏,你们会玩一段时间,然后有人获胜,游戏停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则属于无限游戏范畴,因为它的目标在于能够让自己一直玩下去。因此,所谓赢得生活也就意味着让生活可以继续下去。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追求其实都属于无限游戏范畴。商业世界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场无限游戏。你可以对各个企业进行排名,但并不存在一个静态的终点可以定格赢家和输家。在商业领域中,所谓赢家也就是具备让游戏继续玩下去的能力。

在无限游戏范畴之中,赢永远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你可以想一下Jim Collins在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中所列举的那些高绩效的公司,其中许多在此后几年的时间里并未能一直保持当初的辉煌状态。这可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当你到达山顶时,你所走的只有下坡路。

重新定义成功

虽然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场无限游戏,但我们还是会常常将生活的成功看作是一场角逐最终胜负的比赛。例如,我们往往会将生活比作是一场体育竞技、考试、战斗或者是竞赛,而比喻的这些对象都属于有限游戏的范畴。这些比喻并不恰当,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生活中,大多数的成功只是意味着我们能够继续走下去罢了。

我从17岁开始写作,早期我写的文章算不上多好。但要说我这个人有什么优点,那就是我的毅力很强。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周写五篇到十篇文章,虽然当时要想指望写作为生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情。

那段时间,我遇到了许多比我更有创作才华的人。这些人在写作上的表现很快就领先于我,收获了更高的赞誉。但慢慢地我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人最后往往会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他们不再继续写作,而是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对于他们的选择我不该去说三道四,我也不确定这是否明智,因为我们很难对反事实推理进行评估。

通过我自己写作生涯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毅力。所以现在,当有人因为想要开展一项新的业务、创建一个高流量博客或者是尝试写书而询问我的意见,问我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时,我都会先问他们:“你能坚持多久?”

耐心去做,但不能只是无意义的重复

耐心和毅力可以为你带来成功,但耐心绝不等同于重复和无为的等待。当下十分流行的一万小时成功法则以及其他一些类似要求投入多少时间来获取成功的建议往往让我感到十分困扰,事实其实也是如此,仅仅投入时间并不能成就什么。即便是促成一万小时法则提出的刻意练习相关研究也并未表明技能仅仅就是时间投入的产物。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研究指出我们大多数的练习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天真地投入尝试去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时间往往只是一种浪费。

要想达到成功,我们所需的耐心是一种积极主动、自我怀疑的耐心。这种耐心会让你去做很多工作,并且它会让你去不断审视这些工作,一遍遍地问自己这些工作是否正确,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再次进行尝试。

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中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才使得这种耐心变得难能可贵。如果你知道只要你坚持继续去做,十年内你肯定能实现成功,那你自然也就有耐心了。耐力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对于无限游戏来说,你不知道这一游戏会持续多长的时间,甚至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逐步提高和突破—实现成功的两种模式

耐力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品质,部分原因还在于成功往往是以两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逐步提高和突破。

逐步提高也就是持续提高,不断积累。这是你很容易就能看到的一个进步过程,因此相对而言你也就更容易付出耐心。举例说明,因为你可以看到自己的业务逐月增长,根据这种增长趋势做出进一步推断,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何时达到终点目标。去健身房健身也是这个道理,你的肌肉力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增长,看到这一变化的趋势,你也更容易付出耐心。

与此相对,突破这一模式就没有逐步提高那么明朗了,更像是身处迷雾重重的森林一样。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很可能暂时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点光亮。总体而言,突破这一趋向成功的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突然增长的发展趋势。尝试去打开一把你不知道密码的密码锁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你所做出的大多数的尝试只是在消除许多的可能性选项而已,在你前期的尝试中,密码锁一直纹丝不动。直到可能性选项不断缩小,你最终尝试到正确的数字组合时,密码锁突然就打开了。

但是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大多数的成功都需要逐步提高与突破这两种模式的结合。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十年前的经历,当时我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网站。我可以看到这一网站的流量在逐步增加,如果根据当时的增长趋势,我要想用这一网站的收入来谋生可能还得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这其中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推断缺失了一个关键的因素—突破。当你终于找到了打开那把未知密码锁的正确数字组合,也就有了突然的收获。十年前的我也是这样,我的一个想法被证实可行,我也突然就能够用这一网站的收入来养活自己。当时我为学习技能相关内容创建了一个月度订阅程序,事实证明,该程序很受欢迎,我也因此可以坚持全职写作。

耐力还是固执?

显然,无论对于什么追求或者说目标,提高耐力都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想要追求个人身体健康?不要让体重秤上数字的上下波动干扰到你,而是要让自己有坚持继续锻炼的耐力。想要实现你的创业梦想?坚持下去,继续尝试新事物,并尽可能让自己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想要收获属于你的爱情?不要因为拒绝或失败而停下追求的脚步,继续结识新朋友,保持积极的态度。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现实生活错综复杂,我们所面对的往往并不是这种单一的选项。有许多时候,我们的一个追求很可能是以牺牲另一个追求为代价。因此,虽然那些更有耐力的人在一件事上成功的几率更高,但这种耐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偏执,阻止他们去选择另一种可能相对更容易成功的道路。

在许多大学的院系里,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会选择大学教师终身任职这一就业方向。拿到博士学位,他们的耐力显然很强,但许多人更愿意将自己在学术上的造诣当作一个爱好,并选择一个更容易有所成就的职业方向。

耐心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但同时也会增加失败的代价。可能你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坚持,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然后放弃,这显然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却走入一个死胡同,更是一场灾难。因此,“要有耐心”也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建议。

但是,虽然陷阱很多,不可否认大多数情况下,要想成功还是离不开耐力。尤其是当成功需要突破模式发挥作用时更是如此,因为这样你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必须相信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坚持下去的选择没有错。

如何增强耐力?

耐力通常是多方计划的产物,你需要降低消耗速率、降低贫困基准线、可持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采取极端的以消耗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模式。

长跑的关键是节奏。如果你的跑步速度略高于你身体的有效承受速度,那你很快就会变得很累,无法再继续跑下去。而如果你选择刚好低于该临界阈值的速度,并且保持正确的心态,那你能坚持跑上数小时的时间。同样,在你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你也可以让自己保持这样的耐力,你需要调整自身的策略,以一种多年持续努力可行的方式去进行。

与此同时,耐力还需要心理因素的支持。你如何应对质疑?怎样才能让自己保有耐心,但同时又不安于现状?怎样才能让自己保持专注,不会因为其他表面看上去似乎更容易成功(其实仅仅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真正实现成功所需要的深层耐力)的选择而分心?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很容易让我们将对耐力的强调替换成“永不放弃”或类似的口号。但这并不是我的呐喊,因为我们有时候需要放弃。总有走入死胡同的时候,而在那样的时候,继续努力其实无济于事。因此,我认为并不存在什么通用的口号,没有一个口号可以让你既有耐心,又能摆脱为不确定性目标奋斗而存在的那些心理压力。

对我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自己对话,问自己是否真的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通常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即便我当下的这个追求最终会以失败告终,目前而言继续沿着这条路往下走也是有意义的。即便是这条建议,也只有在你恰当了解自己竞争机会的前提下才有效。如果你一直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那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

除此之外,我发现还有一种有效的策略,那就是专注于追求目标这一过程,而不只是目标。如果你能够学会享受这一过程的乐趣,发现这一过程的意义,那最后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山峰对你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了。要知道,跑的最远的人往往都是喜欢跑步这一过程。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生命就是一个无限游戏。如果你有机会可以继续玩下去,那你就已经赢了。

译者:aiko

本文来自翻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