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今古言堂 2020-02-19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背盟。孙权趁关羽北伐荆襄,后方空虚的机会,派吕蒙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到了两年之后,曹魏篡汉,刘备登基为蜀汉的皇帝。于是决定出兵东吴,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想夺回荆州。

但是,出乎刘备的意料之外,东吴派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为统帅,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陆逊先撤出山地地带,将后勤的困难丢给了刘备。然后坚守不出,使得刘备“兵疲意沮,计不负生”。再抓住刘备连营七百里的破绽,用火攻大败刘备的蜀军。当时,在史书中记载,蜀军兵败的惨状:

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那么,既然刘备的主力被歼灭,而东吴的追兵也跟踪追击,来到白帝城附近。为什么东吴反倒停止了脚步,不一鼓作气消灭蜀汉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东吴的兵力不足。

东吴不是没有吞并蜀汉的想法,但是,东吴没有吞并蜀汉的力量。东吴的兵力是有限的。它当年把荆州借给刘备,就是因为兵力有限,如果承担整个长江防线,就无力向北发展的缘故。

在把荆州借给刘备后,东吴把主力集中在东线,才发动了几次对曹魏的进攻。虽然互有胜负,但是,东吴还是可以与曹魏一决高下的。可是,孙权一心自保,想要拿回荆州。孙权虽然袭取了荆州,但是这样一来,孙权就不但要防御刘备,还必须承担整条长江的防御任务。

这样,东吴的兵力只够采取防御的姿态。虽然打败了刘备,可是它投入的兵力有限,无力发展胜利。

二、曹魏虎视眈眈在后。

孙权为了对抗刘备,在外交上采取了投降曹魏,向曹丕称臣的策略。但是,孙权和曹丕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这种联盟是不可靠的。

在整个夷陵之战中,曹丕按兵不动,他的兵力在孙权和刘备侧面虎视眈眈。在当时,曹丕的手下就向他建议趁刘备攻打东吴的机会,攻打东吴的后方。这样,就可以一举灭了东吴。

可是曹丕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孙权刚投降自己,自己背信去攻打孙权,会受到天下人的非议。再加上曹丕对刘备十分反感,尤其是刘备喊出的“汉贼不两立”的口号,更是让曹丕深恶痛绝。因此,曹丕不插手刘备和孙权的争斗,只是在旁边冷眼旁观。

但是,曹丕的旁观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他是将大批的兵马安排在东吴的旁边,蓄势待发。在东吴和刘备征战的时候,他不断向孙权提出各种要求,孙权都忍气吞声的满足敷衍了他。

等到了战役取得胜利,曹丕让孙权送交质子,彻底投降的要求也到了孙权那里。这是孙权不能容忍的。这样,东吴和曹魏的冲突一触即发。这个时候,东吴当然不能再向蜀汉用兵了。

三、刘备留有后手。

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很大,但是,刘备在出兵的时候,还是留下了后手。他派赵云率领一部分人马驻守江州,以防备后方的动乱,并做前方的后援。

在夷陵之战失败的时候,赵云率领这一部分人马,紧急赶到白帝城,救援了刘备,逼退了东吴的追兵。在此同时,刘备命令诸葛亮在成都南原开设大营,训练新军。这样一来,如果东吴胆敢攻打白帝城,那将是旷日持久的一战。蜀汉并非没有一战的力量。

再加上刘备已经是当时残剩下的老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他的用兵经验,指挥能力堪称一流。他看破了东吴的破绽,故意亲自率领蜀军驻守白帝城,摆出与东吴决战的架势。

东吴如果和刘备交兵,就如同夷陵之战一样,前有刘备,后有几百里山路,进退两难。这样,在把主力陷入连绵的山地的时候,曹丕在进攻东吴,那么东吴首尾不能相顾,很可能陷入灭顶之灾。

因此,孙权对这种态势十分害怕。即便是吴军撤回之后,对刘备住在白帝城依然十分惧怕,特意遣使求和。他就是怕自己遭到曹丕和刘备的两面夹击之下,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

结语:

东吴在夷陵之战取得大胜后,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刘备,吞并蜀汉。不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想法,而是实在没有这样的实力。

由于兵力不足,东吴在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意图后,就陷入了只能割据自保的态势。更不要说和蜀汉进行的这一次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更是削弱了东吴的实力。如果采取和蜀汉、曹魏同时为敌的策略,东吴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因此,孙权采取了胜利之后见好就收,退保江南的策略是明智的。这避免了东吴在胜利后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这个决策的正确性在后面曹丕进军江南时显现了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