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到东北是“闯”关东?向西“走”西口,向南“下”南洋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2-19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向西、南方向都比较温和,唯独到东北用“闯”字。这和清朝的禁封政策有关,历史上以山海关为界分为关内和关外,关外即为东北,当清代统治进入山海关后,朝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实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入境,以备满洲贵族末路时退往关东,除了东北的原住民和发配到东北做苦役的囚犯外,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允许到东北。并在原辽东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柳条边。

为什么到东北是“闯”关东?向西“走”西口,向南“下”南洋

柳条边是在封禁地的边界上挖沟垒土修筑一条边墙,高宽各为3尺,墙上植柳树,边墙之外又挖掘边壕,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并派兵把守。柳条边以东的部分称为“边里”,是皇家禁地。柳条边以西为“边外”,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王公的领地,大部分是荒原草场游牧之地。

为什么到东北是“闯”关东?向西“走”西口,向南“下”南洋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特别是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山东人成为闯关东主流 。

为什么到东北是“闯”关东?向西“走”西口,向南“下”南洋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清于1860年起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至1897年全部开禁,于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相继加入闯关东的洪流,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为什么到东北是“闯”关东?向西“走”西口,向南“下”南洋

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从1840年的300多万人增至1800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有近4000万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由于大量人员涌入,使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始快速发展,很快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当时全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