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中华孝文化

 zqbxi 2020-02-19

曾子:中华孝文化的首席代表(十一)

三、曾子是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形象大使

孔子提倡孝道,多是教别人孝敬父母,因其父母早亡,缺少行孝的机会;而曾子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具体诠释了孝的本源、层次、内涵、范围、动力、规范、地位、标准、目标,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大孝子”的表率。

什么是“孝子”?《曾子本孝》中有明确的解说:“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为孝子也。”他“行必先人,言必后人。”我们应该把曾子的孝行实践看作其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证明其孝道的实践品格。

曾子是古代“孝”的典型和化身。其孝行表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诸多方面。《新语·慎微》中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韩诗外传·卷七第七章》记载: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吾亲存也。故吾尝仕齐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毂百乗,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父母死后是不会活转来的,年龄到了尽头是不能再增添的。因此,错过了时间,孝子就是想孝敬老人,父母却不能等待;树木就是想长直,时节却不能等待。所以,杀牛去祭祀坟墓,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给他们杀鸡杀猪吃。我曾经在齐国做过小官,俸禄只不过几钟釜,还是感到很高兴,不是因为俸禄多,高兴的是可以用俸禄来孝敬父母。父母去世以后,我曾出游到南方的楚国,得了高官,住的房子有九仞高,出椽有三围粗,供乘坐的车子有百辆,但还是面向北方哭泣,不是因为贫贱,而是因为再也不能孝顺父母了。所以家庭贫穷而父母年老,做官就不能挑选官位。如果只求满足自己的意志而简单对待父母,就是不孝。)曾子先后为师父、生母、生父、后母各守丧三年。其同学子张、子羔去世,他参加葬礼;其同学子夏之子夭折,他亲去慰问;名贤黔娄去世,他还去吊唁。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是对《孝经》系统理论的典型例证。其中,就有“嗜指痛心”的故事。曾子的高徒沈效行的后裔——山东嘉祥的沈效敏先生,根据群书记载,用曾子独有的《二十四孝》概括了曾子的孝行:为亲辞卿(《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薄禄奉亲(《韩诗外传》卷七),躬耕事亲(《琴操·卷下》),孝事后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食鱼悔过(《荀子·大略》),不食羊枣(《孟子·尽心上》),胜母还轫(《淮南子·说山训》),昏定晨省(《新语·慎微》),叱不及犬(《说苑·反质》),将撤问与(《孟子·离娄上》),宿不离亲(《战国策·燕策·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堕薪归问(《孝子传》),情感万里(《搜神记》),受杖慰亲(《韩诗外传》卷八),躬耕作歌(《琴操·卷下》),休学归耕(《琴操·卷下》),执丧断浆(《礼记·檀弓上》),思母吐鱼(《孝子传》),观礼泪涌(《尸子》),尊官悲泣(《韩诗外传》卷七),君行父知(《吕氏春秋·劝学》),恭谨守身(《论语·泰伯》),因梨出妻(《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承志重道(《庄子·让王》)。这个仿《二十四孝》而作的《曾子二十四孝行》,与唐代郑氏仿《孝经》而写《女孝经》一样,在孝文化宣传史上具有补白意义。正是孔子慧眼识人,才把《孝经》传授给曾子。孔子曾感叹说:“曾参子孝,精感万里。”无怪乎唐代诗人皮日休放言:“曾子的孝道,惊天地,泣鬼神。”

与先秦孝文化的开创人和先驱者孔子相比,曾子不但站在孝道理论的制高点,而且走在孝行实践的最前哨,因而不愧为中华孝文化的完整的形象大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