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湖北的“古国”

 君临天下100 2020-02-19
风国:今天门市皂市镇。伏羲的后裔。公元前639年于皂市,建立风国。风国即伏羲之后子城,上有伏羲庙。
  厉国:今随州市东北厉山镇。或作赖,相传系厉山氏(即烈山氏)后裔所建,姜姓。据西周初年的铜器《太保玉戈》铭文考证,厉国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立国,西周初年已成为周的诸侯国。春秋早期,厉国成为楚之与国。前538年灭于楚。
  鄂国:今大冶市金牛镇。鄂国起源于夏代,商代迁徙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沁阳,商纣王曾封鄂侯为三公。西周初年,鄂族迁徙到今河南南阳。周夷王时,周、虢联军征鄂,占领了鄂国都城“噩墉”,鄂人再迁到今湖北大冶鄂王城。前840年灭于楚。
  巴国:今长阳县西北都镇湾镇武落钟离山一带。巴为嬴姓。巴人起源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的《世本》,史料记载,巴人五姓共同生活在在武落钟离山,后来五姓首领选出了共同的君长,史称“廪君”。廪君后向川东扩展,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期灭于楚。
  聃国:今钟祥市西北。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载)。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被楚灭。
  邓国:今襄阳市北。邓为曼后裔,周时居此。据《元和姓纂》所载,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鄾国:今襄樊市襄阳东北。鄾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夔国:今秭归县。一作归。春秋时楚国公子熊挚身有残疾,不能继承君位,便主动领封于夔(今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前634年(一说633年)被楚成王所灭。
  庸国:今竹山县西南田家坝镇。前611年被楚楚庄王灭掉。曾在此发现古庸国青铜战戈,战戈长18厘米,上刻有“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的篆字。
  唐国:今随州市西北唐县镇。据西周早期铜器《中觯》铭文考证,唐国迟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国,文献上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一说认为唐国系由北方迁徒而来。其族姓一说系周的宗支,属姬姓;一说为祁,系尧之后。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春秋早期,楚国就凭武力威服了唐国。春秋中期,唐国沦为楚的附庸。前505年灭于楚。2001年在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出土的唐子墓,随葬五件铜礼器,鼎、鈚、盏、盘、匝,即有3件铜器上有铭文。三件铭文中皆有“唐子中濒倪”,认定为古唐国君侯墓无疑。
  州国:今监利县东(一说洪湖)。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
  权国:今沙洋县马良镇。权为子姓国,商王武丁的后裔。或说为帝颛顼的后裔。
  房国:今房县。房为祁姓国,始封君为帝尧之子丹朱。夏商时有存,周时相沿。后为楚所灭。
  鄀国:今宜城市西。鄀本为秦、楚界上小国,始称为上鄀。后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境,称为下鄀。为楚国所灭。
  缰国:今郧县五峰乡。1990年曾在此出土随葬器物14件,包括鼎、簋、缶、匜、盘、短剑、箭镞、玉鱼等,其中在一件簋的盖与底上均有19字铭文:“缰王之孙叔姜,自作食(音fǔ),其眉寿无綨,永保用之”。缰王之孙,称叔姜,可知是缰国、姜姓。该方国无论在史书,或金石、甲骨文中均无记载。
  贰国:今广水市西南。贰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轸国:今应城市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绞国:今十堰市郧县西。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一说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一带。曾在此出土青铜器依稀可辨“绞国”身影。
  郧国:今湖北安陆。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一说今郧县,云古郧国祖先是巴人,今安陆境的郧国被楚灭后,其子孙难归故里,其残落沿汉江北上迁徙至此。
  谷国:今谷城县西北。为西周谷伯绥封地。
  麇国:今郧县五峰乡。麇国为高阳氏后裔。周时居此。公元前616年灭于楚。境域包括今郧县和郧西、陕西白河县部分辖境及房县、竹山、竹溪等。麇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第一次迁徙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眉县境;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
  卢戎国:今南漳县东北九集镇。亦称庐戎国。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后被楚文王迁到湘水之阴的汨罗江南岸以及古辰州一带。
  罗国:今南漳县武安镇。罗为熊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武王灭商时,“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亦说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楚武王灭罗后,将罗国徙今枝江市东北,楚文王又徙今湖南汨罗市西北。
  黄国:今黄冈市西北。亦称“西黄”。陆终或昆吾之后。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的黄国有两个,除了众所周知的赢姓伯益后裔所建今河南潢川之黄国(公元前648年灭于楚)外,另一个在今湖北黄冈,黄陂等地,楚史研究者称之为“西黄”。春秋时期灭于楚。
  邾国:今黄冈东南二十里禹王城。邾为曹姓国,陆终的第五子安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子爵,史称邾子国。后邾分三国即邾、小邾(倪)和滥,战国时楚宣王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至此。
  鄢国:今宜城市东南。鄢为妘姓国,祝融之后,春秋时居此。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后为楚别都。
  弦国:今麻城市。子爵,隗姓。春秋时居此,公元前655年被楚国灭掉。
  随国曾国:今随州安居镇。随国和曾国都是姬姓国,文献中大量记载有随国。但在随州境内却出土了大量曾国文物,且曾随姓氏相同、疆域相合、年代相当,众多专家学者提出“曾随合一”说。也有少部分异说,认为或是曾灭随,据其国土;或是随灭曾,延姬姓宗嗣;或是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后楚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
  楚国:亦称荆、荆楚,芈姓(mǐ),熊氏。楚之国都主要建立在江陵、宜城、秭归等地,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楚因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被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立国,居丹阳(今湖北秭归)。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荆国:今保康县西部,楚国的旧称或别称。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在荆山(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一说孔传:"荆山在荆州")建立了荆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宜昌境内)。
  厉国、赖国:今随州市随县厉山镇。春秋时期诸侯国,为炎帝后裔所建的国家,公元前538年被楚国灭亡。厉(音赖)国在随国建立前,拥有随枣走廊的地域。周师南伐时通过厉境,因其殷勤接待周人,受到周王的赏赐。
  阴国:今老河口市境内。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治所在今袁冲区古城水库淹没区内。春秋时绝,为楚属地。“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下阴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秦时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
  衡山国:今黄冈市黄州区境内。春秋战国时,本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此地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后属衡山郡。楚项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国,国都邾城(今黄州禹王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复为衡山郡,属淮南国。
  巳阝国:今宜城市境内。源于夏,在此建国。周时为罗、鄀鄢地。春秋时并于楚,为巳阝、鄀、鄢3邑。秦时为鄢、巳阝、鄀3县,隶属南郡。汉公元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
  荆南国:又称南平,五代时十国之一。高季兴所建。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公元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纳地归降。前后历五十七年。
  此外,今十堰地区还有彭国均国

 

  博主原创;如有转载,或转发,请注明来源: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14889285_2_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