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崇明知青、上海地质博物馆馆长吕焕皋》

 天庭WT 2020-02-19

 

 在浦东国际机场北侧浦东凌空农业大观园内,有一个占地1000余亩的博物馆群――东方龙博物馆群落。这里有上海地质科普馆、中国知青博物馆、古铜镜博物馆、禁毒博物馆等26个博物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尚在继续完善中的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个博物馆群落的主人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知青吕焕皋,而这个群落的建成却源于吕焕皋当年的一个梦想。

梦源

  四十二年前的一个冬天,不到20岁的吕焕皋去他的一个同学家玩,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瘦成一把骨头的同学父亲,而床头的墙上却挂着一张年轻而英俊的军人照片。经打听才知,这竟然是同学父亲――一名当年曾在朝鲜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的照片。

  几十年来,当年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病始终折磨着这位最可爱的人,至今让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年冬天,同学的父亲最终没有抵抗住死神的威胁,带着许多的遗憾离世了。此时,一个梦,一个要为那些从上海出发为保家卫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士们建一个纪念馆的梦就此产生!

  吕焕皋说:“英雄的城市出英雄的人物。”英雄们曾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英雄生前住在一个小小的阁楼里,条件是如此的差,但他从未向我们的国家索取任何的东西。今天,他又这样默默无闻地走了,让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感到无比内疚。而这样的英雄又岂止是他一个呢!我一定要为宣传他们、帮助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追梦

  梦毕竟是梦,要让它成为现实谈何容易。时间在流逝,吕焕皋的梦在生根,在发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给吕焕皋实现梦想提供了契机,他在自己位于静安寺愚园路临街的家里开出家小小的饭店,淘出了致富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做航运,搞实业,成为拥有上海浦东凌空农艺大观园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从此,吕焕皋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间小阁楼上的梦开始抽枝、开花。

  为了让自己的梦结出更好的果子,吕焕皋决心从自己打小就喜欢的各种奇石做起――先建地质博物馆。他走南闯北,入深山走幽谷,只要有石头的消息他就不惜资金、不惜体力,亲力亲为,甚至赴国外,克服种种困难,把矿石运到位于浦东凌空机场镇。就这样,一座现代规模的地质科普馆建立起来了,吕焕皋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科普馆主厅3600平方米,次厅1000多平方米,室外奇石展面积500亩。馆内分为地球厅、地球构造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地质地貌厅、国土资源厅、宝石厅、关怀厅、奇石馆9个厅馆。这个馆成为上海市政府科普实事工程,上海市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此后,中国历代铜镜馆,农家收藏馆,奇石馆,性文化馆,禁毒馆,喀斯特溶洞,农艺生态园,儿童乐园,动物观赏区,野外拓展区,一个个博物馆、活动区随之产生。吕焕皋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统一战线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上海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光彩事业先进个人”、“上海市郊区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刑缓解贡献奖”、“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科普实事工程先进个人”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他的心中始终还有一个梦要实现,那就是四十年前梦想的那个“抗美援朝纪念馆”。吕焕皋说:“我建地质馆等就是要积累资金,我要把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建成最好的纪念馆,要为志愿军老战士做出最大的贡献!”

圆梦

  历史已将进入到公元2013年,离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签订停战协议已经整整60年。为了赶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开馆,吕焕皋加快了建馆的步伐。建馆首先要找到老志愿军,要搜集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吕焕皋亲自出马,各方收集信息。他通过各种渠道,克服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或亲自上门,或请进门来,或借小区居委会场所,或到室外场地;或个别采访,或集体座谈;听讲述、拍录像,从不被理解到主动联系,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资料。繁忙、劳累,终于把吕焕皋累倒了。

20133月的一天,晚上10点,他正要赶往闵行的一位老兵家采访。当他刚刚走到老兵楼下,就感到一阵头晕――脑溢血将他阻挡在了采访的途中,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老兵们听说他住进了医院,纷纷赶到医院来看望,让他感到万分的感动。在病床上,他还关心着纪念馆的建设,自己不能前往,就指导亲友和部属去做。他对妻子说:“如果我不行了,你接着造纪念馆。”医院嘱咐要住3个月的院,他只住了10天就签下责任自负书出院了,因为他通过多人联系才找到的原志愿军铁道兵总工程师华允璋已经102岁,老兵钟永琦已经90岁,而82岁的孙文敏已经行动不便。他怕留下遗憾,一定要抓紧时间去采访。于是他让司机用轮椅推着,继续踏上采访的道路。就这样,他通过各种途径采访到的老战士达5000多人。

20131025日开馆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吕焕皋更加忙碌,却不料竟然有部门来阻拦。急火攻心,吕焕皋再次因脑溢血而倒下,这时距开馆只有两个月了!但这一切并不能浇灭吕焕皋心中实现梦想的火焰,纵然有误解和反对,为了老兵们的心愿,建纪念馆的初衷不改,追逐梦想的脚步不停!

  老兵们的行为时时感动着吕焕皋。201310月中旬,老兵王肇熹患肝癌已经昏迷,当他从昏迷中醒,得知纪念馆即将开馆,欣然写下“祝贺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隆重开幕”后才安然离世。这怎能不让吕焕皋不加紧建馆工作呢?

20131025日,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式开馆,来自各地的1000多名志愿军老战士胸佩深甸甸的战功勋章,在北海舰队原司令员王继英将军、东海舰队原副司令员李文模将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原院长齐路通将军、南京军区原副参谋长曾照喜将军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来到纪念馆广场,参加这个他们盼望已久的时刻。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三辆的苏制坦克和三门高射炮列于广场两侧,八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镌刻了杨根思、毛张苗等8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战斗英雄生平事迹,以及在上海的20军、23军、24军、26军、27军、31军、38军、63军、67军、铁道兵、坦克兵、高射炮兵等2552名志愿军老战士名字的石碑高耸于广场东南两侧。

  吕焕皋特选了《怀念战友》为默哀曲,引起了老战士们的共鸣。吕焕皋坐着轮椅抱病参加了开馆仪式。面对这样隆重而热烈的场面,他说:我只想“为英雄城市留下岁月的记痕”。

吕焕皋心中一直忘不了在采访志愿军老战士时看到的情景:拿着仅仅600多元的养老金,住着阴暗的老房子,许多人要靠子女养老却不让子女向政府伸手;已步入风烛残年,老病缠身,却不愿增加政府的负担。他想到,当年抗美援朝时各行各业,工农商学,纷纷捐款支援志愿军保家卫国,我们现在难道不能像当年的人们一样为他们做些事情吗?他毅然带头拿出30万元发动各界人士建立志愿军老战士帮困基金会,发动各界人士帮助那些最可爱的人。有了这基金作保证,老战士过生日了,他就去送上一个蛋糕一束鲜花;有人过世的了,就送上一个大花圈,写上“志愿军老战士”的字样,让周围的人们知晓并尊重逝去的英雄。创建《寻找志愿军老经战士》杂志,编写“一个老兵的故事”,送给学校,送给居委会,让人们牢记那段不该忘却的历史。

  四十年,从1972年到2013年,吕焕皋终于圆上了他要为上海志愿军老战士建造一个纪念馆的梦。

  但,吕焕皋的梦并未就此结束,他要建100个博物馆。他说:人会死去,但博物馆永存,可以给后人留下永久的记忆。他建知青馆不仅因为他是知青,他哥哥姐姐是知青,而是因为知青也同志愿军一样当年为国分忧,现在又默默无闻。为此,他买掉了自己的家产而赁屋居住,将财产都投入到建馆之中;他将在国外的女儿招回,为的是让她接过自己手中的事业,继续圆他的梦。

  吕焕皋,一个将建设博物馆为自己终生梦想的知青,一个在建馆梦想中不断跋涉的知青企业家。

(吕焕皋和知青们在一起)

(责任编辑 晓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