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缅战争:长达七十年英国攻占缅甸的计划

 袁承志dtau70na 2020-02-19

反映语:

18世纪末期,英国对毗邻印度的缅甸垂涎已久。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以后,英国不但在缅甸南部设立商馆,而且在1757年与缅王雍籍牙签订协议获得恒枝岛的居留权。缅甸正处于王朝的繁盛的时段,当时雍籍牙王朝建立初期国力兴盛。即使如此,内部时不时会有王位继承之争,外部也逃不开边境的矛盾:缅甸的属邦曼尼普尔和阿萨姆希望借助英国支持来摆脱缅甸的控制。周周民族之间的矛盾,恰好被英国作为扰乱缅甸的导火索。从西北边境曼尼普尔、阿萨姆的纠纷与吉大港地区英国包庇纵容阿拉干地区破坏缅甸和平的问题,一直是英缅矛盾冲突的焦点。

英缅战争:长达七十年英国攻占缅甸的计划

(图一,英国东印度公司)

在18世纪末期,英国凭借优越的条件开展工业革命,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而缅甸受外部与内部条件的双重影响,一直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大力发展经济、政治和疆域扩展的政策。此次英国与缅甸之战,实际上可以理解成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碰撞和冲突。那么经过这些冲突以后,两国的国家发展进程到底变得怎么样?三次长达七十年的英缅战争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

缅甸殖民地化的开始

上文笔者已提及,西北边境曼尼普尔、阿萨姆的纠纷与吉大港地区一直是英缅冲突的触点,直到19世纪20年代,两国在该地的冲突频繁且不断升级。终于在1823年爆发第一个英缅战争的导火索——刷浦黎岛(Shahpuri)事件。因为刷浦黎岛位于吉大港与阿拉干之间,所以缅甸与印度一直具有主权争议。当英国占领印度以后,借口缅甸威胁英属殖民地的安全以发动战争。

既然是预谋已久的战争,那就意味着这场战争英国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英军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用阿拉干边境来挑起冲突,引起缅军的注意后,出其不意地迅速占领阿萨姆地区。即使是顽强抵抗的缅军,也最终失利。在多次的协商下,在1826年于杨达波(Yandabo)签订《杨达波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可以说是英国殖民者侵略别国一贯的方式。

英缅战争:长达七十年英国攻占缅甸的计划

(图二,英国东印度公司)

《杨达波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两年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停止。这也是缅甸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意味着缅甸逐渐丧失国家主权,由封建国家相相殖民地。割让阿拉干、兰里岛、曼翁、实兑等地区使缅甸失去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大量的赔款和军费的开支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英国船只的自由进出让缅甸被迫打开国门,接受英国廉价工业品的倾销,进一步摧残本土的传统手工业。

英缅战争关系再度破裂

在第一个英缅战争以后,英国的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利益,反而想更进一步争取新的殖民利益。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英国在东亚的势力得到增长。在与其他列强利益追逐一下,狂热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大贺胥于1848年出任英国政府总督,力主殖民扩张政策,多次在仰光港口挑衅作为发动战争的导火索。当然,在仰光港口寻滋的过程也被后人称为仰光事件。

英缅战争:长达七十年英国攻占缅甸的计划

(图三,1840年鸦片战争)

缅甸政府在第一个英缅战争中并没有认真做好下一个反侵略战争的反思与准备。在战事的策略上也缺少善于谋略的统帅,以至于仅仅半年的时间,英军就几乎侵占下缅甸的广阔地区。这次的侵略战争可谓是英国最无理的一次,连马克思也如此评价:'英国在东方进行的历次征伐,那一次也比不上征伐缅甸这样师出无名。'

缅甸战败。英国最终占领下缅甸地方,建立英印殖民当局省级行政机构,驻扎军队,加强对下缅甸地域的控制,用以维持地方的'法律与秩序'。第二次英缅战争后,缅甸被卷入资本主义的市场,其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缅甸自设的资源和农产品被掠夺,成为英国农业附庸和商品的市场,但英国为当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使下缅甸的广大地区发展起来。

敏同王的防御性改革

1853年2月,在英国侵略和宫廷内部斗争加剧的形势下,敏同王废黜蒲甘王,登上王位,进行一些列的改革。缅甸学者指出:'敏同王是缅甸历史上最有才干的国王之一,但在统治的一开始,他就注定要在与英国的关系方面感到失望,蒙受耻辱。'

在政治上,敏周王废除自蒲甘王朝以来长达800多年的封建食邑制,改为由国家向王公贵族发放的薪俸制度。同时在地方上,力图统一地方性质制度,编制地方税册,任命相关的员工来监督地方。这样以来,在中央上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在地方上,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增强国家的安全性。

英缅战争:长达七十年英国攻占缅甸的计划

(图四,影视剧中的敏同王)

在经济上,敏同王于1862年实行税法方面的改革。他废除杂乱的旧税制,豁免国内人民一切直接税,实行统一的塔塔梅达税制(Thathameda Tax),限制人们的交税额度,不能超过总收入的百分之10。敏同王的税法制度,一方面减轻人们税负的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民心归于国家。

在教育中,敏同王意识到自身国家的局限性,因此重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工商业与交通运输业。同时派遣学生到仰光和加尔各答学习电报和通讯技术,甚至派遣9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技术,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情况。敏同王的教育改革,用开明的方式,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让自身国家增强国力。

敏同王改革可谓是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是在国土沦丧,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下的产物,反映缅甸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能抵御外辱,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但由于领导集团软弱无力,改革的成效也没有预期中大。同时,在1866年由敏贡、敏孔登两王子发动的宫廷政治争端使重要的统帅被杀害,这就意味着改革失去统治重心,敏同王的统治地位严重削弱。

第三次势所必然的侵缅战争

在第二次英缅战争后,垄断下缅甸贸易公司以斯蒂尔兄弟公司和孟买缅甸贸易公司为主。孟买缅甸贸易公司的主创人威廉·瓦莱斯通过官商勾结的方式,取得采伐柚木的经营权。但是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在柚木贸易中大肆进行透漏税收的行为,后来成为英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纠纷。所谓的'柚木案'便是第三次侵缅战争的导火索,而且还是在英国讹诈缅甸虐待英国商人的情况下提出的。

为什么说第三次英缅战争是势所必然呢?'柚木案'只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导火索,而英国真正的目的是想占领资源丰富的上缅甸地区,如同《清史稿》说的那样:'英据南缅既久,洞知上缅宝藏之区,甲于南海,且虑法人由北圻西趋,蔓及缅甸。'

英缅战争:长达七十年英国攻占缅甸的计划

(图五,缅甸柚木种植业)

对于英国发动的第三次战争,显然缅甸政府在政治的纠纷中并没有准备,以至于在短短的十四天后当英军兵临曼德勒城下,缅甸的封建统治者完全丧失抵抗到底的决心。最终在1895年,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雍藉牙王朝瓦解。雍藉牙王朝的覆灭告诉我们,封建的统治阶级在历史的潮流一下是无法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之路的,因为他们的利益与普通百姓的利益是相违背的,难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结束语:

三次的英缅战争,可谓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结果在意料之中。这次的历史战争,印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必然的,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封建阶级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相违背,因此其无力承担抵御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历史任务。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铭记缅甸人民群众在反抗英国殖民者雄厚的精神。在1890-1895年间,缅甸人民进行抗英的武装斗争,可以说这也是缅甸人民保家卫国,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只可惜最后人民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大部分是群众性自发组织的而导致反抗斗争的失败。在现代世界中,缅甸人民不会忘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如同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被列强侵略的历史一样,我们都会热爱自己的故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