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惠州龙门食辣现象初探

 明日夏明日 2020-02-19

饮食文化和习俗,实际上是文化的一个维度。从这个维度去解读气象万千的龙门地域文化,也是独具魅力的。

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称,“椒,产广州者,争浅皱少不大辣,名曰土椒。”又“有荜澄茄者(野胡椒),与椒相类,椒向阳,荜澄茄向阴,广人多以白豆蔻杂之为干末,以治噎食。”并未言及广人对辣的冷热程度,仅用来“治噎食”,相当于开胃菜,而不是主菜或是必不可少之菜。龙门的饮食,传承广府文化之精华,以广式菜系为主,辅以客家菜,此外,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外来饮食作为一种点缀、供人们打打牙祭,也有一定的市场。

不过,龙门的饮食文化中,却一种特殊的现象。珠三角地区,以生鲜粤式饮食为主,鲜见食辣,东江流域也基本不食辣,唯独东江支流公庄河流域是食辣的——公庄河及其上游平陵河,串起了博罗公庄和龙门平陵、龙江三个乡镇,这三个地方无一不食辣,甚至嗜辣。

在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融中,龙门平陵和龙江形成了独特的食辣现象,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有着必然的人文联系?这个谜团至今没有解开,不妨从地理、人文、风俗等角度去分析和解读。

酸辣猪肠

平陵龙江食辣源头或在公庄

东江支流公庄河位于东江干流北部,发源于博罗县桂山糯斗柏,流经公庄、杨村,于泰美镇沐村注入东江。公庄境内,獭子圩和桔子圩两个集市在公庄河畔繁荣至今。公庄河上游平陵河,发源于龙门县龙江镇,流经龙江、平陵两镇,南流注入公庄河。可以看出,公庄河流域前半部分,分布着公庄、平陵、龙江三个接壤的乡镇,共饮公庄河水。

从文化的切片可以研究发现,这三地有其独特性,这里产生了有别于东江流域其他地方的食辣现象。既然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和习惯,那便会有发源和流变。

公庄河流域的食辣现象,源头就在公庄。公庄的食辣如何来的?这需要从公庄的来历说起。北方的乡村大多以 “庄”为名,这种现象在岭南地区却并不多见。惠州人对公庄并不陌生,很大原因是其特别的名字,以“庄”为名。目前,文史界定义“公庄”的得名,或与黄巢起义有关。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冲天大将军黄巢率军南下,由福建进入广东,攻占广州。民国版《博罗县志》记载,“九月,黄巢自闽过县境,入广州。”修志者曾雪凡在此事略后注明:“县中相传公庄洞有黄巢石像,石湾有黄巢墩。”

博罗县石湾镇有南庄,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有马庄和“将军泉”,惠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志成认为,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公庄”之名的由来,极有可能是黄巢起义军沿东江两岸进攻循州时留下的伤病员,他们躲过官兵的追捕,后来成为当地村民,并称他们居住地为“公庄”,沿袭北方人对“村”的称呼。穿越千年,黄巢石像遗址早已湮灭,但是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却让公庄散发着特殊的人文魅力。

从这个历史节点散发开去,如今居住在公庄大地的百家姓人家,嗜好食辣,这与当年南下公庄的北方人保留着食辣的习惯一脉相承。公庄人食辣的习惯,是北方的饮食文化在南方的流播。

坑螺鸡煲

食辣文化逆公庄河而上

回过头来看,公庄人食辣的习惯,如何传递给了公庄河上游的平陵、龙江?

从现今的行政区域来看,公庄和平陵、龙江分属博罗和龙门——两个从未更改过县治的古县,但是,相对公庄处于博罗东部客家山区是共性存在,平陵、龙江两镇在广府文化深厚的龙门县中,则显得有点鹤立鸡群,这两个地方的人操着客家话和本地话,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广府文化的生态。

明弘治九年(1496),龙门设县,大部分地方从增城划出,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如茅岗(今龙江)从博罗划出,茅岗的文化生态,自然是靠近临近的公庄,这是历史发展的继承。

而与公庄接壤的龙县“东大门”平陵镇,以丘陵为主,地势低平,故曰平陵。据1995年版的《龙门县志》记载,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平陵集市形成,沿公庄河上游、平陵河北岸向公路两侧延伸,呈块状分布,是农、林、副产品贸易集市。每逢圩日,博罗、河源两县邻近群众均到此趁墟。

自古以来,平陵一直是博罗、河源、龙门三地的交会之地,飞架在平陵河上的九龙桥有着特殊的地标意义。九龙桥的北面是当时属于河源的圩镇,顺平陵河往西南而下就是博罗公庄,逆流而上则是龙门地界,当年有“三县共此桥”的美名,见证了三地互市交流的繁荣。

在1951年前,平陵镇内的平陵圩和东面的一些村落归属河源县管辖。1951年,平陵划归龙门县管辖,并将原属龙江的路滩划归平陵,组成龙门县第五区。1956年,又将博罗公庄的隘子、竹龙、洞尾等地划归平陵。从这段历史渊源可以推论,和公庄相邻的平陵,在1951年设立镇建制时,得了公庄部分土地,饮食习惯自然传承过来。

如果放在自古以来公庄、平陵、龙江三地互市交流的语境下看,这片同饮公庄水、通行客家话的区域,形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这是题中之义。

砵仔淋肉

“喀斯特地貌论”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龙门县平陵镇、龙江镇的地貌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有别于龙门其他乡镇的山地地貌。这种地貌与广西的地貌是一样的。这种地貌寒气较重,因此广西人普遍喜欢食辣,生存在这种环境下的平陵、龙江人,天然得选择辣椒为食,达到驱寒、祛湿、开胃的效果,这种推测也不是不可能,只是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史实证据。

另外,也有平陵人、龙江人推测,因为生活在岩溶地貌里,饮用水质含钙较多,得结石的人也较多,食辣椒有利于阻止结石生成,还可以排石。不过,这种说法近些年已被当地医院否认,当地人易得结石症是事实,但辣椒对于结石的预防与治疗,却没有相关医学研究证明,不好妄下结论,相反,不少种类的尿路结石反而要把食辣列为禁忌。

上述“地貌论”的解释并不能完成说明为什么不是岩溶地貌、而是盆地地貌的公庄为何也食辣。公庄人在说,平陵人、龙江人食辣是从公庄传过去的,这话不无道理,而如今放在公庄河流域的文化连续和传承来看,这就是事实。

平陵龙江食辣是种独特文化

摸清了公庄河流域上游食辣的流变,我们再来看,这种食辣文化的物化经验和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辣椒能驱寒、祛湿、开胃,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适当吃一点,有益身心健康。自古以来,龙门平陵、龙江人都会在房前屋后、边角地里种上一点辣椒。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生活水平低,很少吃到荤菜,就要多吃饭,而辣椒则是最好的开胃和下饭菜。到了农历九月,地里就没有新鲜辣椒,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瓦罐,用来装干椒,留待没有鲜椒时吃。

凭借这种转化的智慧,博罗公庄人让腌菜大放异彩,腌辣椒、腌豆角、腌蒜头,无不与辣椒沾边。细心的食客会发现,公庄菜辣而不油腻,却不过分追求辣味。以“公庄”为名的饭馆,主推辣的客家菜式,似一朵野山花在惠州市区静悄悄地开,颇受欢迎。

而在平陵,食辣的饮食文化也传承得不错。平陵人喜欢鲜味配辣,喜欢让辣椒挑起味蕾而大饱口福,越辣越好。在平陵的餐厅和普通家庭厨房里,基本上是以辣为主,一些深圳、广州人来龙门旅游,还会特地跑去平陵食辣菜。平陵还有一道肉丸菜,肉丸里也放了胡椒,在当地小有名气,颇受欢迎。另外,平陵的全牛宴,鲜美的牛肉配上酸辣调味,别有风味。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食辣习惯在平陵衍生出了一种生活情境。在平陵街市上,十之八九的菜摊都有一两堆辣椒,一堆是指天椒,一堆是普通辣椒,卖菜不卖辣椒就不算卖全了。

平陵的饮食文化在龙门县颇有名气,平陵的全牛宴曾经在惠城区的餐馆出现过,让人过口难忘。平陵镇政府也又意在平陵建设饮食一条街,将平陵的辣味做成一种产业。

会吃的人都知道,辣菜当中,川菜、湘菜最有名,它们细腻繁复而变化万千,成为一代名菜。同样是辣菜,公庄流域的公庄菜、平陵菜,则基本追求着鲜味配辣椒的格调,这不是当地人没有精致的厨艺,而是他们在追求着菜式的色香味的原汁原味,这与广东人追求食材的新鲜是一致的。因此,公庄菜、平陵菜是有别于川菜、湘菜的独特辣菜。

从普遍性来看,广东人不喜辣味,这一点,潮汕人和客家人尤甚。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碰撞杂糅,导致传统的饮食风格的细微变更,很多广东人也改变口味了,能吃点微辣食品,这也是公庄菜、平陵菜在惠州小范围内受欢迎的原因。

凭借着这份独特“辣味”,可以窥见多种文化在龙门共存的场景,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福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