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画,陪伴孩子一段特殊的时光

 kantuoga 2020-02-20


画画需要准备什么?

积极的心态:当作游戏、乐趣、表达、没有对错。

消极的心态:当作作业、任务、被强迫、难、有对错。

课堂记录:

于歆怡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上丁老师的课吗?第一,好自由;第二,好好玩。要是其他老师都像丁老师一样就好了。

弟弟说不喜欢短短的线,喜欢像迷宫一样的线。好吧,没问题,画你想画的东西出来。姐姐的牙齿痛了一天,不能出去看医生,只能用画画让自己平静下来。

家长:混龄上课觉得很好,可以互相启发。追随丁老师画画这么多年,已经没有刚认识那个时候感慨万分的感觉了,很多课曾经貌似都上过,很多理念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不仅是在画画上,整个教育的方向更是都深受影响。这个特殊的假期,画画让我舒缓了很多焦虑和不安,谢谢丁老师。

一起行走的创造,看着一张白纸,真的有障碍,不知道画啥。应老师要求,不要想具体画什么,硬着头皮直接下笔,顺势而画,过程中似乎产生造型,但一有造型便会受控制,两者矛盾交替,感觉还是不受头脑控制画起来更自由。

整个教学,也像是面对一张白纸一样,大家画出什么样子,我也不知,但总有惊喜出现。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小朋友随手就自然干净。

兜兜爸:还是不太愿意花时间去观察细节,微观世界那课,她拿个石头,画一个圈点几个点就算画完了,我提示她去放大,多观察一下,说了几次就不耐烦了,说我们小孩儿就是这样画画的。我也不敢再说了,怕多说她会觉得我在挑她毛病,会逆反抵触。类似这种情况我也不知该如何引导。

丁:这个问题,老师上课也会遇到这样的挑战。比如主题不喜欢,我想画另一个东西。怎么拿捏呢?一方面兴趣当然是第一的,另一方面看孩子是否是由于惧怕困难,只想画自己习惯的擅长的,都会有可能。慢慢长大一点就会变化,所以不用过分担心,但要与她交流,同理心,知道她真实的想法。

家长:手指背面关节处的皱纹像个混沌初开的宇宙,上下方的星云,内里的神秘纹路,我开眼了吗?还是疯了?疯了表示离艺术比较近了。

丁:观想会产生各种感受想象,而绘画的过程,触摸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了解的认知。

家长:感觉很深奥的样子,要很聪明很有悟性的人才能悟出这些道理,但那些不聪明,没有悟性,不够自信的人是否会在技法技术比较娴熟后才能建立起自信?

丁:每个人天性都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首先要确信这一点。我们如何判定自我没有悟性呢?是谁给的答案?自我还是它人。恰恰相反,是从技术技法入手的人,慢慢被概念框住,渐渐失去自我感知能力的。因为它们在认知里面必须有“标准”才有安全感,才可靠。

从语言上理解深奥,践行,体验,更容易理解。

首要的是打破固有的认知。

家长体会:既有佛家的空,也有道家的道,也有易经的天人合一,更有瑜伽的专注,这几天的画画让我收获頗多。

家长:丁老师的分享特别值得思考,从一张白纸开始就要放空头脑里的东西,达到与自己内心链接,这样做起来有难度,但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出现。丁老师的这个教学方式感觉像得到了艺术的疗愈,是值得我们时刻去体验的方法,时间久了,自己本身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家长:这些障碍在内心这么多年会形成所谓的习惯或者经验,实则就是障碍,需要弄明白这件事情的本质。点、线这些都是载体,是自己内心观照的外化符号。通过这些符号与内心链接上就亮堂了。实际上笔运动的过程就是与内心链接的过程。

丁:我觉得是最大限度的破除障碍。创造和想象,其实是回到人最本源的状态,与自己内在本有的能量连接。所以,我们的课不是现在常规的画画课或技法课程培训,而是打开自我感知能力,认识自己,与我们本源的能力连接,才真正实现思维的打开和创造。

以开放的状态来看什么是“艺术”,要带给孩子怀疑的精神,再去看一些艺术展览,才不会排斥。而艺术的本质恰恰是探索表达的可能性,就是那个未知与无限的可能。

家长:丁老师孩子上的课让我很困惑,她总想去画的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形象。最后就是场景故事很多,画面上我也看不出来啥。画到一半的过程中,她也很疑惑,她是应该什么都不想的往下乱画,还是为了自己想要的故事去画,我也很疑惑,一直疑惑的画到第七课了。

比如刚才轻轻重重的画线这个,画到一半她说我觉得我这个是国王的车。我现在是往车里加东西呢,还是继续随便画呢?我看群里很多小朋友画出的作品都是一个形象,所以我很想了解别的孩子的创作过程。

丁:是想的太多,有了限制。比如给了一个游戏规则,按规则玩,玩的过程中产生故事,或是形象都可以。不需要去评价。焦虑的原因是,我们总觉得这是乱画。

家长:比如上节画微观世界,她看了半天苹果,她和我说我的感受就像是火山喷发,我应该画火山喷发,还是画苹果!我说我感觉应该是画苹果吧。我觉得我在解答孩子问题时候很不确定。

丁:你把问题抛给孩子,微观世界是观察,不是概念,你看到了什么,就去画什么。对视频内容仔细去听和理解。画的过程中产生联想,火山……

家长:反正她对自己作品都很满意。我陪着画我真觉得无所适从。我甚至觉得我在她旁边画会不会误导她,所以我不敢乱说,但是我画了,体验了,觉得疑惑很多。

丁:她满意最重要。严格按着我说的要求来,就能画出来。在过程中,“思考”“评判自我”,就迷失了。

家长:比如这个我画到最后,我给他强调出了眼睛。我这算画着画着产生的联想呢,还是想的太多,非要一个形象呢?

丁:强调什么不要紧,问题是你丢掉了体验。体验轻重的感受。因为没有形象你会感到“恐惧”,这不是画画,乱画的评判会冒出来。因此要寻找形象,丢了体验。

真正的要求是放弃自己的主观思考,围绕体验笔的轻重展开。

家长:我能明白,可以只要这种体验,不要形象。可是我觉得好像很多人画的都很形象,这个形象都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出来的么?我很恐惧出不来。

丁:管她们干嘛?画画是你自己事。谁有告诉你没形象就是错的?放下评判。

家长:比如这个我画的,我先画的中间,应该画了一半我觉得像一个跪着的怪兽,就往那里画了。最左边像站在树上的马,那个是我画着画着自己出来的,我也没想要画什么的,我觉得这个体验很好。

家长:谢谢丁老师,谢谢寒江。我觉得我的困惑和恐惧消散一些了,我以前没画过画,再继续尝试。

丁:一旦打破这个障碍,会豁然开朗。在写生观看面对挑战时也不会拘泥于“相”。

观察一个微观的世界,其实观看不仅仅是说用我们的眼睛看,算是观看。其实更需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比如说嗅觉的,你可以拿起来闻一闻,手的触觉,听觉,味觉等。

所以,仅仅是依靠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很多东西,就是视而不见,真正见的话,就是它和你的内心产生关系了。

观看更不要停留在一个形状上,要情感化的去看,它能够引起你一个视觉和心理的感受是怎样的。

他会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心理联想,这个时候你的笔和你的心将如何产生对应,这个才是里面的奥秘,从而使你的绘画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有了坚定的理念与方式,打开自己的思维和认识,人的潜能就会迸发出来。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学习“知识要点”和“技术技法”,而是激发自我开悟的状态,与自己的生命本源连接。

与我们的生命本源之间障碍越少,我们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就会越强。那么生命的本源到底是什么?大家可以去追问和思考。

这是我教学以来一直具有的感受,上面大家的很多作品里面或多或少都展现了这样的状态。

也希望大家慢慢理解,我所倡导的教学到底指向哪里。

所以大家在实践中也要自问,到底在哪一个部分有所收获和启发,对自我绘画和自我认识是否有所改变,并且要不断超越自己的认知,这或许才是你画画和生活幸福快乐的源泉。

在这个疫情特殊时期,每天心情都有些起伏,复杂和难过,更应该珍惜生命。

兜兜爸: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感受。我感觉我们这些大人以往画画最大的问题是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提笔不自信,不敢画,不知从何画起,这种不自信就导致画的时候非常紧张,不仅体现在身体肌肉手臂的紧张,大脑也是紧的,各种杂念和要求,这眼睛画得不对称了吧,这线条太歪歪扭扭了吧,等等。

而丁老师的方法恰恰让我们松下来了,不用想技法,不用想具体画什么,不用想像与不像,这种方式会引导我们慢慢尝试放空,放空了,从身到心也就都松下来了,没有任何负担,没有负担地画着画着,每个人的潜能就慢慢地激发出来了。这就如同练太极,要是学不会松,是永远学不会太极的,松了,所有经络才能打通,所有骨骼肌肉才能联动,才能学会感知自己的身体。但有的时候懂了点道理,真正能做到并不容易,昨天画完壶还和兜兜说,羡慕她的自由。妈妈画的像打印的,太紧了,我要像兜兜学习,松下来,空下来。

丁老师:

“条条框框”就是我们成人对于“画画”这一概念固有的或现有的认识。

孩子在经历了一个认知局限性的老师引导下,也会很快进入到固化里面。所以,开放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如何破除条条框框?

外在上来说可以多去看展览,了解美术史风格变化,打开眼睛。

从内在上来说,需要感悟: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带给我们什么?艺术对我有什么意义?我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等等。内外兼修,通过外在刺激启发内在思考,才会把固有的认知渐渐消除。

引导儿童自信,感知,自身状态的调整往往大于技术技法的传授。这也是我教学很注重的一点。

技术技法当然非常重要,但要避免成为障碍,只有我们灌注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以后,技术才会变活,才会散发出生命力。身心松动,才会自由畅通,生出智慧。

老师的“不教”是最难的。“不教”不是真的不教,而是棒喝,启发,点悟,调动人本来具有的能力。“不教”难在既要教(启发,调动,刺激,而非死板的技能),但同时又不能局限孩子,保持它的天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

大多数的“教”,集中一个技法,陷入技术的同时会固化思维和认识,这是最大的伤害。

既要看外在的形式,又要同时觉察背后的内容。儿童稚拙,天性,自然,成人更容易机械,固化,概念,这是不可逆的发展过程。老人反而慢慢又回到儿童般的状态。

成人不需要刻意追求稚拙,可以向往感受,回到“真”,“自然的状态”,就会大有收获。

课程调查问卷一:

1. 本次课程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我:丁老师对画画的理念。

    阿南:丁老师的课像游戏,从第一课到第十课像游戏闯关(每一节课都像是升了一级)

2. 你对自己画画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突破?

    不再想主题,跟着感觉走。

3. 是什么力量能让你持续画下去?父母老师的命令?还是其它?

    喜欢的力量,无穷的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4. 疫情时期画画对您有怎样的帮助?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有怎样的体会?

    说实话我们已然忘了疫情,一如既往的生活。只是丁老师的绘画课是本次寒假里最美的遇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5. 疫情结束,我们将如何面对新的生活,如何能保持一种自然的积极的绘画状态?

    疫情后生活亦如昨日,只是比昨天更忙碌。相信可以很自然的过渡,每天坚持安排时间,静思己画。

6. 您对课程有没有其它的建议?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丁老师的课,大爱!我们即使在异地也希望可以继续约线上课。寒暑假期如有室外教学活动就更赞了!

课程调查问卷二:

1.本次课程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原本是为孩子选的,参与后发现自己更受益。最吸引的是去除了画不好的恐惧,让绘画成为真正的享受,自信地画自己的作品。

绘画重在过程中的体验观照和反思,还能从绘画里释放压力。

孩子的答案:孩子觉得很有意思,想主动画。

2.你对自己画画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突破?

   画画是自己的事,想怎样表现和尝试都可以,突破在于想去画,接受自己的一切。

   孩子的答案:不再觉得画得不好而撕掉,画了的作品还可以重新画。

3.是什么力量能让你持续画下去?父母老师的命令?还是其它?

   习惯,和无压力,以及好奇自己今天会有怎样的绘画体验。

孩子的答案:自己的喜爱,有了绘画以后每天都想画。

4.疫情时期画画对您有怎样的帮助?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有怎样的体会?

   前10天让自己每天都有要做的事贯穿,现在成为了爱好,亲子关系更好了。

5.疫情结束,我们将如何面对新的生活,如何能保持一种自然的积极的绘画状态?  

   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直情绪状态很好,几乎没受疫情影响,疫情结束后依然用心工作,画画想画就画,随心而动最好。

6.您对课程有没有其它的建议?

   如果是针对孩子的授课,可以试试趣味化和儿童化,提高孩子兴趣。


小结:

画画,孩子有乐趣,能沉浸其中,就是最好的作品。

画画也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懂,而首先需要的是从尊重自己的感受开始。

它更像一个游戏,面对空白,在自然的状态下,去与真实的自己连接,恰恰能使我们找到更多表达的可能。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