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食疗的实践与成就

 寒江读舟 2020-02-20

       中国食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经验丰富。通过前人的实践,留给我们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食疗方面来说有以下六大方面:

       一、历史悠久,文献丰富

       我国食疗有史料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食疗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没有中断过,因此出现了不少是专门论述食疗食养的著作,对食疗食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里面的不少著作时至今日仍有其实用参考价值。根据不完全统计,自商周至明清,专门或涉及食疗内容的书籍约为75册,其中26册已佚失。现在可见约50本。至于散在于各种书籍中的有关食疗食养的记载,更是难于计数。

       二、独特的食疗卫生保健观点

       我国古代在食养方面的主要学说和观点为“饮食有节”。《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为后世养生长寿公认的法则。这个原则包含了节制和调节两方面的意思。其内容涉及四时饮食的调节,饮食量的调节,食品温度(寒热)的适中,食品性味的调配以及节制某些生冷饮料和有害不洁食物等内容。这种“饮食有节”的养生学说,千百年来为我国广大人民所拥护和遵循,对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有中医理论作为指导

       食疗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它完全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其实践也是按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原则而进行。古代医学家通过实践,对每一味食物看作如同中药一样具有咸、酸、甘、苦、辛五种不同的性味,因此每种食物也同每种中药一样,具有对机体的功能或某种疾病进行调整和治疗作用。例如,体质温热者,多选用性寒的食物;体质虚寒者,则多选用温热的食物。患热症时应忌食辛辣、醇酒等热性食物,而应多给凉性饮食;患寒症时就可食温性食物,而避免寒冷饮食。此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与“阳病用阴药,阴病用阳药”的原则。在这些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食物在疾病时的宜忌就产生了。与病相宜则吃,与身为害则禁。前者为食疗或食养,后者谓之“禁口”或“忌口”。

       四、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我国的食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各地的地方特色。食疗产品丰富多彩,大量利用天然食品。不仅有单味食物,而且也有制成复合食疗方剂和养生食谱,或与药制在一起的药膳。不但研究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也讲究服食时的烹调合宜、色香味可口。而且食物的品种形式多样。各地都有自己的土产食物和地方烹调特色。

       五、众多的食药与配方

       前面列举的有关食疗著作的编写方式,有的是以单味食物为纲,而有的则是以经过配方、制备的食品为纲。如果套用中医观点,则前者属单味药,后者属复方配伍后的方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五谷杂粮来说,以粳米、小麦、米仁(薏苡仁)等为纲,论述各种食物能治什么病,具有什么药效等,属于前者;而用这三种东西经配伍其它食品或药品并按一定的制备方法制成的甘麦大枣汤、薏苡仁粥等则属于复方。由于食疗的文献丰富,因而留下了众多的食药和配方。比如:仅刘继林《食疗本草学》一书,就收载了单味食药378种;而曹慈山《老老恒言》一书光是粥类,就列上百种方剂;彭铭泉《中国药膳学》则列方剂近千种。

       六、防治并重,以防为主

       食疗在理论体系上,和预防医学与养生学有极深的关系。上工治未病,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含两个不同的侧面:宜食、多食什么以及不宜、少食什么。前者属狭义的食疗,后者属食禁范畴,两者都属于广义的食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