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周四好。我是助教粒粒。 六堡茶的课程,从年前讲到年后。 5节课了,多杰老师每次都不重样的聊着。 同学们一边说听得过瘾,一边又觉得还没听够。 关于六堡,实在有太多冷门又精彩之处。 可聊的,想聊的太多…… 于是,上周四互动话题,我们向大家征集:你想在课堂上听多杰老师讲什么? (详细内容请点击这里:某些老六堡,不一定质量好!) 其中,如何购买正宗六堡?是很多同学关心的话题。 想买正宗,就要能识别“山寨”。
本周的【饮茶札记】,多杰老师来告诉大家,“山寨六堡”长啥样? 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云南的普洱,也与六堡一样适合早茶佐餐。但相较于六堡,普洱名气更大价格也高。茶楼的老板,自然看重的是性价比。六堡惠而不费,因此需求量更大。也有一些老板,干脆就将六堡掺入普洱后再以云南普洱的名目销售。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白水清曾回忆,当年金山楼(香港的旧式茶楼)因为云南普洱茶的来货价高,就需要用上广西六堡茶来拼堆,以降低茶叶的营运成本。六堡,原本是普洱的替代品。但谁也想不到,不久后的一次工艺革新,使得六堡终被普洱所替代。早期运输普洱的交通工具,就是原始的骡马驮运。商队从云南到广州,长途跋涉,行程数月。这其中,自然也就少不了日晒雨淋。云南青毛茶运抵广州时,茶叶品质其实已经变化。茶商意外的发现,受潮后的茶叶苦涩大大降低,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美味茶汤。勤劳智慧的粤港澳茶商,由受潮变质的普洱茶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从而潜心研究其中的变化规律。 他们以加温加湿的方法,加速云南青毛茶苦涩感向醇和滋味转化的进程。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了专门成立了由袁励成任组长,曾广誉、张成为组员的“三人攻关技术小组”,开始系统地研制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的生产工艺。他们广泛地将粤港澳民间茶商中,以润水加速后发酵的加工技术和茶样品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进而在芳村大冲口加工场,进行加湿加温发酵试验。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研究,于1957年研发成功了红汤普洱。红汤普洱滑润甘甜的口感及温和熨帖的体感,受到了香港、澳门以及旅居东南亚的粤籍人士的喜爱。广西农学院热作分院的教员们,在广西区土产公司茶叶培训班上印发的《区茶叶干训讲义》(1981年)中,记载下了六堡市场的变化情况:香港在五十年代六堡茶十分盛行,到六十年代,已被上述诸国的发水红汤茶所代替,目前香港市场,六堡茶几乎快绝迹,只有马来西亚这个市场年销500~600吨的六堡茶。如果不提高质量,这个市场也难以巩固。 由此可见,六堡在港澳的市场,逐步被红汤普洱蚕食殆尽了。读到这里,爱茶人可能会想:幸好六堡还有南洋的市场嘛。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六堡的南洋市场也早已危机重重了。自晚晴以来的百余年间,六堡茶绝对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六堡物美价廉,调和身体颇有奇效,所以特别适合辛劳艰苦的南洋矿工。久而久之,六堡的外贸出口地就集中在了南洋地区。至于消费阶层,也主要集中在当地从事矿业开采的华工群体及其后代。 马来西亚的锡矿,为该国带来了财富与繁荣,也成就了六堡茶的辉煌时代。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矿藏总有采尽挖绝的一天。这也为六堡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洋地区的锡矿产业逐渐衰老。无矿可采,无锡可挖,矿工逐渐散去,六堡无法消耗。虽然当地百姓仍有饮用六堡的习惯,但缺少了矿工这一主要消费群体,六堡的需求量仍然大不如前。当年主营六堡出口生意的陈春兰烟茶庄,订单锐减生意萧条。苦苦支撑了十余年后,也最终关门大吉了。如今市面上的所谓大马仓老六堡,多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机缘巧合才得以留存。相信我,所谓几十年的老六堡茶都是可遇不可求。谁能相信几十年前,有人就可以预测到如今老茶会大行其道。如来既那份资金,又有那份远见,存茶叶就不如买房子了吧?现而今可见的零星老茶,大都只是因缘际会,阴差阳错才存下一点而已。六堡茶,旧时多由香港茶商代转出口。久而久之,香港商人不甘心只做六堡茶的搬运工,准备尝试着做六堡茶的生产者了。早在民国时期,就有香港茶商绕开广西六堡茶区,而在广东的清远、江门、西樵山等地的茶青制作所谓的六堡茶。可以讲,这便是山寨六堡的开端了。后来,精明的香港茶商逐渐发现越南、缅甸等地的大叶种滋味尚佳,而且价格十分低廉。由于采用的是大叶种,外形与正宗六堡差异很大。人们便干脆将这种山寨的六堡称之为“大叶”了。到底是哪家茶庄最早发明了大叶,如今已经不可考据了。毕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估计也没有谁愿意承认吧?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当年香港很多茶庄都经营这种大叶。包括大名鼎鼎的陈春兰烟茶庄和梁瑞生茶行,也都在六堡中拼入大叶甚至干脆直接出售。由于大叶条索松散,在外观上就与正宗六堡茶天差地别。因此这种瞒天过海的伎俩,自然没法骗过东南亚常饮六堡的茶客。但是久而久之,大家还是逐渐接受了大叶。甚至在东南亚,大叶成了六堡的同义词。这又是为何呢?一方面,当地的茶商刻意的引导消费者,将大叶作为六堡的别名来解释和推广。另一方面,大叶的价格确实低廉。对于沏大壶茶的南洋百姓来说,对茶价的高低还是相当敏感。大叶六堡的流行,撼动了正宗六堡在南洋市场的地位。现如今市场上的老六堡茶,有些年份倒是够久,但实际上是大叶而非真正的六堡。在这里我也将自己经手大叶六堡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权当做鉴别的技巧了。正宗的六堡茶,条索整洁,滋味醇和,绵软细腻。而以缅甸、越南等地茶青制成的大叶条索杂乱,粗细不匀大小不齐。开汤冲泡,口感绵软不足,滋味较为淡薄,且耐泡程度稍差。除此之外,有些年份浅近的大叶六堡还带有特殊的香气,霸烈有余韵味不足。大叶在南洋,算不上茶界秘密。但是对于大陆的爱茶人,还算是冷门的知识。因此上絮絮叨叨的讲了很多,希望有助大家更为全面的认知六堡茶。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