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原问,实际上是有三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关于经济的本质,不同的经济学立场,有不同的答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主要以市场决定资源分配方式,是基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 现代经济理论有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稀缺定理。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也就是: 一是供应和需求的关系问题。 二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人类的无限欲望问题,即分配问题。 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三种分配方式: 一是丛林法则,强者为王,弱肉强食。 二是计划法则,可以理解为平均主义。 三是市场法则,可以理解为有规则、有底线的丛林法则。 因此,供应、需求、分配,六个字,构成了经济的本质。 就是说,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 供给、需求、关系(商业模式}。 说明供需双方不仅平等、自愿,是双方基于一定的利益(商业模式)的自愿选择的行为,来自双方的利益驱动,使供应与需求相结合或发生关系,二者的辨证统一,构成了经济的基本面。 第二个问题,财富和价值来自哪里?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首先讨论了这个问题。讨论了财富的来源问题,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我理解他说的财富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一是分工和交换。二是适当提高工资或国民收入也可以创造财富。 为什么呢? 这也是第三个问题: 经济的本质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是否可以表述为: 供给=需求 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需求的供应是无效供应,反之,没有供应的需求,也产生不了经济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否也意味着,需求可以创造供给,供给也是可以创造需求;扩大了供应和需求,就是创造了财富。 对于一个国家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规模或GDP来说,是否也可以表述为: 总供给=总需求 等式二边的任何一侧改变,如果能引起等式另一侧作相应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扩大了经济总量或经济规模?也就是经济的规模与发展问题。意味着就是总财富的增长,创造了财富。 因此,消费能拉动经济的道理,也许出于此,但是,这是有条件和前提的,就是必须能满足这些消费的供给侧存在。否则,不仅不可能,反而有可能引起通胀。七个盖,八个坛,你懂的。 反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或增加也应该源于此。 让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起点也是因为此。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
|
来自: bookman1959 >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