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艺传承丨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探究 ○ 庄清海

 天南尘封 2020-02-20

版权信息:本文原载于《惠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由作者庄清海先生授权发布。

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探究 

庄清海

惠安文化积淀深厚,建筑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千多年前,境内先民已垒墙架木筑屋而居;晋唐衣冠南渡,带来中原先进文化。

唐五代时,开始兴起木构架、硬山式坡面顶、弧形瓦面铺作的“皇宫起”建筑形式;宋时房屋建造技术趋于成熟;明初,建筑工匠编入“匠户”,筑建寨、所城。明清两代,惠安的工匠不仅于境内建造诸多大型宫观寺庙和官式民居,还参加福建闽南一带及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寺庙和大型民居建造。而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三开间”、“五开间”构式的“皇宫起”建筑,几乎都延聘惠安建筑师傅“掌篙尺”,组织施工。

一、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的兴起及发展

(一)唐五代,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源起

惠安乃至闽南地区的“皇官起”传统建筑的源起与流传于泉州地区甚广的“臭头皇后”黄厥得闽王王审知特赐“准汝府(上)皇宫起”的说法毫无二致。

据福建史志载,黄厥生子延钧、延政。长兴四年(933),王延钧以时乱在闽称帝,建立了闽国,年号龙启,尊黄妃为太后。清嘉庆《惠安县志》卷六·山川条亦载:“美女峰在镇安铺,旧名灵秀山。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坟在焉。其女为王审知妃,延钧僭号,追崇为后。伪龙启二年(934),延钧来谒黄氏家庙,次日复登是山,谒黄祖墓,见峰峦削拔,易今名(锦田)。”据宋代黄宗旦《灵秀山记》所记,王廷钧驾谒家庙及祖坟,“晚尝入宿。至次平明时,见金风剪剪,瓦霜棱棱。帝曰:‘锦田之地如斯时者,暂乎?常乎?’克宗公(黄氏族人)奏曰:地极滨,遇秋之日,如城郭之遇冬也。帝叹曰:‘小民得无愁苦之声乎?’因诏曰:凡滨海之居民房屋,许用瓦粘。而滨海获以粘瓦居者始此。”

▲弘一法师手书宋·黄宗旦《闽帝游山记》 影印件 惠安文献馆藏 

可见,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始于唐五代时期。它模仿皇宫的规制和外形,建筑规制严谨、空间结构对称,披瓦覆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着意配以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等饰件。并且从惠安向外传播,影响了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最终成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范。

(二)宋元明清时期,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逐渐成熟和发展

据新近发现的《鉴湖张氏族谱》记载,惠安鉴湖衍派五世祖张其善,生于后唐广顺三年(953),卒于宋宝元元年(1038),字守溢,自号鉴湖老瓠,庠生,精研营造法式,承建泉郡寺观庙宇,卓然有声。其子张得温著有《营造法式图解》三十卷,从时间上推算,比宋代官方颁布的李诫《营造法式》要早100多年。其时,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日趋成熟。严谨规范的木构架结构和瓦作屋面相得益彰,梁、柱、枋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和石雕、木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使惠安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趋于突出。

▲惠安东湖《鉴湖张氏族谱》  惠安文献馆藏

明清时期,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步入巅峰。在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时,惠安传统建筑又汲取了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从而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长。这一时期的惠安传统建筑和建筑雕刻开始显露出不同寻常的老练,石雕、木雕、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

清朝至民国,惠安传统建筑行业名师鹊起,精品迭出。随着近代惠安人大量迁居海外,惠安传统建筑在台湾及东南亚带声誉鹊起,开创了惠安传统建筑向海外传播的新局面。《惠安县志》(1998版)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崇武溪底王益顺父子承建惠安峰尾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之后,台湾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都争相延聘惠安传统建筑师傅“掌篙尺”。清末民初,惠安工匠蒋金辉等人承揽台北万华龙山寺的建筑工程,其建筑之精密,结构之精细,雕刻之精美,更是在台湾引起极大轰动。当时台湾各地的寺庙庵堂和大户豪宅建筑都专聘惠安崇武五峰的蒋姓工匠主持,以致流传着“无蒋不成场”的说法。王益顺父子主持修建的台北艋胛龙山寺,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历来被台湾视为“珍宝”倍加保护。

▲李乾朗著《王益顺传》 惠安文献馆藏

(三)关于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传播的文化调查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黄天柱先生在《台湾古建筑溯源》一文中提出,台湾早期建筑中的石、木、泥水三匠,绝大多数是从大陆延聘的。历来名闻海内外的建筑三匠,即以惠安崇武镇五峰村石匠、溪底村木匠、官住村泥水匠最为著名。崇武镇溪底村,自明清以来,即以木匠之村名闻遐迩,其木作特别盛行于清代中期。台湾和闽南,甚至远到新、马等国的不少古屋、园林、寺庙的精湛木作,也多是溪底木工匠师的杰作。

据惠安文化人汪峰所进行的民俗调查,溪底村王姓大木技艺的实力应是在乾隆七年(1742)建造总祠堂时才真正形成的。他们不是父子相承,而是当成全族的事业——每个男丁16岁起就进祠堂学艺,出师后干活收入按比例回交祠堂,年满60岁退休吃祠堂。在宗族中谁技艺高谁就受尊敬,因此人人奋发向上,技艺不断创新精巧。到了王益顺才为“溪底派”在中国匠界奠定了崇高的地位。

学术界认为,溪底派大木匠师的技艺,较好地保存了宋代确立的“营造法式”包括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起卦歌诀、天父地母尺白寸白、二十四山放水法、流年坐向论法等。

泉州开元寺大殿中脊桁上皮至今写有“大清道光岁次庚戌三十年(1850)”及“惠邑王弼”字样。

1990年,台湾学者阁亚宁在金门王益顺匠师长子王廷元的后裔手中征得一些珍贵资料:王益顺手稿《大图册》,包括写生笔记、蜘蛛结网内用木料法、各种人物走兽图稿、25种符篆、营建法则等;王廷元手稿《小图册》,包括营建法则、符篆、营建仪式等;王益顺手稿《台北孔子庙设计图》,包括以斜角透视法绘制的孔庙全区配制图、平面图、各部分的断面图等总共8张。这些实物资料,对研究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弥足珍贵。

▲王益顺手绘台北孔庙摹本  图片来自《王益顺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引导工人走集体化道路,组成建筑承包队,组织建筑工匠参加境内外大批大型古建工程的修缮建设,如崇武五峰人蒋某在泉州举办的泉州古建筑工程公司、崇武溪底人王某创建的海峡古建筑工程公司、涂寨人王某组建的惠安古建筑工程公司、涂寨人王某在广东举办的岭南古建筑工程公司等。还有一些传统建筑工匠,或父子、或师徒,组织古建筑工程队,承揽境内外古建筑的重修、修缮和仿古建筑的设计施工。如螺阳庄某、前塘庄某父子、东岭许某父子、山霞李某等的古建筑工程队都活跃在境内甚至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从事宫观寺庙的修建和木石结构建筑的建造。

几十年来,惠安建筑队伍承揽了全国各地诸多大型仿古工程的建设。可以说,中国大地上代表最高水平的建筑,无不打上“惠安”的印记。

二、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的组织形式及营造技艺

(一)惠安传统建筑的施工组织形式

历朝以来,惠安传统建筑业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父子相携、师徒相从,农忙耕作、农闲打工,活动范围较狭窄。一些稍有规模的工程则由掌场工匠募集民间泥瓦、木、石匠工分项承建,临时组合,完工即散,没有固定组织。

明代,惠安就有专门的工匠,另立簿册管理。一些水利工程、桥梁道路、官衙(或府第)及大型庙宇等由官府主持,工匠及民工施工。大量民宅的建造则由业主雇聘工匠施工。民国及以前,建造民房要先请“山家”(堪舆家)勘定方位,然后根据建筑范围、结构形式,再由掌“篙”师傅在“篙尺”上划定尺度。一般没有设计图纸,个别画有立体图样,标注主要部位尺寸。一些造型结构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多由级别较高的匠师绘制草图,替代“篙尺”。

▲“山家”(堪舆家)勘定方位,也称为“牵庚”

惠安的民宅多土木结构,,系土坯扛椽、硬山或单进“小三间张仔”平屋,舂土墙直至“归尾”,架椽钉桷成屋盖,施工较为简单。泥瓦、木作、石作分项负责,一般以泥水匠为主,木、石匠配合。富户或官绅人家多建宅门府第,其规制即是被称为“皇宫起”或“双燕归脊”的“五间张”(有的还带有“护厝”、厢房、回向)大厝。多为大柱(有的用石柱)架梁组成复杂的木构架建筑(俗称“木栋”结构),由二进或多进连同天井、大埕组成封闭式宅院,为闽南一带的代表性民居。

这种建筑施工,以木匠主持,泥、石匠配合,承建的木匠师傅有一套祖传的或沿袭的施工工艺,俗称“寸白”。

民国期间,逐步发展砖石结构建筑,民宅外墙普遍采用块石或方砖垒砌,内墙用碎乱石沙泥填砌;高级民居,石料采用密缝安装或排砌、雕琢各种图案。以泥水匠为主,石匠配合施工。

▲石头墙体的砌法之一

惠安传统建筑的施工包括木作、瓦作、石作、木作、装潢五项技术,而且各自独立,互有师承。

(1)木作技术。民国及以前,惠安建筑匠师擅长建造木构架为主的古典建筑。其基本构造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构架,构架之间釆用榫卯联接,并设置斗拱。这种结构的构件横平竖直,要求严格,加工细致,节点交搭紧密,梁柱用材粗壮完粹,等级较高,整座木框架有较好的建筑刚度,既牢固又具有抗震作用。

▲枋堵——木结构墙体

在木结构的“三间张”、“五间张”大厝建造中,按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的规律,设置棱柱、月梁、雀替、斗拱,根据均衡对称的方式,合理搭配组合,做到接榫无缝、重迭有致。在寺庙建造中,还运用藻井(俗称“蜘蛛结网”)的拱顶技术和翅翼反举的卷棚式层顶造型。这种拱顶呈八角形,由经过精密计算加工的24根柱、1864块斗和1216块各种拱仔、横木、通梁、夹板,相互穿插并接,层层缩小而成,形同蛛网,藉以承受瓦瓴层屋盖的重载。为避免日晒雨淋,屋顶采用翼角翘飞的出檐(将屋檐向上反翘),“反宇纳阳”的造型结构,增加其外观的雄伟壮丽。两者均为木作之绝技。

▲峰尾东岳庙藻井  

(2)瓦作技术。在“皇宫起”传统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般木工师傅完成“大木栋架”的“起栋”工作后,余下的墙体砌筑,铺棱覆瓦、勾头滴水等工作就交由泥瓦匠工完成。从惠安现存的古建筑遗留看,明代中后期的外墙体多“出砖入石”,室内则用苇杆墙间隔,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据县志载,惠安地区在明中后期历经多次地震,因此利用震后的断石残砖夯砌墙体,即风格突出的“出砖入石”。清代则多采用砖墙或乱石墙,中后期至民国期间开始出现方砖铺贴墙体或清水砖墙。一些技术较高的泥瓦匠还兼作屋脊堆戬、壁堵砖雕、水车堵灰塑等装饰性工作。

▲出砖入石

(3)石作技术。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的墙石、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以及碑石之类石料的雕制,其基本要求是有平直的线条,平整的平面,均匀的棱角、圆、弧形。明清两代及以前,房屋墙石、台阶、石砛等建筑雕刻都为细雕。民国时期,房屋墙体多为石料,门楹、窗框、柱拱等构件日渐增多但多为粗雕。传统建筑石雕工艺最精致的主要还是古寺庙和官式建筑中的蟠龙柱、龙陛、柱础、壁堵等,都是采用细雕工艺。

▲青石龙柱

▲现代民居石柱

(4)木作技术。如屏隔、漏窗、窗花及斗拱多雕有团鹤、螭虎、蝙蝠、夔龙、万字锦、卷草、荷花、麋鹿或戏剧人物等各种图案,极为丰富多彩。其加工方法有浮雕和透雕等种类,线条要求盘曲有力,繁而不乱,疏密得体,刀口富有力度感。栋架木构件、梁枋多为素面,仅在吊筒、瓜筒、束随、弯枋等处施以雕饰,布局疏朗,线条简练,朴素大方。有的外檐垂头、雀替、花板等也施以花鸟雕饰,体现刻棱镂楹的装饰美。清末以来,木雕工艺踵事增华,线条日趋细密、纤细而精巧。民宅中,斗拱、厅堂隔墙或壁堵常有木雕装饰,以使建筑物显得更为高雅。

▲木构架局部图

▲石仿木构架局部图

(5)装潢技术。惠安传统建筑不但造型独特,规模宏伟,还兼备雕彩装饰。除屋顶翘脊飞檐的形体雕塑呈千姿百态外,还注意色彩搭配,有的用橙红色或绿色瓦筒,显得富丽堂皇;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皆遍刷朱红油漆,以红色为主调,但窗花、垂头、雀替等细木雕刻部分,则采用雕彩结合的装饰手段,施以青绿彩绘,以白粉渲染,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克服大片红色的单调感。有的天棚或藻井也以红绿等不同颜色的油漆刷涂,有的拱梁还用多种色彩绘以人物山水、花鸟图案。以增加美观,即所谓“雕梁画栋”。

▲窗花装饰图案一种

▲峰尾东岳庙梁棱装饰

一般民宅不施油彩,以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调,朴素淡雅。官商富户的宅第,除正面墙壁用错落有致的砖石雕砌外,大柱屋架木遍刷油漆,拱榉、过楣绘上不同图案。有的厅堂、墙隔板刷涂油漆或桐油,既耐久又美观。

(二)惠安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

(1)规制布局:“皇宫起”建筑,起基之前,必延请“山家”勘定大门及坐向方位,甚至整座建筑风生水起的布局结构。面阔一般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以大门中线为中轴线,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其结构基本组成形式为中轴线上分别由回向(或照壁)、砖石埕、大门(多为凹斗门)、前廊、两廊、天井(多落建筑还有后天井)、祀厅(厅堂,有的还有后厅)、后落(后房)组成,大门左右榉头(或护厝),祀厅左右有正房、外侧厢房。

▲闽南大厝平面图   图片来源: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

▲杨阿苗宅鸟瞰图   图片来源: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

(2)大木构架:“皂宫起”建筑的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墙倒屋不倒”。即先由木工构架,梁、枋、椽、檩、拱榫卯承接,组成承重大木构架,斗、雀替、吊筒等为连接装饰,隔扇阻隔,然后泥水匠造墙,瓦匠墁铺屋面瓦筒。因此墙和木构架是可各自独立的。

(3)屋顶形式:“皇宫起”建筑的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弯曲起翘“燕尾式”屋脊。翘脊“单燕归脊”或“双燕归尾”。屋面瓦筒铺设,勾头、滴水选择吉祥图案如莲花、荷花、百合、缠枝花卉、花鸟鱼蟹等烧制,分前后两坡。

▲燕尾脊

(4)墙体砌筑:“皇宫起”建筑的墙体一般“出砖入石为主,也有夯土墙、乱石墙、土坯墙等,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墙体与屋脊间的山墙部分以红砖铺设,常作花篮、笔筒、剑穗、书卷等灰雕、泥雕装饰,墙体与山墙间出砖檐设“鸟踏”。立面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勒脚石,多用花岗岩或辉绿岩作为装饰,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雕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或吉祥文字之类;墙身,呈对称式,腰线以红砖、花岗岩或辉绿岩拼成图样,配以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或木构窗等,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檐边(又称“水车堵”),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皇宫起”大厝正面

(5)木石雕刻:建筑木雕一般集中分布在斗、拱、雀替、吊筒、隔扇、门楹、花窗、厅堂、门楣等处,官宅富户精雕细刻,并鎏金赛漆;一般民居则在显要处雕刻花纹图案,桐油清漆。建筑石雕则多集中在凹斗门的壁堵、门抱石鼓、花窗及正面墙体勒脚、柱础、花鸟龙柱、转角柱等部位,多用辉绿岩或花岗岩雕镌而成。

▲“皇宫起”大厝正面

(6)油漆彩绘:“皇宫起”建筑的油漆彩绘属于末道工序,较多镏金赛漆,装饰华丽,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皆遍刷朱红油漆,以红色为主调,但窗花、垂头、雀替等细木雕刻部分,则采用雕彩结合的装饰手段,施以青绿彩绘,以白粉渲染,冷暖色调对比强烈。有的天棚或藻井也以红绿等不同颜色的油漆刷涂,有的拱梁还用多种色彩绘以人物山水、花鸟图案,即所谓“雕梁画栋”。一般民宅不施油彩,刷涂桐油以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调,朴素淡雅。


来源丨《惠安文史资料》

作者丨庄清海

摄影丨沧阳

编辑丨阿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