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谱牒|闽台吴姓源流 ○ 郑金洪

 天南尘封 2020-02-20

闽台吴姓源流

郑金洪

吴氏源流

吴姓起源于泰伯、仲雍兄弟。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三子,泰伯居长、仲雍居次、季历为三,季历子昌,聪颖有德,时值殷商衰微,古公亶父因言:“我世当有者,其在昌乎?”有意传位给昌。但昌父季历居三,有违当时传统嫡长继位,兄弟便结伴出走,辗转来到长江三角洲三吴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地区,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都城梅里,即今江苏无锡市,市里梅村乡由此而来。由于泰伯、仲雍兄弟出逃,季历因得继位,即西伯文王。文王子武王克殷建国。泰伯卒,无后,弟仲雍立。仲雍生子季简、居高。季简生子淑夏、淑达。淑夏生子周章、虞仲(虞姓始祖)。

周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吴国之君。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吴姓,尊泰伯为吴姓开氏始祖,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论语·泰伯第八》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今江苏无锡鸿山仍存泰伯墓和泰伯庙,庙堂门联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仲雍墓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上,两侧对联曰:“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泰伯墓  摄影:吴少军

仲雍19世孙季札,为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吴姓“延陵郡望”由此而来。

 

季札后裔吴仁禄,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卒于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进士,官国子博士,累迁户部尚书,居官清正廉明。由于朝政腐败,战事频繁,赋役苛重,民不聊生,以“耻再受乱朝爵命”,告老还乡,旋即携带眷属,千里跋涉,定居今福建省惠安县东桥镇(原东岭镇析出)大吴村之址,繁衍至今已40多代,为闽南望族,该村吴氏开闽祖祠内石柱镌联曰:“名不列十国春秋,身是开成唐进士;耻再受乱朝爵命,官终户部大司徒”又有“避乱去光州自他有耀,启居应魁宿在地成形”。祖祠年久失修近由旅台宗亲吴雪山首捐人民币20万元,带动海内外宗亲慷慨捐资,今拆除翻盖,规模宏伟。

开闽吴仁禄墓在惠安县螺阳镇盘龙山闽粤古道西侧,穴称“凤凰展翼”。该墓是1987年发现,当地农民在田埂水坞上发现破碎墓碑石多块,经拼合可读出如下文字:上端两侧“开闽”,中间“唐赐进土户部大司徒仁禄吴公封茔”,左右为“夫人朱氏”、“夫人黄氏”。省内和港澳各地报纸纷纷报导这一消息,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以及各地吴仁禄子孙,纷纷专程前来祭扫,寻根谒祖。

旅居台湾的族亲吴修齐、尊贤、俊杰三兄弟,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新加坡吴铭金,印尼侨领吴海滨等,慷慨解囊,带动各地宗亲踊跃捐资,该墓于1988年夏动工修复,1991年秋竣工。

吴仁禄后裔今已数百万人,播迁福建各县、江西、浙江、广东、辽宁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吴姓渡台

早在元初,吴姓就开始向台湾等地播迁。今居台湾吴姓有延陵、渤海、黄龙等衍派。《黄龙族吴氏族谱》前言有仁禄10世孙“礼孙公,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择居武荣洲原南安下山村(今泉州新门外岐山村),为黄龙一世祖,其兄弟五位迪郎、礼孙、先举、应斋、应祖,子孙繁衍,播居黄龙江滨一带,历来有‘黄龙十三乡’之称,后又誉为‘黄龙族’。

重修延陵吴氏开闽始祖仁禄公陵墓碑记》亦云:“八世岗公(稚山)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次子十一郎公博览群书,克成父志,移居武荣(南安下山庵后,传子五。次子礼孙公开黄龙族,三子先举公开宗磁灶族,五子应祖公衍支晋江象畔今划归石狮市锦里)。”后裔播迁台湾和海外很多。两岸黄龙族世代字辈有:“继维文章家,帮言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光。”两岸磁灶族字辈有:“公侯伯子卿,平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

惠安县洛阳镇洛安村吴姓为延陵派,族人居台、居菲很多,该村吴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南临洛阳江,面阔进深各三间,上世纪90年代,吴敏继等联系旅台、旅菲、印尼宗亲,协力捐资修葺一新,祠内牌匾七方,对研究古代宗祠文化具有较高价值。大门和厅联有:“鲁论称三让德,史记第一世家”。“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

▲洛阳吴氏宗祠 摄影:吴少军

《吴氏家谱》载:北宋初年状元吴伦,其4世孙吴吉甫又中进士,任广东博县知县。传至吴纲,迁居福建永定,家族日趋兴旺。吴纲13世孙吴圣昌,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携妻带子,东渡台湾,定居桃园。其子吴春叔在台湾中秀才。春叔子八,其一鸿麟为桃园县长,鸿麟子吴伯雄曾任台北市长等职,伯雄堂弟吴连丰为著名企业家。

台湾彰化吴德功,道光三十年(1850年生,民国13年1924年卒),曾主修彰化县志,急公好义,名重一方。光绪二十年(1894)年编纂《磺溪吴氏家谱》,谱载:宋抗金名将吴玠,后裔散居河南固始及福建的兴化、泉州、漳州。至吴德功的先人,于乾隆初期自同安招贤里大安乡渡海居台湾彰化域东门外。

台湾谚云:“南吴风,北吴沙”,说的是清代台湾南北开发的两位先驱者。吴凤,福建平和县乌石村(今大溪乡壶嗣村)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5岁随父母入台,居诸罗县,后学医,常随父亲到阿里山各地为山胞医病,交易山货,熟悉山胞风情和方言,24岁任阿里山理香通事,办事公正,维护山胞利益,受到山胞尊敬和拥护。当时山胞有“粟祭”恶习,每年秋收后要下山捕杀一位汉人,用这颗人头祭神,在吴凤劝导下改用牛头。可是,三年后山区发生瘟疫,山胞死亡很多,于是他们又要恢复人头祭。

吴凤劝阻不成,又不忍汉族同胞受残,遂对山胞说:“天神指示明天中午,山下有穿戴红衣红帽者经过,即神所要的人头。这是最后一次,今后若再杀人,必受天神惩罚。”次日中午,果有红衣红帽的人走过,山胞射杀后才发现死者竟是他们尊敬的通事吴凤。山胞悲伤痛哭,立“戒石”昭示禁绝人头祭,并建“阿里山忠王庙”,奉吴凤为神,所在地命名“吴凤乡”

 吴沙,福建漳浦人,雍正九年(1731年)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带妻及弟侄移民台湾。先经商,后招募漳、泉、湘旅台游民入垦噶玛兰今宜兰),时当地流行瘟疫,吴沙出方施药,救治山胞,取得山胞信任,奉为活神,顺利扩垦数十公里。吴沙殁后,其侄吴化接管家业。嘉庆七年(1802年吸收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等地移民,开拓大片荒地。据《吴氏家谱》载:吴沙后裔现已传至第9代,达300多人。

泉州涂门街吴氏大宗祠,于光绪年间由吴龙徵府第改建。吴龙徵,明万历癸未(158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侍读、御史,刚直不阿,有政声。其第9代孙吴朝铨献府建作宗祠,府第有四进,前三进两天井两廊改建祠堂,可容纳三千人祭祀。改建期间,适晋江钱头吴鲁(字肃堂)中光绪庚寅(1890)年恩科状元,大会族亲,撰书碑记。泉州市各县均有吴龙徵、吴鲁后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