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省城的古地名(九)

 李向阳020 2020-02-20

扬仁北街景

(本版全部图片 摄影/撰文 李向阳/注明除外)

《扬仁北的故事》

古省城的古地名(九)

目录

一. 古省城灿烂文明

二. 古省城没有“路”

三.古省城没有“十九甫”

四. 古省城没有“十三行”


一. 古省城灿烂文明 

这是一份1884年清代《大清国粤东省城图》

资料来源:《广州图书馆》

“省城”是广州城古代的称谓

“省城”(广州城古城廓

宛如天上龙母娘娘贡台摆放的一个蟠桃

依山傍水

坐北向南

风调雨顺 

瑞气吉祥

这是一份1870年清代《粤东省城图》

广州城图的西关部分

资料来源:《广州旧闻》

研究这份古地图

可以看出

我们的祖先

似乎有着许多的话语和故事

在向我们诉说

比如

第一  

让我们看到了地图东面

一条由北向南用于防御外来侵略的古城墙

护城河“西河”及“西河口”

西河”后来叫“西濠河”

现叫“西濠涌”

我在小时候还见过有大木船驶入

西濠涌现在加盖了水泥板

成了一条地下的大沟渠

祖先还担心我们看不明白

专门在城墙中段的内侧

标注了“城墙”的两个字

在城墙上

还告诉了我们

哪里是广州城墙的西门

哪里是广州城墙的太平门

图为广州市西门口明代的古城墙遗迹 

第二

图中标注了各具地理特色的区域大地方

均以该区域大地方的地理特色命名

皆有地理特色的含意 

比如

荔枝湾(区域大地方

——两岸河堤种满了荔枝树

南岸(区域大地方

——珠江的南岸

泮塘(区域大地方

——珠江河畔的水田鱼塘

盛产“泮塘五秀”

小时候我经常到此捉鱼摸虾呢

黄沙(区域大地方

——地面由黄沙堆积而成

沙面(区域大地方

—— “新填沙面地”

(洋人1880年地图标注)

图为现在美丽的沙面公园

这个地方叫“绿瓦亭”

是沙面岛南端的一个栈桥码头

水流平缓

小时候我常到此游泳呢

还有

——西来初地

——龙津首约

在省城图中还有

——西村

广州城西部的乡村

——同德围

——罗涌围

珠江此河段的防洪堤围

第三

省城西关地区

是一个历史传统商贸繁华 经济富庶的地方

图中标注了西关的市集墟场和商贸特色街区

用“市”“坊”“栏”“行”等字命名

米市

专卖米的

现叫“米市路”

状元坊

是纪念宋代状元张镇孙故居于此的

商贸繁华历史街区

菜栏(专卖菜的市集墟场)

鸡栏(专卖鸡的市集墟场)

杉木栏(专卖做木船木材的市集墟场)

杉行(专卖杉木的市集墟场)

洋行(专门经营商贸洋货的街区)

……

由此可知

我们的祖先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

就已经实行了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

市场设立统一行业化的规范管理

实施成行成市

实现商贸用最小的管理成本

去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图中为现在的状元坊

是纪念宋代状元张镇孙故居于此的

商贸繁华历史街区

街口有一间大金铺

天井池中饲养了一只大乌龟

池中被人仍满了成堆的铜钱

小时候我也常去看大乌龟呢

第四

作为古代文化传播与文明弘扬的

地标与载体

西关哪里有寺庙

我们可以看到

泮塘的仁威庙

西来初地附近的

华林寺

长寿寺

洪圣庙

北面的

禅西寺

司马庙

西山庙

荔枝湾的白马庙

西堤的石公观

城内的光孝寺

五仙观

仙羊街

玄妙覌等

图为华林寺前的华林塔

网络图片

我在刚学会爬行的小时候

母亲抱着我到华林寺

将我放在塔的小平台上

本以为我会乖乖的坐着不动

谁知

我却爬进里塔孔

并爬向对面的塔孔

母亲只好马上绕到塔的另一面

可是

我又马上转身爬回

母亲又只好急忙绕回

迅速将我拉出抱住

紧紧搂在怀中......

这个华林塔

可惜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被搬走了

广州光孝寺

广州五仙观 

第五

哪里有学堂

祖先也告诉我们

陈氏书院

金光学院

图文馆

诗书街

状元坊

广州陈家祠

还有

广州街坊为抗击海上外来侵略者的

“西炮台”与“火船码头”

图为架设于沙面岛清代对着白鹅潭

广州街坊抗击海上外来侵略者的“猪仔炮”

……

二. 古省城没有“路”

在这幅古省城(广州城)西关的古地图中

资料来源:《广州旧闻》

祖先们告诉我们

那时候的古省城(广州城)还没有“路”

整幅古省城(广州城)的地图

也找不到一个“路”字呢

那么

作为众多行人行走以及大马车通行的通道

又叫什么呢?

第一

以“甫”字冠名

在清代以前

对于商铺林立

商贸繁华

人流密集与车水马龙的主干道

均以“甫”字冠名

作为行人与大马车通行规模“第一级别”的大通道主干道

对这个“甫”字 

在古籍《广韵》

作了如下的释义:

“甫”

始也

大也

我也

众也

我对“甫”字 词义的理解

始也

——是商铺商贸的发祥地

大也

——指商贸繁华规模巨大

我也

众也

——人流密集

车水马龙

古时候

省城(广州城)的西关地区

现在的白云区

穿过观音山(越秀山)

由北面进入西关地区

而广州城

则由西面城墙的西门及太平门

进入城西农村的西关地区

反过来

对于整个西关地区

东面是省城(广州城)的西城墙

而西面及南面

紧临珠江边

为珠江所隔

自然形成了一个南北走向相对狭长的地域

大部分地方是河涌纵横交错的“水乡泽国”

现在我家邻居的地面

由于低陷

也常水浸

唯一的是

靠近西城墙脚下的泥土稍为干实

可以修筑大通道

能够成为

商贸繁华

人流密集

车水马龙与

大马车通行的主干道

相当于现代广州市的一级马路

如中山六路

图为 广州市商贸繁华的中山六路及“骑楼街”

 中山六路车水马龙人潮如涌

所以

古人为了开发西关农村地方

便由北面观音山麓开始

从北部司马河(驷马涌)边

向南直到珠江边

修筑了西关地区的一条大通道主干道

分段按数字顺序

分别冠名为

第一甫(后改名为第一津)

第二甫

第三甫

…...

第十甫

十一甫

一直修到十九甫

到了最南端珠江边

十九甫不能再延伸

未能再有“二十甫”了

在这个西关地图中

采用了“小点连线”作为大通道主干道走向的辅助标注

对于西关地区这条南北走向大通道主干道的大“甫”

以后随着西关地区城镇人口不断增多以及

商贸扩充与发展

又衍生出东南西北一大帮的小“甫”来

比如

十八甫北

十八甫南

十八甫西

上九甫

下九甫

第六甫水脚

第七甫水脚

第八甫水脚

十四甫水脚及小甫南等

数不胜数 

显示出省城(广州城)西关地区

古代商贸的繁盛 兴旺与发展


第二

以“街”命名

作为规模“第二级别”中等通道的命名

是比“甫”字大通道规模级别稍小稍窄的次要通道

仍然是商贸繁华

行人颇多

人力车可以通行的次要通道

相当于现代都市的二级马路

如惠福路

其中有

永庆街

大新街

打銅街

兴隆街等


第三

以“里”命名

作为规模“第三级别”较小通道的命名

比“街”字中等通道规模稍小稍窄较小的通道

是小商小铺

行人也多与

人力挑担可以通行的一般通道

恩龙里

聚龙里

恩宁里等


第四

以“巷”字命名

作为 “第四级别”最小最窄最简陋小通道的命名

是比“里”字较小规模更小更窄的小通道

广州人俗称“巷仔”或“窄巷”

在广州人传统生活的街区

富人多居住在“津”“街”“坊”上

逢源街

多宝街

宝华坊

穷人则蜗居于“穷巷陋室”里

正所谓

大街小巷

横街窄巷

箪瓢陋巷

有些窄小到甚至连巷名也没能叫上

没有商贸豪华与气派可言

只适合巷内为数不多居民日常的生活走动

图为扬仁中大街内小巷

两人对面也须侧身而过

由于“”是通行级别最小最窄的细通道

巷细名小 

级别不够

加之整个省城数量最多

故在“省城图”(广州城)或城区图中

极少能被登出

除非历史上

经历变化已经发展

上升到“街”或“街区”级别

或者极具传承意义与特别纪念的需要

才可保留“巷”名

而“荣登”《省城地图》(广州城)

“留名于世”

使用的字体

也同“甫”和“街”字大小相当

清晰明了

甚至更大一些 

“巷”名能登上《省城地图》(广州城)

宛如

凤毛麟角

奇珍异宝

如广州城内的

街市巷(已成集市街区)

象牙巷(古代达官贵人专做名贵象牙工艺品的街区)

史巷(纪念该巷古代清官史国光)等

古人还告诉我们

在这个全幅《古西关地图》标注的过百个地名中

只标注了两处的“巷”名

不足全部地名标注数量2%

能够“够班”

广州话:符合高等级别

登上《古西关地图》中的“巷”名

一是北面的“芦排巷”

二是南面的“扬巷”

既非“甫”“街”与“里”字号的通道名

更非通行级别最小最窄的通行小巷

而是省城(广州城)西关地区

两个传统文明与历史文化

极具文化价值与历史纪念意义的特别街区


三.古省城没有“十九甫”

在这幅《古西关地图》过百个地名的标注

我们找不到历史悠久同样以“甫”字命名

商贸繁华的主干道“十九甫”

为何没有“十九甫”

是被“改名换姓”了

为何要“改名换姓”

换了什么主干道的名字

还是“隐姓埋名”了

为何又要“隐姓埋名”

隐藏到何处呢


四. 古省城没有“十三行”

这份《粤东省城图》

广州城图西关部分

制图年代是清代的1870

资料来源:《广州旧闻》

古人还告诉我们

在这份古地图中

他们没有标注“十三行”

“十三行”俗称"洋行" "洋货行"与"外洋行"

在清代的1842年以后

洋人由于在省城有着洋货输入与经营的特权

“十三行”仍然是省城西关洋货输入 聚集与

商贸十分繁茂鼎盛的外贸街区

可谓“显赫中外”

古人为什么没有在省城(广州城)的古地图上

标注“十三行”这个商贸十分繁茂鼎盛著名的外贸街区

显然是

表达了广州街坊“十三行”一种鄙视 抗拒和抵制的情绪与情感

显示着广州街坊自清代1842年以后

传说中的一次“去洋化”运动还在延续

彰显着广州街坊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

......

敬请关注本文续集

芦排巷不是巷

《扬巷不是巷》

未完待续

多谢观看

(2020年2月20日19:23:48)

 (本版为公益宣传 保护传统地名 弘扬传统文化 如涉侵权 敬请告知 多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