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元青花官窑

 韭花小筑 2020-02-20
元代,大家的印象是疆域辽阔,军事强大,还有谜一样的元青花。
元青花在江西景德镇仿佛就一夜之间长大,带着外来的血统,功能是为元政府带来贸易利润?
元代之前的陶瓷都是以单色釉为主,崇尚天青色,造型典雅的文人瓷,讲究精巧细致。到了元代戛然而止、审美情趣突变,思来想去除了政治,没有其他原因能够左右了。



看点

01


历史背景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作战、露宿荒野、饮酒吃肉、逐水草而居。蒙古军队攻打下来的地盘横跨欧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版图的国家。

拿下这么大版块的国土要治理也是相当困难的,有道是创业难,守业更难。怎样才能强国、富国成了元帝国当下最大问题,于是他们做起最擅长的行当—贸易。之后,元朝便掀起了持续一个朝代之久的“全球购”、“海淘热”。



看点

02


绘制青花的苏麻离青来源于哪里?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来麻尼等,简称“苏料”。
苏料属低锰高铁类的钴矿,其产地在伊朗。伊朗有书记载:“苏来麻尼”曾作为货物卖到中国。
许明在《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一书中描述:钴矿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地方。伊朗的钴矿属于伴生矿,有铁、铜等元素,由于与铁矿相连,钴料里有“高铁”。

现代的高仿技术用化工的办法配制钴料,暂时还没发现能配制与苏料完全一样的矿料,所以,高仿只能是仿。

钴料的原矿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瓷器作为元朝第一大出口商品,自然也有不少来自海外的订单。当时的商人也一定会设法带上钴料和需求的式样到中国订烧瓷器。现传世元青花瓷中还有许多器物在造型、色彩和装饰特征上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元代青花双凤穿花纹大盘,土耳其 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
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最初目的,可能是为了满足与中东地区贸易的需要,而不是解决朝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但景德镇这个风水宝地烧制的青花瓷成品率高,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的特点。明初开始,上至宫廷下至黎民百姓也逐渐接受并喜爱上这种产品,并且在青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更多的品种。

元代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土耳其托普卡帕宫藏

看点

03


元青花到底有没有官窑?

关于元青花是否存在官窑的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些学者认为,元代统治者对于青花瓷的生产并没有起到扶持作用;
而以刘新园为代表的多数学者则认为,蒙元政府对于瓷器的生产涉入颇深,甚至主导了元青花瓷的创烧及生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本文并非学术性文献,只是提供一些意见供大家理性参考: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元代宫廷以及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器,多为金银或宝石类的珍贵材质所制成。
根据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记载:“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所职何人,所用何物,进酒之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盏。斟酌适中,执事务合称职。
陶瓷器则多作为储藏器,用于厨房和仓库中,大多只经下层仆人之手。 究其原因,金银器、玉石器更能彰显地位权势,连礼器、祭器都是金银、青铜为主。
据《元史》“祭祀”志记载:蒙古皇帝的宗祠庙宇中所使用的祭器,也主要用金、银、玉、水晶和玛瑙等材料。
从《马可波罗游记》第十三章的记载:“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的金属制成品”。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二,典章二十九记载,服色“器皿(谓茶酒器)除钑造龙凤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四品五品惟台盏用金,六品以下台盏用镀金,余并用银。”;“庶人...,酒器许用银壶瓶台盏盂旋,余并禁止。
在典章中,也没有提到瓷器,可见瓷器没有受到蒙古人的青睐和重视。
《元史·何荣祖传》记载,忽必烈的重臣、官居相位的何荣祖,家居生活用瓷不是白瓷而是青瓷。
所以,元廷贵族的“尚白”也没有导致对青花白瓷的喜爱。
“尚白”不等于“尚蓝”!相反,西域的波斯人才“尚蓝”。

元代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霁蓝留白龙纹盘,大英博物馆藏

其次,根据《元史》记载,浮梁磁局于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镇设立,隶属于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而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则是将作院下的一个附属机构。
《元史》,卷八八,百官志四记载: 
将作院: 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织造刺绣段匹纱罗,异样百色造作。至元三十年(1293)始置院使一员…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条:秩正三品,掌造宝贝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诸司局事。  浮梁磁局: 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 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
掌管「浮梁磁局」的督陶官在元政府机构中属于正九品,是职位比较低的芝麻官,还兼管马尾、藤笠帽的制作。显然与明清皇帝亲自干预有天渊之别。

既然元廷不重视,那为何还要设置督陶官一职呢?
元代的蒙古铁骑令全国诸多名窑皆被严重毁坏,只有景德镇在蓬勃发展,还有就是财政紧张(因过度扩张领土无暇顾及国内经济发展,整个元代都处于危机状态),浮梁磁局的设立,除了烧制少量贡瓷外,通过贸易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供皇室贵族享乐之用。
至于那些定制的贡瓷,还处于「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状态,不属于大规模生产。
在元代中后期,政府曾派遣位阶较高的官员到景德镇督陶,但多为临时性的派任而非常态性地设官;
元代文献确有记载“御土窑”一事,但这不足以说明就是官窑。
曹昭的《格古要论》提到饶州的“御土窑”:“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曹昭的大概意思是:御土窑器在当时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定窑,其生产器内带有“枢府”款的白瓷折腰碗好一些,而对青花和五彩类瓷器的评价属于庸俗之作。
孔齐在《至正直记》中提到饶州有“御土窑”,专为宫廷需要而制作瓷器:“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
意思是说在饶州有一处高质量制瓷原料的御土矿,每年官府派官员到饶州监烧瓷器上贡,这些上贡的瓷器被称为“御土窑”,烧制完成后,土矿即封闭。有时烧造贡器后剩下的土,用来作成一些饮食器皿,釉色白又有光泽,很惹人喜爱,不过器身薄,不易保存,世上难得见到完整的佳器,现在市场上所流通的,都是用其它土矿烧造的,质量上不及御土所造器。
从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测,所谓「御土窑」的管理可能不太严格,虽说「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但随即又提到,贡余土也可烧制器皿流入市场中(这可能也是孔齐得以见到这些「御土窑」作品的原因);而且民间也制作有相类的器皿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元 卵白釉印花缠枝花卉折腰碗
至于有“枢府”款式的瓷器,是出现于元中期之后。
根据《元史》二十八卷记载,“枢府”应指元廷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同样的情况,“太禧”应指掌管蒙古皇帝宗庙祭祀事务的太禧宗禋院,“东卫”指的是随侍皇太子的东宫侍卫军。
“枢府”款瓷器在元代国内的墓葬和窖藏中时有出现,分布很广,有的还流传到海外。这说明“枢府”款瓷器有可能并非只限于宫廷中使用,或有相类器皿的制作和流通未遭禁止。
除了一般的民户之外,枢密院下属的一些军户也从事瓷器烧造的工作,史料记载均州民户瓷窑课程依例出纳,军户烧瓷亦应依旧例二八抽分。这说明“枢府”款瓷器的烧制是官撘民烧,而非单独的官窑。

元景德镇窑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元 樞府款的卵白釉折腰碗
一些学者在论证元代官窑中只是看重景德镇出土的瓷器标本,极少将元大都出土的瓷器标本数据做比对。
元大都所出土的资料显示:宫廷所用的瓷器除了少量的江西景德镇瓷器外,还有更多来自其它地方的瓷器,特别是北方磁州窑系的瓷器为多,相对来说,景德镇的青花瓷仅占极少的部份。
根据李知宴【在〈故宫元代皇宫地下出土陶瓷资料初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 8 号(1986),78页 】的统计,磁州窑系的破片占所有发现瓷器的 52.9%,景德镇青白瓷占 32%,龙泉窑占 7.4%,景德镇青花瓷占 3.9%,钧窑系占 3.8%。
虽然青花瓷在元宫廷中并不得到重视,但也是当时非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储藏器和杂器。 

元 青花云龙赶珠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高安博物馆藏

元代 磁州窑双凤牡丹纹罐,日本白鹤美术馆藏

看点

04


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一鸣天下众人知的元青花

元朝从忽必烈建立到朱元璋登位前后共计98年,期间皇位频繁更迭,皇族为争夺皇位动不动就兵戎相见,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几乎没有消停过。在这样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史料文献对元青花的记载并不多,以致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知之甚少。

 元 青花云龙纹象耳盘口对瓶,大英博物馆藏
直到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对大瓶子出自民国一个叫吴赉熙的福建旅英华侨之手,据吴所说是来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售。
最后,无奈以两个银元的价格把那对青花象耳瓶贱卖给一位英国军官。那位英国军官带着这两只青花象耳瓶漂洋过海回到了英国,转手卖给戴维德爵士,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
1950年,美国波普博士以这对带款的青花象耳瓶为标准器进行研究对照,确定了元青花的身份,正名为“至正型”器。

元青花 至正型 云龙纹象耳瓶局部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一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拍出约合2.3亿人民币的天价(当年市值两吨黄金),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的世界纪录,从此引发古玩市场上的一波波元青花热潮。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高27.5厘米 
总结:
元朝,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全国南北,打通中西亚欧、引入西域文化、通畅陆海贸易渠道等政治社会环境,对国内的制瓷业进行整合,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使景德镇成为中国持续几百年的的制瓷中心。特别是对青花瓷的生产、工艺改进、文化交流与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元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
在南北诸窑烧制技术工艺融合之后,景德镇窑工们开始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等工艺的不断摸索。绘画技艺变得更精细;
胎土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土的硬度和器型的稳定性,为制造这些气势磅礴、充满雄浑壮丽的大罐(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大瓶(元青花象耳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元 青花松竹梅纹六方大罐,高39.7厘米 口径15.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代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高28cm,口径22.3cm,足径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青花缠枝牡丹麒麟纹罐,伊朗国家博物馆

元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青花云龙纹盘口梅瓶,土耳其托普卡匹宫藏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罐高25.4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5.2厘米,1980年高安县江西第二电机厂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纵10.3厘米,横20.5厘米,高29厘米,重3.27千克,1979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发掘景德镇市郊后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元代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明朝,宋濂、王祎—《元史》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台湾-施静菲:《蒙元宫廷中瓷器使用初探》
刘新园:〈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文物》,46-65页,2001年-11月。
李知宴:《故宫元代皇宫地下出土陶瓷资料初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78页,1986年。
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意大利威尼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1298-1299年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