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脾胃湿热的千年古方:温胆汤,壮胆、祛湿,但不健脾】

 昊晟堂 2020-02-20

如果身体里的水液太多,脾来不及运化代谢,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脾湿。湿气淤积在身体里久了,就变成了粘稠的痰,脾湿又升级变成了痰湿。所以有一种体质叫做痰湿体质(这个以后讲)。脾湿的人,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就是寒湿。

脾湿的人,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就是湿热。

舌头边缘通常有齿痕,那是因为脾湿后舌头变胖了,卡在牙齿上,时间久了就有了齿痕。

神医黄元御在给病人看病时,一看他的外貌、体型和舌苔,再把个脉,就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否有脾湿了,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面诊。

《伤寒论》祛湿健脾的经方“温胆汤”,你们可以用来喝,也可以用来泡脚。
因为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如果泡脚去大枣,不为啥,就因为大枣多贵啊,泡脚太可惜了)

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啊:
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此方最好连续服用10-15天。
这个方子不但祛湿,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比如孩子一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痰湿生怪病。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是用来治神经病的。(看看我们治神经病的药,无毒无副作用,老少咸宜,用了都说好,关键是口味好,有生姜和大枣耶)

舌苔是黄腻的,就说明是湿热,这时就不能用补药了,而要用清热祛湿的办法,要用二陈丸配合二妙丸。二妙丸这个中成药,其实是金元时期朱丹溪创制的方子,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在药店苫就可以买到。这个药里面就有黄柏和苍朮两味,前面说的因为湿热引起的男性的阴囊湿疹、瘙痒,女性白带黄、臭,泌尿系统感染都可以用它洽疗。这两种药都是治疗下部湿热的,即便没有上述这几个症状,但小便黄,也可以吃,吃它是为了给湿热之邪以出路。

【温胆汤:壮胆、祛湿,但不健脾】

胆小”快壮胆

温胆汤这个方子,出自宋代的《备急千金要方》,虽然是名方,但药物组成很简单,而且没有昂贵的药物: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其中的后四味,几乎就是食物,至少可以药食同源。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六味药,却能给人“壮胆”,这个胆,不仅包括心理上的害怕不害怕,还包括生理上的是不是胆寒,原方的主治是“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不得眠就是失眠,这就是胆寒的症状。

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久病之后,身体有虚损,无力排出痰饮,胸膈之余热未尽,这个时候人就会虚烦惊悸,比其他健康的人或者自己健康的时候要胆子小,伴随胆小的还有恶心,食欲差,口苦,舌苔很腻,后者更常见。所以,温胆汤在平时,更多的是用来清湿热。

“祛湿”别盲目

“湿重”是很多人的自我诊断,人们对湿的厌恶像对上火一样,总是张罗着祛湿、去火,但什么情形下才是“湿”?这个很重要,了解了这点,也就了解了温胆汤的用法。

身体有湿的时候,首先的表现是舌苔腻,湿热的时候是舌苔黄腻、寒湿的时候舌苔白腻,同时胃口不好,大便不成形,而且每次大便都会挂在马桶壁上不容易冲干净,解大便的时候也会觉得不痛快,总好像没解干净,这些表现一旦出现,就说明身体有湿了。

这个时候,即便是本身体质很虚,需要进补,也要暂停,必须等到湿邪去除了,舌苔干净了才可以进行。从这个角度讲,温胆汤是进补之前的开路药,这个用法比壮胆更常见。

很多人觉得,我不吃补药,除了舌苔腻,也没其他异常感觉,是不是就可以不祛湿了?

对现在人来说,就算不吃补药,日常的饮食对身体的负担也远远超过以前。无论是粮食的精细还是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居高不下,它们的消化成本都明显提高。而这,就是现在脾气虚高发的重要原因,因为几乎每天都在进补。

“脾虚”都夹湿

中医的脾,除了负责消化食物,还是身体的“清洁工”,体内的垃圾要靠强壮的脾气清运出去。一旦食物的负荷超过脾的能力所限,往小了说就是食积,只不过这个食积不像孩子的食积那么明显,但日积月累的食积就变成了湿,为了清除这个湿,脾气只能加班工作。久而久之,湿就反过来伤脾。所以,一个湿重的人,很少有不脾虚的,脾虚的人,也往往加湿。从这个角度上说,就算你不吃补品,就算目前还没有严重的湿邪症状,但祛湿也应该是日常,否则脾气会积重难返的变虚,由此进入恶性循环,所以,祛湿相当于补脾,对已经脾虚的人来说,祛湿也就更应该是常态。

温胆汤里没有健脾药,重在祛湿,所以它更适合舌苔腻,大便溏,口苦口臭的时候,这个时候湿邪明显,而脾虚不明显,可以用温胆汤单纯地攻邪祛湿。如果作为进补之前的开路药,可以不用全方,挑选其中几位即可:陈皮、生姜、竹茹,竹茹很简单,就是竹子的绿茎刮成丝之后晒干而得,这三个药每个10克,煎汤或者开水冲泡代茶饮,喝到舌苔干净了再进补。

有的时候,等舌苔干净了,之前想通过进补而改善的虚弱症状也自行缓解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效果?因为这些人自觉的虚其实不是虚,而是湿邪所致。湿气重的一个典型症状是浑身沉重,所谓“湿性重浊”,这种浑身沉重的感觉,被很多人误会为虚,为此而吃补药,结果反而更觉得沉重,因为补药,特别是补阴、补血之品是很容易加重湿气的,所以他们会觉得越补越累。如果知道了舌苔腻是湿重的表现,舌苔腻的时候及时祛湿,一来可以避免补出问题,二来,祛湿就是进补,因为祛湿之品,包括温胆汤减轻了脾的运化负担,效果也就和进补无异了。

“睡不醒”的归脾汤

养生提示:劳心者要补脾

文人失眠莫慌,归脾汤帮你忙

曾经有人咨询我:“35岁,身高1.79米,体重只有55公斤。膳食营养也还可以,却总是长不胖。他从事的是IT行业,有一定的工作压力,平时缺乏锻炼,晚上12点左右才睡觉,性格偏内向,自尊心强,心思较重,追求完美,但不够灵活、变通,不知是什么导致他身体偏瘦”。

这是个典型的思劳伤脾的类型,也是读书人、劳心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他的心思过重,用脑过多,针对这种人,中医要补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就是给这类人定制的。

“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其中有几个典型主症:“失眠少食,怔忡惊悸”,集中在神经系统,精神方面,所以,现在的归脾汤使用的典型症状是劳心过度的失眠,这也是文人、劳心者常有的问题,归脾汤通过改善睡眠来调节因为劳心引起的各种功能失调,这里的归脾,其实是对大脑的建设。

我们身体的所有机能,都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和影响,而大脑皮层又是情感、智力的发源地,如果这里因为思劳过度总是不能休息,大脑就会发放错误指令,就会影响下面的各个器官。首当其冲的是消化吸收能力,因为胃肠系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也称“腹脑”,就说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心情的影响。我们备战高考或者因为突发事件,心情紧张时胃口会变差就是这个道理。和这个咨询者一样,现在人日常的精神紧张、劳心过度,不过是把应急突发事件的紧张延长、细碎到了每天的生活中,长期处于思劳过度之中,自然食不甘味,就算胃口还好,但吸收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人越来越多脾虚的,他们的共同表现之一就是失眠,失眠者的增加和脾虚的增加同步。

心宽体胖,才是失眠好“药方”

我们总说“心宽体胖”,因为只有心宽,心情放松,大脑皮层才能不受情绪影响,才能不向胃肠系统发放昏招,吃进去的东西才能被身体所用,过去的秀才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是因为缺乏肌肉运动,还有就是秀才用脑过度,也和这个咨询者一样,属于心脾两虚。归脾汤就是针对这种思劳过度人的案头常备药,是一服“文人药”,通过改善睡眠,让大脑休息恢复,让大脑管辖的下属工作有序,包括消化功能的恢复。如果说哪种药能使人增肥的话,归脾汤应该在其一,只不过这个肥,不是过多的脂肪,而是肌肉,是通过消化功能的恢复而长肉。只是这个药的作用不会速效,一是因为心血暗耗之后,不会马上补上,需要时间;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劳心的性格,改正需要时间,甚至很难改正,如果性格不改,仍旧追求完美,仍旧不能自己放松,就是吃了归脾汤,也会不断被抵消。

归脾汤有对应的中成药,药店就可以买到,有“归脾丸”或者“人参归脾丸”,后者的补益之力更大,更适合不仅失眠,而且体力不足的脾虚者。需要提示的是,“归脾丸”针对的是脾虚导致的失眠,“健脾丸”是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前者作用在神经系统,后者作用在消化系统。通俗讲,“归脾丸”类似安神药,是帮助睡眠的;“健脾丸”类似消食药,是帮助消化的,它们不可以互相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