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江花月夜》录音讲稿(下)

 zcm1944 2020-02-20
(2014-06-22 09:35:21)

万献初讲  (郑建雄整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看这个起句,它本来是要讲月亮起来,它是一种思绪啊。我能理解张若虚突然有一天晚上,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还是什么事,弄得他是极为心潮澎湃,这种心潮澎湃是突然的。人有时候是这样,突然我就觉得很烦,忽然我觉得心情特别好。这种心情的表述很多人说过,我觉得张若虚是说得比较好的。他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什么叫做春江潮水啊?平常长江那么流着,就那么一点点水,忽然一晚上下了暴雨,你一早上起来看到长江一下子涨了五尺水,满江都是水流。你不知道那都是从哪里来的,那就是一种思绪。这叫春江潮水。这个潮水一涌来以后,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带平了,是连海平,和海一样的平。到长江口去过没有?到上海的那个长江口去看看,江和海交流的地方,哗啦流过去,哗啦又流回来。你站在那里看海是没有边的,船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有这种感觉。所以春江潮水连海平,很多时候人有莫名其妙的一种思绪。我为什么非常非常想这个人,我为什么非常非常恨这个人。我为什么非常非常烦这件事,我为什么非常非常想要见到什么东西。就是这样忽然一下,涨满了,这就叫春江潮水连海平。

       到底是什么?他说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个波涛涌啊涌啊,忽然找到了,原来有这么个东西点亮我。在无边无际的潮水里面有一轮明月,轻轻地升起来,就亮了,这就是题。所以海上明月共潮生,它是伴随着潮水的波抬起来的,他的感觉是这个样子。这种东西你画不出来的,一定是要去体会的。在这里得到东西的人是非常多的,所以我在旁边写了一些句子,比如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也是这么一种情绪,只是冯延巳没有张若虚这么大的气派。他是看见那个塘涨起,就是我们旁边这个水池,风一吹,水面有点波纹。这叫殊途同归,表达的都是一种无缘来的,无故来的思绪的扩大。诗有没有?有。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有五十弦这事吗?我觉得有些注释家特别烦人,说那个瑟只有二十五弦,李商隐奇了怪了写五十弦。人有时候是这样的啊,你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要这样,你搞不清楚。但是其中的优美,其实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那种体验是你所没有的。我忽然有一种非常宏大的体验,非常深刻,铭心刻骨的这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超出了一切常人别的东西。所以它是无端五十弦,锦瑟本来二十五弦,怎么忽然像做了梦一样梦见五十弦的锦瑟呢?李商隐说是无端,有些东西真的是无端的。那是不可说的,可言说的它不是最高的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不可言说的。

       那么,这些人用什么表现这些无端的东西呢?用语言,用我们汉语,用一个一个方块字去表现这些微妙的东西。你必须得佩服这些人的表现手法。这样的一个东西,他终于明白了,这个明月是让我心情舒畅的,那么,这样一个东西是不可以独有的,月光是不能让我一个人独占的,所以它是滟滟随波千万里,刚才那么猛的哗啦的潮水托出了这个月亮,然后这个月亮悬在天空的时候是滟滟随波。那个江啊海啊,那些波纹,它向四面扩散,向天下每一处去扩散。月亮的这个光,是滟滟随着这个波去扩散的。扩散到了什么程度?扩散到了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样的一个潮水里面,这样的一个思绪里面,生出来一种思想的光辉。既然是光辉的话,那应该是照亮天下每一个人的心的。所以它就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样的语言,你说他是写实吗?有人问过了,说这个张若虚到底是站在江边上还是站在海边上?鬼知道。可能江边也不是,海边也不是,说不定他其实是坐在黑暗里边都有可能,这个说不清楚。它是一个思绪的问题,不是一个实景的问题。但也可能是在月光下他有这种想法,这是完全可以的。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两句也是被很多人所喜欢的。刚才是海,从江接海的时候,就慢慢铺开,一直到何处春江无月明。天下的江,天下的人,天下的事都被它覆盖了,宇宙也被它覆盖了。这里又回来,回到江上来。江流宛转,江是弯弯曲曲的,那么宛转地绕芳甸。它又慢慢收回来。先是线,然后是面。江流是一条线,江拐弯的地方都会有一个芳甸。芳甸是什么?就是江绕的地方生出的一大块地,一块一块的,是有香气的。你看它所有的意境都是朦胧的。你注意,它的特点就是所有意象都非常优美,这种优美是建立在朦胧的基础上的。我们常常说雾里看花,花就特别的漂亮。江流绕着芳甸,然后月照花林皆似霰。甸上是有很多花的,我闻到了花香,但是花是什么样的花?不一定让你看得见,是什么花他也不说。月照花林,是月光照到江边甸上无数的花的林上。那些花都不是红的,也不是绿的,而是月光的,镀了一层月光的颜色,我们叫做银色。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个“霰”实在是太漂亮了。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在电视屏幕上会有小雪花点,不断地像雪飘的那样,那个叫霰。霰从雨,也就是冻雨,你能看得见,像小冰块,但不能是冰雹,当然冰雹也不太好看。就是下雪之前下的东西,我们叫雪籽。雪籽都还嫌粗了,应该是雪雾。那种一点点的,白白的,你看起来像下雾一样,但它是小颗粒,那个叫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刚才把它推进了,这个地方又往后回了。空里流霜,月光里面有什么?(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秦观《桃园忆故人》: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有没有霜?《春江花月夜》哪来的霜?它这里的霜是真霜吗?不是,月光有时候是这样的。夜里去看月亮的光,感觉白毛毛的,你觉得好像有东西在飘,像霜在飘一样。实际上它没有,只是一个光的作用。刚才是往树林里看的,现在往上去看。它是慢慢地流着,但你不觉得它快,不觉得它在飞,不是像霜花那样。而是光线打的满天满地这样一种感觉,所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往空看。汀是什么?岸芷汀兰,汀就是沙洲,一片无涯的江或是海边的沙洲。由于月亮照在沙洲上,看起来就都是白沙。沙的颜色都是白的,但月光照过去,你就只看见白白的光在闪,看不见沙粒在哪里。更看不到地在哪里,这就是水天一色,也就是说天、水、地全在一个混一的状态里,这是一个说法。这一二三四句,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的宇宙里面未知的朦胧。这样一个东西,给人一种非常空阔的感觉。就像我们常说的逝者如斯,天地过于阔大,宇宙太大了。这里张若虚就是想营造一个比较宽阔的画面,完了之后它又回来,回来收一收。就是我们说的前面用了很亮的三个韵,也就是庚、霰、真。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最终还是要写自己的感情的。

       从刚才忽然而来的思绪,到现在看到夜的背景下的这些空蒙的景色,他便说江天一色无纤尘。刚才是写景,现在则是把情绪放进去了。这样的江,这样的天,都是一色的。而且全是白色的月光,那么晶莹剔透。它无纤尘,让人感到干净,真正的干净。女生们是最喜欢干净的,干净的东西总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他感觉到天地所有的东西没有一点点是有尘雾的,没有一点是杂质的东西,所以说江天一色无纤尘。那么这一切干净的东西的源头是什么?最好的东西又是什么呢?皎皎空中孤月轮,原来是空中那一个独独的月亮。我们从上面那些干净的东西里幻化去,最后所有的焦点都汇聚到天上那悬挂着的孤独月轮。这里不说轮月而说月轮,当然是韵的问题。但既然它说是月轮,我们可以知道大概是满月吧。这么一轮明月,冷峻地挂在天上,但却给人一种很冷静清晰,而又非常亲切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月亮,它那么孤傲,那么居高临下,普照万物,在这么一个状态下,下面就给诗人非常多的想象。我们说回来了,这叫千古遗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你想想,我今天这么激动,有这么多的感受,那么第一个看见这个月亮的人是谁?月亮照到的第一个人又是谁?这是无法追问的。人生的这种轮回和无常,久远和短暂,都被月亮看了。它看了也总是冷着脸,从来都不动情。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月亮不老。不老就是因为它无情,它才不管照到的第一个人是谁,才不管是谁第一个看到我,这就是人生。大家把单个人或者说人类拿去跟整个无限的宇宙比,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就会展示出来,纠结起来。所以下面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最低调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历来诗人都要说这样几句话,只是张若虚说的比较好。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者是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谁是这世界上的主人呢?谁都不是,就算你是也不过是短暂的。(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上这个月亮天天在那里,它很优美,等人去欣赏。谁去欣赏呢?对它来说无所谓,人是一代一代换着的。舞台上的角色永远不断地在转换,这样的景色不是我张若虚今天晚上才看到和体会到的,而是年年都是这样,代代都是这样。它是永恒的,我们是短暂的,这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

   如果我们要划分这首诗的前一半和后一半的话,就该在这个地方划开。前面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后边我们就要说到具体的了。有一些具体的东西,说来说去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这个物里边就是春、江、花、月、夜,月是主角。那么我们就想这里面还得有人啊。情境里面得有人,人就是两个,一个是白云,一个是家,也就是游子和思妇。这是唐代初年的诗,唐初很吓人的,当时的战争是很惨烈的。唐代开边也很严重,唐代前期不断地往四边征战开拓,所以他们永远都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下。好不容易打得稍微好一点,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又说因为杨贵妃弄出了安史之乱,当然不能说是杨贵妃弄的。所以整个唐代是我们国力非常强盛的时代。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唐代前期,就是侵略者的形象,就是美国,跟现在美国情况差不多,哪里有事我都去管,所有的人都要臣服于我。那时候,它的包容度很大,但它称霸的意识也很强,这是强国都会有的。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就一塌糊涂,整个国家一下子就把元气打没了。我们国家真正什么时候最栽,那就是唐玄宗把我们搞得最栽。唐玄宗是很有才气的,也是很有名的诗人。所有的人文科学,艺术门类,很多高的东西都是那个时候出的,但是国力从此却一蹶不振,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从来都没有回到盛唐时期。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问题,也不是局面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从此以后感觉永远比人家低,有一种自卑,没有盛唐的那种民族自豪感。所以想想盛唐的豪放,我总是很激动,我曾经写过“无奈天生唐世骨,长安日日在心中”的诗。(万献初《西游长安》:霸桥梦柳剑梦峰,万俑随军到临潼。渭水岐山轩辕谷,秦关汉月大漠风。念奴意懒英雄去,司马文疏古史空。无奈天生唐世骨,长安日日在心中。)就是说我总羡慕唐人的那种骨气,那种豁达。但是,现实中的问题来了,唐代的人总是分离的多。你看李白几乎都是在漂流,那个时候都是游子。最著名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记得吧?这都是唐代出来的,也可以说家人和游子之间的思念是唐代的永恒主题,在所有诗歌里都要表现这种东西。这种东西虽然在汉代也有,但汉代的分离思念是真正的现实的,而唐代不是,它是一种意象。因为盛世的时候,人都会出来游宦,就是做官。或者游学,还有就是写诗的也在外面。你看杜甫几乎就没有在家里待过几天,像《羌村》三首等等,他基本很少在家待,总在外面流荡着。李白也是,从来就没有归过家。李白有没有家都是问题,这是唐代人的特点。他们那种观念和我们现在说的家的观念不一样,我说李白没有家,是说他没有安稳过,他没有好好在哪里待过几天。虽然在安陆待过,但那本来就不是他的家,只是一种飘零的方式罢了。应该说战争所带来的思念和人生苦短的悲哀,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那么这样一个主题,实际上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有感伤文学的基本主题。你看美国也是这样,我们知道郝思嘉的《飘》,它也是讲这么个问题,战争所带来的分离,情感上的思念。因为越有外在的东西来干扰,这种情感上的纯度就越高。所以分离和思念放到一起,成了《春江花月夜》里面人生感叹的一个主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前半是阔大的背景,后面就是具体的物化,所以一上来就说白云一片去悠悠。白云是谁?这里显然是指游子。游子总是悠悠地在漂。漂了以后,是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看到没有?多美的意象。枫树的叶子还是青的,浦,是水边非常远的摊开着的有点沼泽意味的东西。请注意,是青枫浦,它不是红枫浦。有没有这个地名,不知道。也有人考证过,找不到这个地名。要我说,张若虚的诗,你去考证什么地名!他就是觉得在诗歌里面韵律怎么好就取个什么名。那个人的家是在青枫浦上,然后他从那里像白云一样悠悠地走去了,留下来的是家人的无限思念,所以青枫浦上不胜愁。那么有没有这个实际的人?

       下面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个写的太好了,谁家是到底是谁家?这里的谁家其实就是何家,是几家。这种表示法宋代还有,比如说秦观的词,忧伤意味特别重,因为他一辈子都是这样。最典型的是他贬到郴州写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该怎么讲?这就是词的妙处。人往往是这样,你在家里,在最初的地方,一开始你会觉得很舒服,但是过着过着你觉得不舒服了。我现有的这个环境,现有的跟我一起的人,还有现有的生活学习环境,你总是过着过着就觉得不好。不好的话,你总是要设法打破它。打破以后,你总是觉得现在这个状态不满足,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才满足。终于有一天,你打破了这种格局,找到了想要的东西,结果你找到了发现,其实远远不如最初的。你那个时候的感慨是什么?这就是秦观的想法,说郴江你好好的绕着郴山转有多好呢。郴州那个地方环境特别好,快靠近湘西了。他说你就是郴地的江,你围绕着郴地的山去转,非常地好。你为谁流下潇湘去,为谁就是为何。你为什么要流下潇湘去?流到长江污浊的水里去,把你所有清白的,和所有原来好的东西都给丢了。你为什么那么贪心,不知道你原来的好处。这就是秦观要表达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去做官?我们常想,我要是像七岁那样还是放着牛,在山里那么朴素多好。在被砍头的时候,想我当时不贪污,不做贪官有多好。但事实上人不是这样,这也是一个值得人去反思的东西。

       人总是在想山外有什么东西,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或者说是永恒的一个情绪。所以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就是家家今夜扁舟子,处处相思明月楼。每一家的人,都不愿意呆在家里种田受苦,守着那三间破瓦房,都不愿意这样,他总要出去求。所以他一走,家里人总是想着他,游子都是这样的命。那么家里的思妇,或者是家里的父母,思念他的人,也永远是一种思念。所以这句说的特别让人动心,谁家今夜扁舟子,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小破船上,一个人去周游世界,无目的的飘摇,让所有的亲人都挂牵着你。所有的人家都是这样,所以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亮底下,家家户户都是这么一个景色,这是通的,所以张若虚的悲哀不是个人的悲哀。

       再往下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里镜头聚焦,聚到某一个美丽的妇人身上。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什么叫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而是怜爱,可爱,很漂亮。游子走了以后,他的夫人在月光底下思念。月亮在那里徘徊,舍不得走。(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后来的苏轼的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就是从这个地方化出来的。本来女子就思念她的亲人,月亮越圆她就越思念。而月亮偏不理解她的心,偏要来照她。本来这个女子在黑黑的楼上坐着,心情还比较好。月亮偏要惹事,它转朱阁,本来在那边的,非要转过来。这一转过来也就罢了,又低绮户。人家在窗里面,你在外面照照也就罢了,还非要探着头去照人家的屋里。那照谁呢?照无眠。那个女子睡在那里,本来差不多睡着了的,你非要拿个月亮去照她。所以这个女子非常生气,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我跟你有什么仇,我越是要想念人,你越是要圆。我越是缺,你越是圆。这就是诗人的表达方式,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叫移情作用,把它换一种说法来表达。这就是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内容。应照离人妆镜台,偏偏要去照那个在屋里化妆的女子。化妆给谁看呢?谁家今夜扁舟子,那个人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他的用意是这样的,这又是一层很深的愁绪。好比是花开的好好的,偏就没人来欣赏,因为那个欣赏的人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这也是亘古以来诗人常说的一个主题。所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也特别好。那个女子很生气,就把窗帘给关上。月亮不是照我帘上吗,那我把帘卷起来,我想把你卷走。但你卷得走它吗?你一卷,它从下面又露进来,所以是卷不去。我本来想把你这个圆月卷走了,我不多去思念这个圆,该多好啊。但是卷不去,卷不去就算了,我不跟你赌气,我去干活,去捣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后来都是从这里化来的。什么意思?长安的男子全部上了战场,长安的女子都在家里为丈夫做征衣。唐代也是很可怜,军队不发服装,要家里寄。万户捣衣声,那个时候衣服是麻的,很粗,你们可能没见过。棒槌知道吗?衣服要反复漂,漂完在石头上捶,把麻浆打去,衣服才能软,要反复打,漂洗。想战士在前方的能够穿得舒服点,所以月夜里,这些妇女们就在河边捶打漂洗衣服。所以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非常动人心魄的一个景象。捣衣砧上拂还来,你在屋里我卷你卷不去,我不跟你来了,我去洗衣好了。我做点事,分散一下精力。我要捶衣,你却照在衣上。捣衣砧上,她把衣服放在那里,用棒槌捶,月亮就在上面。当然,她气不过用水一泼,它又去了,去了再捶,它又回来了。所以才有后来苏轼的“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我总是赶不走你,你总是要惹我生气,你总是要惹我想到我要思念的人。这就叫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后来李后主还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很细地把它聚到个体来表现这种情绪。

       下面,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我们说到这里换成文韵和麻韵,刚才不是已经很低落了吗?现在又把它回升一下。杜甫最会做这种事,他的诗都是抑扬顿挫。一方面说多么多么苦,一方面说苦就苦点,为了国家,我们也只能这样。杜甫老这个样子,尤其《新婚别》最为典型,一方面是怨刚成婚三天就离别,另外一方面说你还得好好为国家打仗出力,我在家里好好给你持家。这就是杜甫的心理,诗人都有这种心理,张若虚也是这个意思。你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他说算了吧,就别在这里老怨月亮了。我既然是想着你也见不着你,我也不回避了。那我就直接想吧,我思念你总是可以的吧,还可以欣慰的是什么呢?虽然你那么远,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但我知道这会儿我看月亮,你也看月亮。(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相望只是不相闻,虽然不能这么欣喜,但我们至少还能相望。也就是说不相望而能相闻也可以欣喜。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个女子真是心很好,她说我都宁愿它现在不照我而去照他。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我也愿意让我的心绪,我的思念跟着月光照到你那里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又周邦彦《阮郎归·冬衣初染远山青》:情黯黯,闷腾腾,身如秋后蝇。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这样就会减少相思的程度,做不做得到呢?

       下面说,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很多人认为这两句好像跟前面关系不大。有关系吗?过去说鸿雁传书,因为你不知道这人漂到哪里去了,行云一片,他不是说了吗,白云一片去悠悠。在哪里呢?用鸿雁寄书是寄不到的,所以她又想也许鸿雁寄不到,其实光也照不到,我的思念未必能到达他那里。我们常说回头一想,就是愁一愁,然后又安慰下自己。忽然舒服一点,然后又觉得还是不行。她说还不行,不行怎么办呢?鱼龙潜跃水成文,刚才还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里面,在捣衣的水边在想,现在连这个也没有了。幻境也没有了,为什么?忽然有鱼龙在那里跳跃,水成了波纹了,纹路的纹。把刚刚才那个梦境全部都打灭了,那怎么办呢?下面又虚,刚才是实。你看,他非常有趣,从很空蒙很大,慢慢缩,缩到很具体,具体以后又慢慢放,放到很远。它是这样的,前后是很阔大的,中间是很小的,中间是个腰。这里从小慢慢放大,放到哪里去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又从个人的东西回复到他所思考的人生和宇宙的更高层次去。昨夜闲潭梦落花,是什么意思?诗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突然扯到昨夜闲潭梦落花?这都是梦境,应该是昨夜梦闲潭落花。它是混的,实际上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实的东西,它是虚实结合在这里的。在梦境里面,我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头发都白了。很多女孩都会说,我一晚上就长大了很多,就是这个意思。(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又卢照邻《曲池荷》: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又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她说你还不回来啊,我都快老了。明白吗?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闲潭落花。闲潭落花是什么意思?就是无缘无故地,就是说时光不知不觉地流过,我就觉得自己的容颜像花一样快要落了,要凋谢了。可怜春半不还家,我的青春都过大半了,你还不回来。所以从个人的情感再推出去,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回头看我现在这个景象,刚才的春江花月夜,那么盛大那么美的一个景色,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是江水流春去欲尽,春天漂在江水上,已经快走完了。春去也,(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又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开到荼蘼花事了,(王淇《春暮游小园》: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又《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女仆麝月抽到一支花签。花签的名字是荼蘼——韶华胜极,背面写着: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是快要没了的这种感慨。江潭落月复西斜,今天晚上这个景色也是短暂的,在江边的某一个潭里,是闲潭什么潭都无所谓,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月亮已经向西沉,慢慢地,已经没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那种盛况了,也不能让我体会到生命力的旺盛了,都没有那种欣喜了,它也快落下去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奈何得了吗?谁也奈何不了。月亮慢慢地往下沉,刚才不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吗?是海潮把它抬起来的,它现在要落,落到哪里去?它会藏到海上茫茫一片的水汽里去。月亮会成了斜月沉沉藏海雾,也是无可奈何。那么,你在碣石,我在潇湘。可能张若虚这会儿有点实在了,怎么扯到潇湘去了,可能那会儿在湖南?但其实也未必。因为他说江,就想到潇湘。为什么用潇湘,不用汉水?因为潇湘在诗歌的意象里听起来要好。有人说据此知道张若虚和湖南有关系,这是站不住脚的。人家根本就没到湖南去过,他是扬州人,在山东做官,没有到湖南去过,但是我们经常喜欢用潇湘作为江河的一个称代意象。是说你在远远的北方,我在悠悠的南方,这样的是无限路。这个路是长长的,(道阻且长)这一辈子能不能见到是没法说的事。那怎么办呢?最后轻轻地,他用一个去声韵,拉得长长的。去声分明哀远道,(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非常典型的注脚。

       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每一家,每一处,谁家今夜,何处相思,天下那么多的人,有几个人回来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从这里化出去的。有几个人能乘着月光归来?这种思念有几时是能团圆的?不知乘月几人归,那情绪现在放到哪里去呢?这句最让人伤情了,叫做“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也落了,情感寄托在哪儿呢?月亮不能寄,鸿雁也不能寄,你也不能回,人也见不着。情感是无根的,但那个情不能掉,月亮落了情不落。在哪里?他说挂在树上。满江都是树,满江都是花甸,无数无数的树上,每一棵树上都挂着这种思念的情感。情感是没有根的,在上面飘着摇着,怎么摇的我也不知道。落月摇情满江树,我特别喜欢这个“摇情”,好多诗里面都写过这个意象。摇落深知宋玉悲,挂在那个地方,没有根,但是它又不甘心掉了,就在那里飘摇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