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北京这些年

 德明书斋 2020-02-21

自从大学毕业后,每年的毕业季,哪怕不是自己毕业,自己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那一幕幕拖着行李离开的画面。北京,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城市,如汪峰的歌,多少人在这死去,多少人在这活着。而我,一个书生,我的活不是常人所说的活,我的死也不是常人所说的装进盒子。但我的存在,在北京的存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也有自己的感受。撰此文,仅以祭奠我终将逝去的北京生活。

一  一个农民眼里的四九城

北京,熟悉而陌生的城市,哪怕小住几年了,于我而言依旧那么陌生,只是也过了去了解它的最原始的冲动,哪怕长城没去过,后海没去过,升旗仪式没看过,南锣鼓巷没去过,雍和宫也没去过,甚至毛爷爷也没去看过,只是我都不想去,哪怕也知道多年以后也会遗憾,为什么不去看看呢?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看看又能怎样,只为今后留下美丽而哀伤的往事。
    
    犹记得第一次到北京,车多,公交车费很便宜,吃饭很贵还不好吃,旅馆很贵还那么狭小。尽管没留给我什么好的印象,可是当我和马老爷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的心还是被hold住了,我的个天啊,感觉那时自己的心才是一颗真正切切的中国心,自己这个人才真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之前的很多时候,我不曾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也没有那么深切的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也没有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过,而那时,站在天安门广场,在万人中央,我很自傲,因为我是中国人。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展览馆,还有无穷无尽蹿动的头,震撼!那种震撼足以让我流泪。穿过故宫,从王府井大街折回西单,还有力气跑去看看那颗睡鸡蛋(国家大剧院),兴奋,如果不是兴奋,我找不到支撑我走完那么多路的理由。之后也曾有机会去过天安门,走进故宫,穿过王府井大家,却没有了震撼与兴奋,除了累还是累,甚至幻想故宫上空要有缆车就好了,不就看看老房子嘛,俯视总比仰视有感觉吧!
    
    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没看见雪,遗憾的回家了,尽管南昌也有雪,但不是鹅毛大雪,打在屋顶、树叶上,总是刺啦刺啦的,落地不久就是冰,再不久就是水,本来怀着看美景的心却要面对一滩泥泞。当然,因为没有在南昌过过春节,我不知道我回家过年的时候,南昌是否也有悄无声息把天地染白,还能持续很久的大雪。北京的雪却又这样的魔力,总是强无声息,今年春节后就有这么一次,那也失眠,就一个人在网上瞎转着,当猛然一回头,世界一片白,枯树银装素裹,煞是震撼,记得当时自己还冲到阳台,在雪地里来回奔跑。还好是晚上,不然,我就会被神经病了,而且还是八级的。不过,北京的冷,是到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就深切的感受到了,去昌平看马老爷的时候,就见过结冰的河,这在我的记忆力不曾有过的场景,着实兴奋了许久,只可惜学校周边没什么河,去昌平太远,又是那么冷,也就见过那么一次。感触最深的是冬天出去转悠回来,那耳朵冻得有种想把它割掉的冲动,头也冻得痛的不行。好在外面再冷,回到屋子里就暖和了,无论餐厅、教室还是宿舍,一进屋子就如在老家离开屋子一样。也就在这样的冬天,我才意识到,有时候,太阳仅是照明而已,烤太阳在那时此处会成为一个笑话,不像在家里,屋子里冷的时候,出去就暖和了。也许是因为不习惯,冬天屋子里不正常的太暖和,晚上总是热的睡不着。其实,这些年,在北京也真的没有睡个好觉,冬天热,夏天也热。似乎没有秋天,初冬的槐树,总叫我揪心,因为总在没有做好迎接冬天的时候,叶子就被霜打得焉不拉几的,看着叫人心酸。春天在停暖之后不久就热起来了,分不清是不是有春天。
    
    因为是学生,最多的时间是呆在学校里,我未曾感受国际大都市的应有的那种感觉。繁华:如果指的是高楼大厦,我想是的,房子高的让跳楼变得简单而决绝,也遮住我想看到的山以及归乡的路,站在楼顶,看见的还是楼。便利:如果指的是交通,车是很多的,公交车,私家车,还有地铁,只是好多时候还是觉得不如走路快,还不用担心晕车,话又说回来,想我不常出门的人,再便捷也无用;医疗的话,在南昌的时候也是公费的,只是没有现在的支付1%便宜,不过看着原价单很不是滋味,治个感冒竟开三四百的药。是,不需要自己掏很多钱,也不用这样吧,药也不是零食,哪有心情闲着没事就吃点啊。看到桌上一堆药罐,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个药罐子呢,其实那是一年前开的了,丢了可惜,吃吧又用不着,只能等着过期了再痛下丢弃它的狠心了。文化,感受的不多,尤其是市井文化,其他的跟书上介绍的也差不过,再说悠久的文化积淀也不是看得见的,而且是在一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什么都侵染了商业气息,或者这就叫现代或后现代吧。说是夜店文化挺有意思,不过消费太高,唯一知道的一家在三里屯,寸土是寸金的地方,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别说夜店,唱个K也得半月伙食费,不如在南昌,想唱就唱。记得那些年在南昌,在昌北下罗那里,花个百八十的,也可以唱到窒息,喝道昏厥了。

    不少人把留北京当梦想的,当然是学生族了,其他的不甚了解。听说昌平那边有个小学竟有两个博士后,而且还不怎么会上课,学生有意见了,他们还大言不惭曰:“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不能亵渎我的学历”。我想博士后不管能力如何,就凭学历,在我老家至少不会被小学生数落,当然,真有博士后,也不至于在小学任教的,可是在北京这看似是个冷笑话的人生事故也太正常了。现在身份证还真是“身份”证了,来北京是简单的,花点车费伙食费就行,留下常住就需要个证了。长这么大,除了近年兴起的实名卖车票,过机场安检,我真没觉得身份证竟还有这翻重要,因为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还是烂熟于心的,不用天天拿出来看,除非无聊,拿出来当扑克玩。有个同门考上北京一中学教师,大家都在祝贺,因为能有一个跟北京关系更紧密的身份证。我倒不是说,中学老师有什么不好,更不是说硕士毕业生做一个中学老师不好,只是人们羡慕的是那个证,让我觉得很诧异。

二 迷醉在酒吧门外

听朋友说,丽江古城街上有许多酒吧,有地方特色的房子,走进去,点上一杯不知名的酒,慢慢品味,看看路人,听听音乐,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很遗憾,作为云南人,我没有去过丽江,没有感受过朋友说的那份情怀。据说,老家的和顺古镇,面前是蜿蜒的小河,靠街的店铺,也有这样的酒吧,哪天回去,也是可以去感受一下的。古镇开酒吧,不论是贵州的千户苗寨,还是湖南的凤凰古镇,都有的,这或是与时俱进,也像是不伦不类的拼合。不过,饮酒的传统,在这块土地上,倒是由来已久。古代不也有许多酒肆么,大抵也是我国古代的酒吧。只不过,一般印象中都是无酒不成席,喝酒总是和吃饭联系在一起,单纯找个地方只为喝酒,但也显得入不得大雅却也是大众化的娱乐消遣。

北京的酒吧很多,好多人熟悉的是三里屯,在北京这些年,我也仅去过一次,但是没有找见酒吧,不知就里。后海是偶然兴起去的,还是国庆放假的时候,已进入南锣鼓巷只见到攒动的人头,那时只有一个想法,赶紧离开,全没有流连忘返的感觉,加之是晚上,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小吃、小饰品店,随便一个城市都有的,也都差不多。要做个比较,就目前的感受,我倒是觉得杭州的南宋御街颇有几分历史韵味,西安钟鼓楼附近的回民街也有几分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或许我该白天去看看,或有别样的感受。后海的夜景,吸引我的是一溜排开的酒吧,后海酒吧让我驻足的是驻唱歌手们,走进去,点一杯,找个安静的地儿,静静聆听,也是一种享受。他们唱的时下流行的歌,也有经典化的老歌。一首歌,尤其是老歌,承载了许多回忆,一杯酒,刺激的神经停留在某个节点,是那时那人的故事。

学校附近的魏公村路也有许多酒吧,这附近的留学生多到这里聚会。第一次去友人相约,劲爆的音乐,是听不懂的外文歌,狂欢的人群,是恰好来此买醉的陌路。后海太远,三里屯不熟悉,累了,烦了,我也喜欢去学校附近的酒吧坐坐。我并非嗜酒如命或是喜欢狂欢式放纵自己的人,只是想找一个看似嘈杂,但更显安静的地方,放开自己的心扉,只是喝喝酒,看看喝酒的人。酒吧正好满足我这样的要求,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很难遇到熟人,听不到周边客人的谈笑。那是,自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

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酒,喝多了自然会醉。被劲爆的音乐包围着,醉了就开始手舞足蹈了,不是跳给谁看,也非疯狂的无意识,是一种释放,内心的释放。被忧伤的音乐牵动着,醉了就开始伤感了,怀念倒不全是因为某人某事,而是一种感觉,曾经淡雅舒适的味道。这个世上,总会有滴酒不沾的人,也有嗜酒如命的人,而更多的人是适时的喝点,当然是无功利的诉求的情况下了。要的也仅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来,歇一歇,借着酒精的麻醉,让心扉缓缓。 

  没有爱情是否也可以 

偶然间看到一个帖子,说是大学期间至少要谈一次恋爱,后面又看见帖子说现在的家长还专门安排一笔经费,支持孩子在校期间谈恋爱,美其名曰:“恋爱费”。倍感奇怪,没有恋爱,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难不成就是另类的生活了?有个老师也真说过,趁年轻是该认认真真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才会懂得理解、包容别人。可也该想到,在理不一定就合适,也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适合每一个人。也有人说,在强大的至理名言也抵不过生老病死。

我总觉得自己是过了恋爱年纪的人,此外也是因为自己的心态偏老,自觉不自觉的以结婚的心态去面对爱情,自然没有爱情可言了,有的只是一些世俗的车子、房子、票子。找个对象,权衡的也先是这些。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女子真正看重并非一个男子的财产,而是男子对其的真心。这似乎也代表一群人的观点,或者是爱情理想主义者们的幻想,更是影视剧作、文学作品中杜撰的浪漫生活桥段。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也算得上是青春萌动,在衣食无忧时, 谈谈爱情,是件安逸的事。当不用担心前程,不用考虑吃饭、住房的时候,也就是说在不涉及利益问题时,爱情才是唯美的。相遇到相恋,是件偶然的事,绝少直接关涉钱权,要么美貌,要么才气,是趣味相投的惺惺相惜。分散到陌路,却并非只是感情的问题,更多的是非感情的问题。那么,倒是可以这样认为,爱情是生活的附属品,有可以,没有也死不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梦想。该是酒足饭饱后的幻梦,若工作中、学习中,想着的都是风月之事,那么工作、学习就会出问题,而这些才是真正关涉一个能否存活于世,在世上能获得多大的成就。毕竟爱情的成功与否评价标准源自当事者的幸福指数,而这个幸福关乎的是两个人,乃至一个家庭。除此之外,别人无法感知,也无从知晓这份爱情是成功或是失败。

我想爱情的发生总会有个年龄段的问题,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总有大家公认比较适合谈情说爱的年龄,过此之后,爱情的呈现方式就不一样了,至少不是常态的样式了。像如今,自己已然二十七八,还以二十出头的青春萌动去面对爱情,未免稚嫩和青涩。其实自己也明白许多道理的,比如爱情的美好绝不是钱权能够左右的,更多的是脱离了钱权之后的内心感受。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却退却了、怯懦了。

文科类的大学中成长轨迹无法规避的路——女孩的人数胜过男生,有坊间消息,我所在的学校的男女比例是1:3,或许有些学院还不止这样,就像我所在的学院 ,这一届有七十多人,而男生只有七个。以前的同学打趣说,我现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任何人有更多邂逅爱情的机会。我自然也是打趣的回答说,这些年闲着的时候,我尽守在高墙的拐角处,静候某个佳人出现,只可惜我们学校的女孩走路都不带拐弯的。这当然是玩笑话,掩盖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想,爱上一个人,相守一生该是最幸福的事,但相守一生是需要一些基本条件的,有一点就是结婚,得有一个孩子,让爱情开花结果,让生命的意义得以传承延续,让爱情升华至字典中的永恒。不然仅是在某个时间段,彼此相约上自习、泡食堂,拿点父母给予的“恋爱费”,或者是廉价劳动力兼职的工资,贡献给旅游景点来印证爱情的足迹,贡献给通信商来印证真情的缠绵,贡献给花店、巧克力商来印证爱情的浪漫。这是爱情?是爱情,但仅仅是单纯唯美的现实版电视剧爱情。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也没有那么美好。值得称颂的是那些相互扶持、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伯英台的爱情故事,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感人啜泣不在于执手偕老,而是一种悲壮之举:我以我死殉此情。可现实中更多人做不来这等痴情,而是不断妥协,向某些人、某些规矩,向这个世道妥协,以求苟延残喘数十载。到临了只有一阵唏嘘,能活到现在已是三生有幸了。

而自己呢,一切尚无,这也是一种妥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积极上进,理性选择的结果。爱情可以凭一张巧嘴,凭一张潘安脸换来,而生活仅凭这两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法生活,却奢求爱情的美好,估计不行。车子、房子、票子,看似亵渎了高尚的爱情,可是爱的高尚不是从不离口的“我爱你”,也不是苍白无力的“此生不渝”,而是无论荣华富贵、贫穷潦倒的不理不弃。以爱情的名义向我讨要车子、房子、票子的人,我不会唾弃她,毕竟追求好一点的生活条件本就没有错。当然,真正爱一个人,当然也是希望给她优越的生活条件了,本可以给却不给,那就说明最爱的另有其人,或者只爱自己。

我并非不相信爱情,也不是对爱情没有了奢求,只是觉得自己还不够格,还不配获得爱情带来的幸福。明着自己还没有能力,偏要跟风似的找个对象,那该是祸祸人家了。谁也不是谁的谁,凭啥就等着自己去祸祸呢。不过,感情的世界里,无论悲喜苦乐,本就是愿打愿挨的事。有人说爱情如雨,来时挡不住,去时留不住,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那就等着吧,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努力的修炼现代人安身立命技能,比如好工作、好修养……

在北京的第四个年头,没有爱情,我还活着,或许自己的家不在这里,我的爱情也不在这里。或者现在的自己更想要的不是爱情,而是在努力着,建造一个可以承载自己的爱情的家,等待着,那个愿意搬进家里来的人。在此期间,我还得继续妥协着,哪怕是获得爱情,有了家,还得继续妥协着,直到荒草长满我的身躯,我都无力撩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