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之核: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回归本质

 QJKKK 2020-02-21
信息的传递

“互联网之核”上一篇:人们经常称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革命,真的如此吗?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速,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 ——沈括《梦溪笔谈》

信息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两个面对面的人传递信息,并不需要额外的工具,一个人只需要通过声音将信息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即可,如果双方对于某些暗示了然于心(比如眼神和手语),甚至都不需要借助声音。这种信息的传递,都是实时完成的。

然而对古人来说,非实时完成的信息该如何传递,就成了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要将信息存储在载体上,第二步则是将承载信息的载体传递给需要接收信息的人。

《易经》里说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就是说,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来记载信息。

然而结绳记事这种方式能表达的信息十分有限,所以后来人们渐渐发明了文字,相比于结绳,通过文字所能记载的信息更为多样化。与此同时,信息存储的载体也更加丰富,可以刻在石头或是乌龟壳(甲骨文)上,后来又可以刻在竹简上或是写在布帛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纸张是存储信息的最佳工具。

两个人隔着大山喊话,也是在传递信息,声音每秒可以跑三百多米,所以信息传递基本是实时的,但是这样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也取决于两个人的距离。当两个人因为距离太远,导致信息无法即时传达给对方时,信息能够传播多快,取决于信息的载体能够传送多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需要很快吃到南方产的荔枝,皇帝需要尽早得到远方的消息,传递消息跟运输荔枝没有区别。中国历朝历代,传播信息最快的方式,大概要算是“八百里加急”,据说路途远的话,一通信送下来要跑死几匹马。

古代还有飞鸽传书,鸽子能飞多快,信息就能传多快,只不过这种应用不够广,似乎单次所能传播的信息也有限。

后来,人类的交通工具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加快了信息载体的传送速度,从某地到另一地,可以通过飞机等高速交通工具完成信息的传输。实质上,信息传递的方式仍然是古老的传播载体的方式,把一张光盘通过飞机从某地运送到某地,与运送荔枝的差别也不大。

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传递信息不得不依赖于载体,但对于收到信件的人来说,他所需要的只是信的内容,而不是纸张。互联网的出现,则使信息传播回归本质。从此,信息可以通过一种叫作“网络”的东西,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传播,而速度则发生了革新性的变化,在联网的终端之间,信息的传递可以顷刻完成。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又使得信息的传递回到最初的本质——不再依赖于各种载体,可以实时地完成。

只不过,这种实时性依赖于终端,但这仍然与信息载体的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将一部手机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并不意味着要将手机给对方。很多年前,作家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中有一篇“从internet说起”这么写道:“Internet是传输信息的工具。还有处理信息的工具,就是各种个人电脑。你想想看,没有电脑,有网也接不上。”

没错,有了互联网之后,信息正是通过网络在各种各样的终端之间传输,只不过我们相比王小波的时代多了智能手机这种终端,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能手机仍然是电脑的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