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舞入长安”是谁的诗,有什么故事?

 梧桐树边羽 2020-02-21

骆宾王闻名

这句诗出自初唐四杰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四寒”的五言绝句。五言诗在南北朝时期、初唐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四声标注法得到广泛运用。后来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搞出的平仄格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并规范。

骆宾王的这首五绝已经完全符合后来的平仄格律中的五言律绝的规范,在初唐各种诗歌格式大乱斗时期显得格外干净利落。平仄格式因为有专栏讲解,并且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我们就不详细分析了。知道这是一首近体格律五绝就可以了。

我们只看诗的内容和背后的一些故事。

题目《在军登城楼》交代了写诗的环境和事由。骆宾王在部队里,登上了城楼。我们都知道骆宾王之名,除了七岁的那首《咏鹅》之外,就是在武则天称帝前徐敬业起兵之时,写了一篇名动天下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全篇雄文劲采,足以鼓舞斗志;事彰理辩,足以折服人心。特别是最后几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理直气壮,慷慨激昂,实在是千古雄文。

而《在军登城楼》就是徐敬业发兵之时,骆宾王登上城楼阅兵时的感慨成诗。携檄文余威,感天下我手,骆宾王此时的心情一定是顶天立地,志得意满。

首句“城上风威冷”直接接上诗题,写登楼后的感受。这个“冷”并非单指寒冷,而是指冷峻,让人望而生畏之意。城上看军容盛况,整装待发,大军的威风让敌人望而生畏。

承句“江中水气寒”,承接首句,继续写大军的威风,让江河中的水气都带上了杀气腾腾的寒意。

转句“戎衣何日定”,转到对自身描写和未来的期望。我一身戎衣,何日斩妖除魔,平定天下。

结句“歌舞入长安”。到了那个时候,大军一定能载歌载舞进入长安。

这首诗诗意并不复杂,好在气势盖天,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然后大概两个月之后,这只名噪天下的叛军被武则天三十万大军残酷镇压。徐敬业、骆宾王的逃脱之说虽然具有一定的传奇性,不过都是野史传说,按照历史的残酷性,基本上应该是双双战死。

历史是残酷而现实的,诗歌是美好而梦幻的。

祖孝征原创

不过“歌舞入长安”之句并非骆宾王原创,原作者是北齐的祖珽。这个祖珽(字孝征)也是个奇人,琴棋书画,各色才艺,无所不能。文采也非常高,但是品性非常的差,即使权倾朝野了,却还爱小偷小摸。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人,也只有在北齐那种奇葩朝廷中才能上下自如、面色无改。

而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也是发展比较好的,虽然没有平仄格律,但是因为四声的规范,词句流丽,声律清朗,是盛唐诗歌的前奏和奠基石。

“歌舞入长安”出自祖珽的《从北征诗》:

翠旗临塞道,灵鼓出桑乾。

祁山敛雰雾,瀚海息波澜。

戍亭秋雨急,关门朔气寒。

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

这首诗就不详解了,也不算复杂。北齐建都建邺,北周建都长安,北征要“歌舞入长安”,可见这是北齐和北周之间的一次战争。北周的皇族宇文氏是汉化鲜卑人,所以祖珽在诗中写到“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

不过祖珽当权之后,陷害北齐名将斛律光,自毁长城,战争局势倒向北周,最终导致北齐的败亡。

而骆宾王在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只想到了诗句的用典非常合适,同样是剑指长安,所以并没有详细考虑祖珽导致北齐败亡的结果会在徐敬业和自己身上重现。

放到神秘主义者口中,这又是一首极其灵验的“诗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