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弹的出现和爱因斯坦的关联并不大。

 心容乾坤 2020-02-21

提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弹”这三个词,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一句话,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为原子弹的提出和制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爱因斯坦没有提出狭义相对论,没有发现质能方程,那么人类就不能制造出原子弹。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而且这个错误的观点还流传了很久,小编我小时候就曾一度相信这个事实。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三者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将时钟拨回1905年,那一年大清还在……额,不对……那一年爱因斯坦才26岁,还在为瑞士一家专利局供职(这工作还是托朋友找的)。但这并没有限制他的才华,相反在专利局工作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来研究物理问题,而后来这一年被人们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因此爱因斯坦连着发了五篇论文,除了后来震动物理界的狭义相对论(当时名称叫做: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还有一篇名为《物体的惯性是否取决于它的能量含量?》简短论文,显而易见,后来被广为熟知的质能方程,就是出自这篇论文。

质能方程的含义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了解,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其能量含量的量度。简单来说就是质量越大的物体,它所蕴含的能量越多,其数学形式就是:E=mc^2。(当然了,这只是最普通的写法,其中m并不是我们日常观念所认识的质量,因为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变量,在一个参考系中,如果物体具备不为零的速度,那么它的质量就会根据速度的大小而变化,简单来说,速度越大,质量就越大,但要注意,这和所选参考系有很大关系)

爱因斯坦在论文中采用的推导过程我就不介绍了,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或者直接看看我下面给出的图片,图片上采用的是动能方式推导得到质能方程,过程一目了然(只是前提需要你知道狭义相对论中的质量增加效应)

而图片中最后的结论是:一个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总能量减去其静止时具备的能量。因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物体的速度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在牛顿力学中的动能方程1/2mv^2,按照狭义相对论的框架,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低级近似)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质能方程推导出来了,但这中间好像没有涉及任何原子核的事情啊!可是我们知道核弹之所以叫核弹,那是因为它们的工作场所都是发生在原子内部啊。而我们通过质能方程也顶多知道了质量很小的物体也具有很大的能量(因此光速平方是个非常大的数值),但质能方程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释放这些能量。

实际上我们上一段的理解并没有错,因为爱因斯坦当时真的是不知道原子核还能释放能量这一说(特指核反应)。因为核裂变最早被科学家知道,还是33年后的事情了,也就是1938年。

在1938年,由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以及斯特拉斯曼在通过中子撞击铀原子核实验中,发现铀原子核竟然能分裂成两个其它元素原子核,这也是人类首次确认原子核可以分裂。(当然了,当时奥托哈恩发现这个现象后,还没有为其取名核裂变,而是其将这一结果告诉了她的一位科学家同事莉泽·迈特纳,随后她为这个现象取名“核裂变”)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提出质能方程后33年,科学家们才发现了核裂变。因此对于时年26岁的爱因斯坦,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知道原子核还能发生这种状况的。

奥本海默

不过大众之所以将原子弹和爱因斯坦联系在一起,这纯粹是因为1939年,爱因斯坦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其抓紧研制核武器,因为德国已经在这一方面实施了很久,万一让德国抢先研制出核武器,那就是人类的灾难。

而爱因斯坦对于核武器原子弹的努力似乎也就这么多了,因为后来美国原子弹的研制是在科学家奥本海默的带领下完成了,而奥本海默也被称为“原子弹之父”(当然了,后来奥本海默也为自己研制出核武器,并且见证了核武器的恐怖杀伤力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网络P图

所以说:质能方程提出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现原子核裂变的现象,因此原子弹的出现和爱因斯坦的关联并不大。原子弹需要铀浓缩消耗大量能量,而原子弹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原子弹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