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要做就做“全套” 上海的疫情防控,从一开始就把健康科普与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同部署、同推进,让市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从而不断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1月19日晚,上海市第一时间发布加强可疑病例排查的预警信息后,科普宣传立即跟进,并以“12320上海市卫生热线”等作为收集社情民意的主渠道,针对市民关切的热点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健康咨询服务。 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起,上海的健康科普工作就实现了“全覆盖”,运用“全媒体”,跟踪“全过程”。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微信、微博、短信等广泛宣传,健康科普覆盖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村居。 上海市民只要留意一下,就能感受到申城无处不在、时时刻刻的健康科普:在宣传栏、在街角路边的小店面,在长途客运站、地铁等候区、农贸市场、出租车上……“洗手≠矫情”“不聚≠忘记”,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与上海市广告协会合作的创意标语让人过目不忘;“科学防疫36字口诀” “复工健康防护八句话”,简明好记、科学实用的健康提示屡屡“刷屏”。 上海市向每一位市民推送健康提示短信,科普微信获得“千万级”阅读效应,短信推送和新媒体阅读量近6亿人次。包含海报、折页、视频等多种宣传形式的科普防疫“工具包”,发放至全市社区、医院、学校、工地、商务楼宇、企业、交通口岸等各类场所。6万多块地铁、公交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屏幕,近1万块新潮传媒智能电梯屏,滚动播放防控知识视频;近10万个社区横幅、户外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等,持续宣传卫生防护知识。 三重:全方位提前干预 重要节点:春节长假前,上海市集中提示假期不外出、做好居家卫生,并在拥有700万用户的“上海健康云”APP上推出“新春到、学知识、赢口罩——健康在线竞答”。 重点人群和场所:无论上班族、返程务工人员,还是老人、儿童、孕产妇,无论沿街小型公共场所、农贸市场还是建筑工地、住宅小区、办公楼宇,个人防护提示与卫生管理措施,因人而宜,因地制宜。 重量级专家:1月28日,汤钊猷院士、闻玉梅院士等12位院士联名向市民发出倡议书,共同向全社会呼吁: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86岁高龄的闻玉梅院士坚定表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恢复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呼吁市民一定做到三个“千万”:“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 此外,这场“战役”也催生多位“科普网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文宏“牺牲睡眠时间做科普”,被网友称为“传染病问不倒”;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主任医师因《口罩,五戴三不戴》《重复用口罩,三要三不要》等多篇科普文章而被记者称为“口罩达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仁义主任医师在介绍消毒知识后,立即被众多媒体“追捧”,迅速成为“消毒明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主任医师提出的“该追剧追剧,该追星追星”“增加生活的仪式感,唤醒自己的心灵”瞬间成为“金句”,被封“600号男神”。 后防疫时代:“大健康”书写“大上海” 疫情终将过去,健康才是永恒的人生主题。“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发动,非常时期的全民健康科普,正是健康上海行动的本色彰显。”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 网传“上海人买口罩全国第一”,这在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看来,恰恰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科普素质与自律特质。 健康早已注入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共同跃动。上海市政府连续12年向全市800多万户家庭的2400多万市民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2019年,上海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在这个特殊时刻看来,这份健康工程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尤为珍贵:只有让“健康上海、人人行动、人人受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让“健康融入万策”,更精准施策、更前端干预,才能让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范更加科学,才能为卓越的国际城市奠定健康之基。 “边做边总结,边做边评估,边做边提炼。”王彤认为,“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文化理念,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要把‘大卫生、大健康’作为通识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在传染病面前,没有人能成为局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都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