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不少作家靠写通俗小说为生。在天津,通俗小说十分繁盛,这依赖于报刊的发达,不但作者众多,质量也很高。这其中就有刘云若了。 刘云若是民国时天津著名的社会言情小说家,据说同时为四五家报刊写小说连载,不打草稿挥笔成章,情节各异互不相混,宛如反复修炼,且立等可取。写作还不受时间地点所限,稿纸五花八门。刘云若众多作品所书写的天津,可以说是津门的另类风俗志。
这里介绍的,只是刘云若的一面,在他的小说背后,还有着更为丰富多元的世界,倘只以此来评判刘云若,显然就误读了。近读张元卿编《云云编》,即是对刘云若的一部研究著作。张元卿在序言中说,《云云编》的第一个“云”是子曰诗云的“云”,第二个是云霞的“云”,即刘云若的“云”。简言之,这就是刘云若的一部文集了。
这书收录了张元卿《刘云若论》、毛敏《激进变革时代的传统承继与矛盾纠葛》、王培敏《论社会言情小说家刘云若》、孙玉芳《刘云若小说中的城市记忆与想象》四篇论文。另外,再加上孙文所附刘云若章回小说著述一览表、刘云若主要活动纸媒一览表、刘云若研究资料一览表以及张元卿辑录的刘云若研究硕士论文提要,可以说关于刘云若研究的基础资料,已经一网打尽了。
作为通俗小说家的刘云若,作品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记录社会历史的一面。窃以为,必须从刘云若所生活的现实处境来考虑问题,并将其放在风起云涌的民国通俗小说史上来观察,这才有可能认知到刘云若的好与不足。
我近年尤其关注城与人的关系。像刘云若这样的作家,无疑会花不少笔墨书写天津世情的种种。孙玉芳大量钩沉小说中的细节,从而挖掘出城市记忆(空间记忆和人物记忆)、城市情状(华洋杂处、传统社会、市井浮世绘)、“城与人”文化身份的建构等内核出来,这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事。社会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也由此以别样的形貌呈现。这正如书中所引维特根斯坦之言:“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像一朵云,将萦绕在灰土的上空。”我也特别认同《云云编》里的这段话:“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曾有的辉煌和荣光在实体层面上作用于城市的效果是有限的,城市要想拥有真正的文化身份,似乎更需要实际行动的努力。”(孙玉芳语)不仅城市如此,不少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都需要这样的切实行动。
张元卿说:“在检视近、现代通俗作家的历史劳绩时,刘云若无疑和徐枕亚、李涵秋、张恨水等人一样,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作家。”确实应该感谢刘云若,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天津社会生活情状。 问津文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