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论语

 轮扁堂 2020-02-21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想以独辟蹊径的思路和大家分享一下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从成书的那天开始,就有无数的学习者和数以万计的研究学者,以至于因为研究论语而成为大家。

所以我在讲论语的时候,不免有些惶恐。惶恐在于能否给他人带来一点思考。

我个人认为论语是一部解决基本哲学问题的一个经验之谈。

基本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人开玩笑说唐僧很完美的解开了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贫僧玄奘,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贵宝地借宿一晚,明朝便走。

身份,名字,来处,去处,做什么说的清清楚楚,简明扼要。

半路插入这样一个桥段。就是一个引子。

我认为论语,也是孔子在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一句一句解读起来,不免拖沓累赘。

所以我也想通过三个方面来对论语大致梳理一下。

就是孔子要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有血缘,首先是一个家族成员,不能辱没先人。所以慎终追远。确定了我的血亲关系,那我在现实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就有了明确的身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规范,表明我从家族血液承传处而来,要维护家族荣誉,要以天下为己任。从小到大。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更具体的阐释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换句话说要以出世的态度积极入世。

学论语我的态度是不照本宣科,生吞活剥。要有发展的眼观,要有拓展的视野。

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说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都有自己边界。

论语也不例外。

学习论语我认为应该分为几个层面。

一要了解成书的背景

二要了解书中的人物

三要遵循放大和缩小的原则,既关注论语自己的系统和语境,也要参看其他学派甚至西方的理论。

四要在字斟句酌的基础上还原社会和具体人物情节

五一定要结合现代生活,和我们今天的认知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根据心理学知识认为一切人事都是人的行为所致。每个行为都对应着一定的心理。

我就试图用心理学来解读论语。

下面以学而篇的开篇

做一下解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它的解释我们简单说一下意思: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不做赘述。

我们看几个关键词说,乐,不愠。

都是一种情绪。快乐愉悦的心境。

学了就会实践,边复习边实践。我们知道只有把理论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才有获得感和成就的兴奋。这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都是一种情绪的体验。

以至于达到稳定。也就是说稳定的情绪就是情感。换句话说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即人格。

这些都是在外部刺激引起的初级感官快乐以后逐渐形成的。

所以孔子把学习放在了第一位。

兴趣是引导学习的第一把钥匙。

孔子倡导快乐学习。

进而达到学习快乐。

这里边有另外一个关键词时习之。

这个时习之,我们知道就是即时及时适时复习和实践。其实实践就是复习的一种形式。

德国有个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规律。艾宾浩斯说即时及时复习可以防止遗忘,可以强化记忆。

也正好印证了孔子说的时习之的科学性。

那么总结一下就是

孔门三乐。

就是基本情绪趋于稳定至于情感最终达成人格的修炼过程。

学习实践的快乐,志趣相投的愉悦,最后不惑于外物。在不愠中体味人格的魅力。

淡然处之,就是稳定的人格特征。

先天气质在学习中得到锻造,形成稳定的学习品格。即学习快乐后达到快乐学习。

稳定的学习品格就是人格的塑造。

简而言之

学与思与做是第一兴趣为引导;个体修炼。

稳定的学习氛围和圈子形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团队合作。

自我觉醒后认知能力增强,认知笃定,坚定不移。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人格的达成。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而是内心的笃定与强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