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曾说:创作的秘密其实说来简单,就是多读多写。一个人再有创意,再有经历,和浩如烟海的阅读书库里的经验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所以,作家的创作往往有师承关系。比如,莫言学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又学胡里奥·科塔萨尔,而科塔萨尔的隐秘导师可能会追溯到荷马。 作家在创作时,大量阅读前辈作家的经验,进行摄取输入,创作则是内化加工和创意输出。这个道理也许大家都懂,但是却很少人真正知道,怎么阅读!!! 不少人抱怨: 我看了几千万字的网络小说,内心好像发现了套路,但是就是写不出来...... 我把海内外的名著都读了,还报了拆书课,买了很多讲述稿,可写得还很差...... 我专门去读那些鉴赏和书评,以为自己读懂了,可是下笔还是困难...... 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可以肯定地说,问题在于阅读的方法完全不对。 站在所谓“拆书”和“讲书”的角度去阅读,自己根本不读原著,只是迷信“五分钟读完一本书”,被动消化了一个故事梗概,等于没读。 站在评论家的角度去阅读,评论家会用99种理论告诉你这篇作品为什么好,但是不会告诉你,作家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站在粉丝的角度去阅读,你会膜拜你的偶像,但是你会在崇拜中忘了探究你的偶像究竟是怎么从小白成为大师的; 那么,真正的阅读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要站在作家角度去阅读。 所谓站在作家角度阅读,是指,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作家,从学习写作手法的角度刻意的、主动的读作品,揣摩作家是如何构思、设计的。 就好像自己在品尝一道美食时,要品味到这个厨师放了什么调料,可能有些调料是隐藏起来的。 站在厨师角度去品味,和纯粹从吃货的角度品味,完全不同。 吃货吃再多,也只会说:好吃好吃! 但厨师吃一道菜,就可以脑补还原出做菜过程,然后做出自己的菜。 另一方面,不同的作品在阅读时,学到的技法也不同。 有的作品专门学它的语言风格,有的作品专门学结构编排,有的专门学它的对话。这都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创意阅读方法。 创意写作博士高翔曾经讲过一种“创意阅读六步法”,推荐给大家: 第一法:六感阅读 全身心投入地细读作品,置身其中,去听去看去品味去触摸细节、去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和自己对胃口的作家作品,然后深入进去,读更多喜欢的作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可以先放一边。 高翔博士的建议是,从经典作家里调出自己喜欢的,全身心投入到那个文学世界里去。 第二法:对话阅读 读作品时,想象着和人物与作者对话。比如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想象着马尔克斯就坐在身边,他拿着小说非常真诚的等待你读完,然后问你有什么感受。 读的过程中,和人物对话,问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把每一个作品都当作闺蜜的倾诉,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趣灵魂去对话、去聊天。 高翔博士在讲解大部头文学作品时,用这种方法,结果大家立马都读进去了。 第三法:批注阅读法 像金圣叹那样读书,读到关键的段落、词句,要批注,写下它的妙处,并写下联想。 当读的多了,这些批注就会变成非常好的书评散文。所以不要听那些二手的拆书稿了,你自己写的比他们强多了! 第四法:讨论阅读 一个人读有乐趣,但是跟大家一起读,会发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同,这个 讨论的过程会让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当然大家都是从揣摩作家技法的角度讨论的,讨论之后更有动力写作啦! 第五法:比较阅读 当你可以从一篇文章联想到一系列文章的时候,你就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比如你读阎连科的《斗鸡》,会发现跟余华的《活着》很像。而余华的《活着》在跨时空里面,跟加缪的作品在形式上是非常像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这些作家背后的师承关系和相互影响。 第六法:转化阅读 读完一部作品之后,会进一步刺激到你写作的动力,迫使你下笔去写。这个时候,你可能很快就会写出来当初你最想写的那个故事。 也就是读完以后要输出、创作。 限于篇幅,在这里只介绍这么多。创意阅读方法体系是高翔博士在研究了几十位诺奖级别作家创作理论后,总结出的真正的作家阅读方法。 这几个步骤看似容易,每一个步骤可能你都单独使用过,或许并没有产生你想要的效果。 但是现在,如果你从第一步做起,层层递进,完成这六个步骤,你会发现脑容量有点小,根本装不下所获。 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一种方法去引导,写作也是这个道理,也需要方法。 随心所欲、涂鸦式的写作是没有太多进步的。时刻记住你是在写作品,不是写日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呢?两个字,仿写。 仿写并非是简单点对点的模仿,而是建立在六步创意阅读法基础之上,对精选作品进行精度阅读、拆解之后,具有针对性的仿写。 在这里,高翔博士会按照: 作家的调查与构思的方法、语言风格、Tell和Show的技术、人物、故事构造、思想深度积淀这6个角度系统地带大家创意阅读和模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