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创10强推荐 | 小民做公益,为什么越来越艰难?

 乐康居 2020-02-21

1

任何一个社会的普通人,都可称之为小民。从状态上划分,小民可分为两个状态,一种叫职业态,一种叫生活态。从年龄段上划分,可分为成年态,少年态和老年态。从心态上划分,可分为情绪情感态和逻辑思辨态。

很多人认为,现在经济发展得这么好,政府又这么积极乐观,公众又这么富有和壮实,互联网又这么普及和快速,这个时代做公益肯定非常容易,小民要想做公益,也会更加容易。

其实也不然,在我们新共益看来,很多人说的做公益,其实是做慈善。所谓的慈善,基本上属于物资的补充或者机会的给予,解决的是社会不平等所导致的诸多结果,多半停留在公益的“物质文明”层面,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也很容易参与,参与了也很容易见效。

“公益”想要则是追溯源头,解决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和背景,突破的是公益“精神文明层面”,要做到这个程度就比较不容易了。

无论是公益还是慈善,在中国目前程度来说都还不发达。不发达就说明处处有机会,不发达就表明公益行业、慈善行业仍旧是一大片蓝海,只要入行的人员,在三五年之内,必然成骨干和中坚。

从社会趋势上看,小民做公益、做慈善,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围观者,其实都是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说只要你想做公益、慈善,马上就可着手;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做,做上三五年就能够迅速见到成就。从职业选择上看,做公益做慈善,比社会上很多成熟的行业,见效要快得多,成长要快得多,获得人生的成功要快得多。

2

但也仍旧是有很多艰难的因素,在我们新共益观察下来,小民做公益、做慈善,处处遭遇艰难的原因和阻力,有以下三大困扰:

公益需要的是“创业者”,而入行的主体往往是退休心态

在社会大众普遍的认知中认为,公益是闲人、有钱人才做的事,闲人有时间,有钱人有资金。

因此,很多公益志愿者都得是具备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要么等我退休了,我有时间,我来做公益;要么等我有钱了,我拿得出资金,我来做公益。

这样的人是公益、慈善行业非常坚实的基础。但从职业化、解决问题的角度,如果都是有钱有闲的人,那么公益行业普遍会充斥着一种可做可不做、可完成可不完成、做多少是多少、做什么都已经是功德的退休者、赋闲者的养生心态。

公益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之下,必然会持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难问题、边缘问题以及深刻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创业者的激情,创业者的勇气,创业者的锐度和创业者的拼命精神。而这恰恰和公益行业占据很大流量的“退休情绪”,是相冲突的。

做公益当然需要资金,可奇怪的是如果一个团队的公益起点,是用资金来发动的,这个团队反而做得不会很好,走得不会长远,做事的纯粹度也不会太高。最后综合评估下来,公益生产力往往不如用心做公益、资金匮乏的人。

从表面上看,我都有钱了怎么还做不好公益?我们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回答了这个问题。用钱发动的公益由于丧失了心力,容易招来投机派和骗子,反而让公益的能量损耗严重,公益路径的弯路更多;公益的使命变数更大。

所以,以赋闲心态、退休心态、养老心态、尝鲜心态,以及给自己增白、美化心态做公益的人,往往都做不好。平时都说得很好听,一到动真格的马上就不行。嘴上说得很美丽,一到提到成果了就提交不出来,这是公益、慈善行业艰难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

公益需要的是“直接行动派”,而行业里的“情感绕道派”实在太多

2020年这个春节,其实映照出来了很多公益组织的真实面目。真正在这个状态下参与做公益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公益组织都处在停摆状态。有些公益小伙伴居然在那感慨说,成天憋在家里生活好郁闷,什么时候才能开工啊。

公益也好,慈善也罢,讲究的是快速反应,直接动手。只要有需求出现,你就马上“有工作”。这工作不是从团队里给出的,也不需要等待政府下命令,而是直接来自于社会上的现实需求。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画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角,一是我,二是需求,三是领导或者说命令。很多人的习惯是,他明明看到了业务的需求,并且与业务的需求也直接建立了直线的联通关系,但他就是要等业务需求传播到领导那,等领导把它分门别类后,再分派到他手上,他才觉得可以行动、可以“复工”。

而实际上,在公益、慈善领域,每个人都是直接面对业务需求本身的,领导也好,资助方也罢,都只是他的支持者和配合者。

我们形象描绘出来的还只是个三角形,在一些机构可能是五边形、六边形甚至十边形。他明明可以直接参与干预的业务,非要等到业务“上传”到层层的领导那,然后再层层下拨,他才有所感应、有所开启。

拿这个三角形,还可以形象比喻我们公益、慈善行业最艰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所谓的情感和情绪,不是直接作用于需求上,而是绕上一层又一层,走到所有的能量衰退殆尽为止。

公益、慈善行业里情感派太多,本来他对社会需求、生态苦难有所感应之后,需要做的是马上直接介入需求点,用自己的直接而快速的行动,边试着解决问题边呼喊更多的人来帮助。

可是现实却是,这些人光顾着抒情去了,绕了一道又一道,过了一山又一山,就是不肯直接出手。在他们看来生气、唱歌、说话、演讲,甚至是给他人上课就可以了,然后再争取让其他的人做,自己继续袖手旁观,继续抒发情感就好。

这也是公益、慈善行业一道奇特的风景。讲起问题来,个个头头是道。讲起意愿来,个个眉飞色舞。而一旦讲起行动来,个个马上就退缩了。

我们新共益做过很多次的测试,一旦要去行动了,不管是成为前线的行动者,还是帮助前线行动者筹款、敢于实际操作的人,都非常少了。先是愿意报名的很少,再就是报名之后能如约完成任务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完成一次任务,愿意一次又一次接续完成新任务的,则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公益、慈善行业的全职工作人员非常可贵,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支持。因为他们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国家特级珍稀濒危物种。

4

公益需要独立自由的精神,而社会普遍需要的是“奴性”

这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公益业务购买”的力度,很多人为此欢呼,说这下子公益、慈善组织业务不缺乏,资金有保障了。

我们对此保持深刻的警惕,因为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一项业务如果说存在了互相间的竞争,存在着商业化气质,存在着“政府购买”,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业务已经被公益行业养育成熟,可以进入商业体系、政府体系,以社会大能量来解决了。

公益、慈善行业,解决的永远是政府和商业不想解决、不会解决以及解决不了,甚至是政府和商业组织共同创造的那些难题。

这是从业务的范围来说,一个在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社会组织里工作的人,必须时刻觉察你所参与的业务,到底是不是当下真正的公益慈善业务。因为很多业务是有阶段性的,过去是必要的公益业务,在今天可能就已经不再必要。但有些组织或者个人,由于行为的惯性和自身的不进取,导致了长期抱残守缺,一直滞留在某一块业务上不肯优化升级,也不肯创新突破。

细究这核心的原因,是这些人的独立自由之精神不足,导致出现误判和误解,如果要继续做也没问题,只是没法再以公益和慈善的名目,来进行和实施而已,转而自动进入了政府和商业的领地,这没什么不好。

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组织和商业组织一直在侵犯公益组织,一直试图剥夺公益组织的独立性,把公益组织转化为他们的附庸者和雇佣军。

公益组织天然的独立性,保持着对社会新问题的敏锐觉察。正是这种觉察,让社会新问题得以及时的呈现和曝光,让这些新问题硌着政府某些人的痛感神经,让很多不想看到现实的人不得不看到,让很多想装瞎做聋的人不得不直面和正视。

所以公益组织,当然也是天生,就很招这些人的忌恨和恼怒。公益组织不可能把自己的锋利藏起来,不可能被政府组织所管控、打压和奴化。而政府组织奉行的原则一向是“不看就等于没有,不说就等于没有,藏起来就等于不需要解决”。因此,双方肯定是经常产生冲突,导致政府经常成为公益组织发展的障碍。

5

公益组织天然的独立性,使其不想成为商业的雇佣和下属,不想被购买也不想被投资,公益组织需要的只是这些商业机构、商业人的支持和信任。因此,这些气质往往无法被习惯于用资金来奴化他人的商业人士所不喜欢。商业人士也很难从太过强大的商业习惯里迈步出来,真正成为公益的支持者和追随者。千百年来,商业与公益就这样一直互相冲突着相伴同行。

因此,当我们看到政府购买公益组织服务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警惕,这可能是为了奴化公益而出的新招。当我们看到商业机构说要成立基金会,赞助公益项目、公益团体和公益人士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警觉,这可能是商业人士继续用他们惯用的购买和投资方式,来同化、奴化、矮化、转化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业。

当然,我们有时候为了发展可能会“被迫”迎合政府和商业组织,但是,请千万记住你最根本及长远的支持者是公众,而公众的捐赠和支持,能够让你保持独立自由的精神。

我们新共益团队,在2020年1月,参与发起了生态健康行动组,可以说我们是感知到了这个潮流的到来,我们也愿意成为这个潮流的一部分。如果您也希望参与这个潮流,请扫码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