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老师变身,这一轮课亮啦!

 skysun000001 2020-02-21

编者按

北大2月17日开启网络教学

到今天

课程表上的各门课程

都已轮番亮相

在家学习的同学们

不必再找教室、占座位,

而需要联通网络、调试设备

在网上授课的老师们

不必再踱步于三尺讲台

而需要通过网络

分享知识、传递思想

从课堂主讲变身“网络主播”

这场“云端的相遇”

给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我们特别邀请到几位老师

请他们分享关于教学与课堂的思考

点赞!收藏!加关注!

(以下内容排序按照老师姓氏的音序排列

上完一堂课
想对老师的精彩分享
报以掌声
可是老师听不到怎么办?
真想给老师送出一套“三连”
点赞!收藏!加关注!

物理学院 穆良柱老师

讲授课程 

“演示物理学”,“热学'

授课方式

慕课平台 录播 微信群讨论

授课感想

教学从来都是教与学的互动,单纯的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都是有问题的。理想的教学是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懂得学什么、怎么学,学校则可以提供所需的一切资源。但实际情况总是存在各种限制,这时就要取约束条件下的极值,想法设法的做到教学的最优化。

这次疫情下的教学给出了生动的案例,暴露出了各种约束,课程、软件、网络、技术保障等各方面,当然也有教师、学生的约束因素,而各种网络教学方式则提供了这些约束条件下尽可能接近学校课堂教学的手段,令人感叹技术进步的强大。

相信经过这次网络教学普及,会有更多老师更加有效的利用网络教学手段,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课堂教学是根本,从70年代末的广播电视大学,到网络公开课,再到慕课、直播课,其实都是在追求真实课堂的再现。

老师寄语

由于课程的特点不同,网络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再加上丰富的教学内容,混杂的各种思想,学生学习上特别容易陷入迷茫和烦躁,这时需要学生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其实怎么学是紧密依赖于学什么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既有相同的认知规律,又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所以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多想想这两个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要迷失自我。

如何优雅开启一堂
北大人专属的网络课程?
如何在家上课还能不损失那种
在知识的殿堂漫步的仪式感?
当然是要播放
校园里的上课铃声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苏彦捷老师

讲授课程 

“发展心理学”、“学术写作与表达”、“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大实验课”

授课方式

直播 慕课

授课感想

三门理论课都选择直播授课,主要是为了同学们有直接的交流。虽然经过线上培训答疑,和助教们磨课,学习到新的技能,课程讲授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教学网和classin平台上实现。虽然由于一些技术限制,我教案中的一些动画和录像无法流畅地表达,但第一周课程下来,和80多名同学线上相见,开启新的“一生一故事”,累并快乐着。特别是用学生发给我们的北大铃声上下课,下课后和助教讨论,没下线的学生和我们一起交流沟通,就像在教室里学生课后提问一样,有趣。

在课上和同学们回顾了我从92年留校任教以来所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从开始的粉笔板书、辅以胶片、幻灯、录像、实物模型等,到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翻拍、转录、编辑图片和录像等的资料与各门课程的讲授配套,实现了多媒体教学,19年制作了慕课,现在有开始了直播授课……技术的发展帮助并促使我们不断地更新换代

当然,目前的教学方式对我们的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还需要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带来帮助并提升教学效果。大家一起努力……

要说线上交流有什么优势?

那一定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现实中的大课堂上

回答问题、课堂讨论

不免会有些拘谨和怯场

可这网络课堂上的讨论

比弹幕还要热闹

期待疫情过后

网友见面那一刻!

外国语学院 吴杰伟老师

讲授课程 

“东南亚文化”

授课方式

华文慕课 教学网 ClassIn

授课感想

昨天开始给同学们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虽然此前接受了多次培训,并进行了讲课练习,授课的过程也比较顺利,但上课时候的精神状态还是比演练时更加紧张、兴奋和投入,有很多原来想展开的知识点,没有充分地进行讲解,也有一些原来准备的技术手段,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抛出一个交流的话题时,聊天框里会蹦出很多的回答,以至于我需要告诉大家暂时停止答题,这样的情况,在实体课堂上是没有的。

我不太清楚学生对我授课的评价如何,但我个人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

老师寄语

虽然整个授课过程都在房间里,但我可以强烈而真切的感受到:新学期开始了!让我们一起迎接紧张而美好的(网络)教/学时光。

网课并非新生事物

北大慕课在多个平台已上线多年

在抗击疫情改变教学方式的特殊时期

慕课把师生紧密相连

如何让慕课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

这次特殊的实践

为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

经济学院 吴侨玲老师

讲授课程 

“国际营销学”

授课方式

华文慕课 微信群

授课感想

周四上午10:10我们的课程按时开始。我的这门慕课自2016年春季上线国内外平台后,校内外同学对此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往几年,我也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校内学生对这种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时教学很称赞,因为慕课这种随时随地便于学习的特点,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一切一直激励着我。

但是,此次突发疫情,我们不能在教室中面对学生讲授。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建立课程微信群,提醒所有学生实名注册课程,按时上课。有问题及时在群里沟通解决。

在上午两节课中,我和助教都在慕课平台学习并关注微信群里学生的问题。12点下课后,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和赞扬让我非常欣喜,深受鼓舞!

此刻,我最想说的是:谢谢同学们和助教的积极配合与反馈!谢谢为我们改变教学方式付出巨大努力的北大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和老师的鼎力支持!深信战胜疫情后的美丽春天很快会如约而至!我期待与同学们在疫情过后的北大课堂见!

老师寄语

此次抗击疫情,每天在电视和网络上,我们看到许多令人感动的画面和激励温暖人心的救援事迹!为了取得抗疫之战的早日胜利,我们如今暂时不能在教室进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然而,我们可以在慕课平台共同学习与交流。你们中间有些学生曾经选修过我的其他课程,深刻体会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带来的便利。如今,慕课在此特殊时期,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在此特殊时期,希望同学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防护,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新学期的网络学习中。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克时艰!期待抗疫胜利后的北大课堂见!

课堂之外,还有新收获!

(以下内容排序按照老师姓氏的音序排列)

网络课程逐一亮相

老师体验了一把“网红”的感觉

同学们则在虚拟时空再度被老师“圈粉”

面对这些全新的体验

不少老师和同学都在朋友圈里

抒发自己对网络课堂的体会

更有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发表了自己对网络教学的见解

我们从中节选一二

一起感受这场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

十点的课,八点我就开始忙碌,一会儿摆弄手机,调整角度;一会儿布置背景,温习讲稿。起起坐坐,茶都泡了三四遍,终于可以正式上线。好在事先排练过,而且人也不算太笨,熟记流程,没有按错一个键。

先用“群直播”讲了一节课,再用“会议邀请”与四十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学对话——除了一位网络状态不佳,一位麦克风发不出声,其他都表示没有问题。唯一的遗憾是,课后有学生希望重听,才晓得我本该按下“直播结束后可观看回放”。

虽然磕磕碰碰,课后还是很得意——不是新技术运用娴熟,也不是新课程设计精彩,而是远隔千山万水,在疫情如此严重的关键时刻,师生们用这种形式互相问候,温暖之外,也很励志——这或许正是有关部门要求“停课不停学”的深意所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老师在北京头条发表的文章

举一例子,教师一旦开始上课,就有时间节奏的压力。时间从容,做一些课程录像固然好;时间紧迫,不做视频未必不好。

况且,上一门课远不止是“把课讲了”。例如,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除了PPT,还有每周学习指南。要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有指导的学习”,而不是片面的“自学”。

此外,面对面直播似乎人人可以参与,但怎样呈现正式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普遍不多。一些教师目前对在线教学的抵触、消极情绪可以理解,但总的来说,教师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PPT从1990年在我国开始使用,但普遍接受是在2000年以后,现在还有人抵制,但是已挡不住普遍应用的趋势了。技术只要给人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慢慢地大家都会接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晓明老师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

即使疫情过去以后,大家也还是会更多地使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因为远程教育一直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教育重要的发展目标,从早期的电视远程教学、广播的远程教学到现在的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现在的发展状况是实时感更强了,效果也更好了。

网络教学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 得对很多不方便、没有办法进行实体教学的群体来说,会有非常好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的研究工作、教师和同学的实时沟通都有了新的有效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对现场教学的补充,而且还会在未来发展成非常独立的教学形态。但现场授课还是不可替代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老师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

首次线上开学
老师们会不会想起
自己初登讲台时的感觉?
下课之后
老师们又会如何总结自己的表现?
从他们的朋友圈中
或许能找到答案
(以下内容排序按照老师姓氏的音序排列)

其实在以前也在别的课程里做过直播,倒是独自一人的直播,这星期是头一遭。

正好每天一门课:周一的电游,周二的微电,周三的文计。

还在担心自己适应不适应,担心网络卡不卡之间,一晃三门课都已经开了头。

期间没啥奇异或意外发生,除了妙妙在门外大哭了几声,导致教室聊天室里一堆小朋友敲问号,怎么有婴儿撕心裂肺地哭?……我心里说,嘿嘿嘿嘿,你们太嫩啦,这也叫撕心裂肺?

另外倒是发现自己有一项天赋,就是随时可以“人工卡顿”,果然有小朋友以为网络有故障。果然没辜负了“呆”的名号。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江老师的朋友圈

第一次直播上课记录一下感受,进入网络课堂classin,学生和老师是一个个图标,基本感觉不到学生,但知道学生在课堂里,要全身心的投入。在不能上课的情况下,网络教学是最好的形式,已经构建的网上教学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学期上课的老师会辛苦一些,但逼着师生学会了新的教学方式,是好事,相信大疫过后信息化教学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雪萍老师的朋友圈

不能与老师相见

不能慢步湖边、遥望塔尖

对校园的想念

弥漫在同学们的心间

平日里

同学们把燕园当作自己的家

如今的网络课堂

让我们能家中体验燕园

没有早八的上课铃声

没有熟悉的食堂包子

没有亲密的宿舍伙伴

却也有不一样的精彩

丰富详实的线上资源

认真仔细的课程筹备

细致及时的微信指导

尽心尽力的助教团队

不同地点 不同形式

但我们 仍在一起

走近知识 静待花开

——药学院2017级本科生 张丰哲

屏幕那头

微信群和教学网上

老师的贴心公告、同学的热烈讨论

和以前一样

距离隔不开知识、隔不断情谊

无论在哪,都是崭新的学期

我准备好精神和体魄

盼着归来

仍做个向上少年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6级本科生 来星凡

数不清的想念
网络上的燕园依稀可见
学习的热忱
不曾改变

跳动的笔尖
写下第一节课的引言
一起加油
春天不会遥远

来源:北大教务部、北京头条、中国科学报、中华读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