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话得罪女上司之后丨职场

 长沙7喜 2020-02-21

紫凌

无锡太湖分舵

三级拆书家


我之前在一个IT部门工作,一天,部门里来了有一位刚毕业的IT男,对着30多岁的女上司表决心:“我一定会趁年轻好好工作,干我们这一行,30岁以后脑子就不够用了!”听得我们惊出一身汗。

这是一个真实的笑话,同时也反应了很多人的普遍认知:人的创造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竭。这一认知让很多即将或者已经步入中年的脑力劳动者陷入矛盾——人到中年还有必要那么拼吗?一方面被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逼着不得不努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又会发现效率明显没有年轻时高,开始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正确处理这个心理矛盾,会让人逐渐陷入焦虑。

人到中年,创造力真的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吗?这个假期被迫宅家,看到了一本好书——《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终于解开了这个困惑。

看到成功二字,您会想到哪些书呢?是否会立马想到书店里面琳琅满目的成功学著作呢?确实,前两年成功学的书籍特别火热,甚至成为一些读者的“案头书”,没事就来给自己充充电,市场上也因此“诞生”了一大波成功学大师。然而,这两年此类著作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网络上出现诸多对成功学的质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成功学的传播似乎有些“扭曲,许多图书用口号式、情绪式的言语来刺激读者期待“速成式成功’的痛点,以引起共鸣。”

大家还记得《熊出没·奇幻空间》中,光头强捧着一本《成功之路,高喊着“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的画面吗?

还有前两年特别火的一部剧叫欢乐颂,主人公邱莹莹在遭受了爱情和职场的双重打击而一蹶不振时,其父带她来到了书店,买了一摞成功学的书,然后这女孩就回家拼命跟着视频喊口号给自己打鸡血!剧情让人看着忍俊不禁。

鸡血式成功学遭质疑

其实,作为提高个人品质、培养良好习惯、激发个人斗志、增强意志力和挖掘潜能等指导大众走向成功的图书,成功学图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比如这本《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就有别于常见的成功学鸡汤励志书,而是一本全面解释成功的科学手册。


本书作者是全球复杂网络科学研究的奠基人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被誉为用科学揭示成功本质的第一人。他在本书中用5条简易的成功定律揭示了成功背后普遍的科学规律。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之路都是由这些定律来决定的。掌握并践行这些定律,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针对我们常说“年纪大了,脑筋不好使了”的焦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同样的认知,他曾直言不讳地说过:“如果一个人在30岁之前没有做出重大的科学贡献,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做出。”

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原来是有数据支撑的: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成功的研究通常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出现及进入科研领域的前20年里,确切的说一位科学家似乎有大约13%的概率在职业生涯的前三年发表他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的概率也差不多,事实上,在前20年里的每一年里,他发表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概率都基本相似,但在20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一概率快速下降,他被引用最多的论文发表于第25年的概率只有5%,之后的概率就像自由落体一样下降。


这些数据似乎表明:爱因斯坦的言论毫无破绽。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创新,脑力消耗得更快,所以他们在30岁之后大脑创造力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呢?

很遗憾,另外一位科学家西蒙顿发现:就创造力模式而言,天才和普通人并没有不一样,普通人也一样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达到高峰,随之变得迟钝起来。

难道,人到中年真的就该“混吃等死”了吗?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幸运的是,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的深层悖论点亮了真正的希望:我们老年人并非一定过气,因为创造力不会衰老。虽然爱因斯坦和狄拉克关于大部分重要发现都来自年轻人的事实判断并非完全错了,但其实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重大突破。


作者提出:人的创造力不会衰竭,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巴拉巴西的这一成功定律又有什么依据呢?

在分析早期创新背后的原因时,巴拉巴西的研究团队偶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科学家们在后期获得重大突破急剧下降的同时,他们的产量也下降了。


发现这一事实之后,研究人员马上重新做了另一个调查,他们发现:不论是发表在职业生涯中哪个阶段的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是争取科研突破的一系列努力中的一环,成为最具影响力论文的概率是均等的。所以,一位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出现在职业生涯早期,其实是一个偶然现象,创造力与年龄似乎完全没有关系。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正是因为人们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产量下降了,成功的概率也下降了,并非创造力下降的缘故。就好比买彩票,假设在30年的时间里,每年生日我们都买100张彩票,那么每年中奖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不会随着年龄而提升或下降。但是如果我们在30岁之后,每年生日这天只买1张彩票呢?中大奖的可能性也就随之下降。

回到成功的话题,我们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在充满抱负的职业生涯早期,来自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少,所以会不断努力,不会因为失败或不受重视而气馁。而当我们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的,注意力和精力会比较分散,节奏也会变得迟缓,所以产量下降,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

搬掉这一块心理上的石头,是不是只要努力保持高产,就一定会成功呢?

事实上有很多人,在30岁之后依然很拼,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取得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这些大器晚成的例子就像成功的第五定律的教科书一般。除了坚韧之外,他们还有别的共同之处——他们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一个隐藏的因素引导,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逐渐显像。我们称为Q因子。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告诉我们: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外,要想获得成功,还需要跟随一个隐藏的因素——Q因子的引导。什么是Q因子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将想法/创意转化为结果的天赋技能。

我们一般认为自己的技能会在职业生涯中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提升,然而,研究发现Q因子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不会发生变化。我们总是从一个确定的或高或低的Q因子开始职业生涯,然后一直保持不变,直到退休。

为什么很多人一再尝试与努力,却一再失败呢?很可能是个人的天赋技能与梦想不匹配。

作者给出了一个成功的方程式: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S=QR:一个产品的成功,一个创新的影响力,等于个人的Q因子和想法的价值的乘积。


这里的S代表成功,特指人们对外界产生的影响力,R代表一个想法或创意的价值。R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变量。

比方说你想在一家小型购物中心开快餐店,如果那里已经有5家快餐店且经营惨淡,那么这个想法的价值R就接近于零;而若是那里还一家快餐店都没有,那么它的价值R可能就会很大。

但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之前,谁都没有办法预测到它能否成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因为这一切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Q因子。假如有一个非常善于经营餐饮的团队,即使是第6家进驻这家购物中心的快餐店,也可能会生意火爆;反之,若是完全不擅长经营,即使旁边一家竞争对手都没有,也可能会生意惨淡甚至亏损。

每个人的天赋技能不同,且不会随着在职业生涯中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所以,以不变应万变,想要成功最重要的是:找到与自己的天赋技能(Q因子)相契合的职业领域。若是发现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尝试依然无法成功,很可能是个人Q因子和所从事的职业不合拍,就有必要做出决断,及时调整职业道路。

只要找到个人Q因子与梦想相契合的工作,成功的机会就能大大增加。都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有才华并且坚持不懈,运气终会站在我们这一边,但如成功方式式S=QR所示,R是一个变量,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了,失败不可避免。就算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努力,保证尽可能高产,才可能创造一次又一次追逐成功的机会。

为了不让坚持不懈变成一句口号,可以怎么做呢?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若想利用Q因子,还有另一个聪明的方式——合作。利用你的网络帮助自己完成项目。即使没有产出预期的成果,合作也会促使你继续尝试,继续利用你的Q因子。团队合作有激励作用。对我来说,与学生和博士后一起工作的诸多项目促使我持续保持高产。


很少有成功是单打独斗出来的,更多的一种集体现象,所以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相互激励,促使自己持续保持高产,坚持不懈追求成功。

这个假期因为疫情影响,大家都不能出门,为了给武汉乃至全国各地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帮助大家在特殊时期更好地战胜疫情,拆书帮武汉分舵发起了【春节在家读好书】项目。天天宅在家里陪娃的我得到这个信息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项目组,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武汉加油,与大家一起加油。

但在准备线上分享的时候,因为有个3岁半的熊孩子全天黏着,家中完全没有备课环境,多次萌生放弃的念头。可是当看到项目组织者们每天都在辛苦协调各项事宜,前面的分享嘉宾们也都非常认真地准备,我告诉自己决不能掉链子,利用孩子睡觉的碎片时间顺利完成了课程准备。如果这次线上拆书课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我很可能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正因为这是一个合作团队的项目,所以大家相互激励,充分利用各自的特长,排除各种困难坚持为公益项目尽一份力,最终为广大学习者带去了知识,更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大家带去了温暖和战胜疫情的力量。

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时间,只要在一个正确的想法上坚持不懈。我们可以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个人Q因子呢?大家不妨用这个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