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都文学微刊·第30期】《故乡的春节》(程绍堂)

 徐方梅 2020-02-21

《金都文学微刊》2018.2.3(总第30期)

作者名片

程绍堂笔名步程,山东招远人。系山东省杂文学会理事,原招远市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全国70多家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篇,50余篇作品分别入编《中国青年杂文选》、《文论集萃》、《往事点滴》、《人生解析》、《激浊扬清》、《为政》等10多部文集,有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读本》、《美文600篇》、《文载》、《阅读》等,出版个人文集有杂文集《边鼓集》、杂文随笔集《红尘琐思》、《步程文集》,编著文集和志书多部,有3部文集获省级奖励,30余篇作品获地市级以上奖项。

故乡的春节

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关。然而,笔者对过年已远不如儿时那么有兴趣,那么兴奋,那么期盼,似乎有些麻木。但,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心中不觉又泛起一股深深地怀旧感,那些令人激动、雀跃的时刻似乎恍如昨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的老家虽地处穷乡僻壤,但对过年却颇讲究,而且过得非常认真,年味浓得很。每年,只要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即便生活再拮据,那怕是东借西凑,也要到集市上置办点过年的东西,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就是鸡、鱼、鞭炮。“鸡”代表“大吉大利”,“鱼”象征“年年有余”,鞭炮以示庆贺。

这段时间,孩子们个个都格外兴奋,大人们对其管束也比平时放松了许多。赶集的日子,孩子们不用大人招呼,就不离左右地缠着大人,不知疲倦地穿梭在集市上,吵着嚷着、蹦着跳着要大人给买鞭炮或小玩具什么的。一旦得到满足,便兴奋得不得了。我对鞭炮格外喜爱,必吵着要父亲买不可,而且要买最响的。一旦到手,便如获珍宝。

过了腊月二十三,我们那里叫“辞灶”,又叫“过小年”,村里便开始逐渐热闹起来,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过年的气息愈来愈浓。这时,三五成群的男孩时不时拿出宝贝似的鞭炮互相炫耀着、比试着,舍不得成串燃放,只是拆开逐个放。他们或把鞭炮塞入墙缝里,或插在泥堆上,或点燃后抛向空中,变着法儿燃放,那份惬意难以言表,别提多高兴。女孩子们则聚集在一起,拿出大人买给的头花、绸结、纱巾、头绳什么的,相互比示着、炫耀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这期间,大街上会不时传出阵阵杀猪声,全村大人孩子会循声而去,把杀猪场围个水泄不通,那场景丝毫不亚于看一场文艺演出。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女人们忙着准备年饭,男人们则兴匆匆地贴春联,先从街大门开始,一直贴到房门、炕头,盛粮的缸瓮贴上“五谷丰登”,猪圈鸡窝贴上“六畜兴旺”。总之,凡是能贴的地方,几乎都贴上了。春联不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门面,也预示着来年人寿年丰,诸事如意。因此,贴春联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最要紧的事情之一。

年三十的午饭,可以说是庄户人家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几乎是将一年之精华倾于一餐。在这美好的时刻,即便是平日里一口酒不沾的人们、尤其是男人们也要酌一杯小酒,以示庆贺。孩子们则放肆地啥好吃吃啥,直吃得肚皮滚圆方罢休。这一刻,平日因忙于生计而扯走的那份温情也会还原在每个人的身上,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

除夕之夜,孩子们一改往日睡懒觉的习惯,变得异常警醒和兴奋,往往还不到午夜时分,便叫醒大人们,要新衣穿,要鞭炮放,要吃五更饺子。这时,大人们也都丢下了往日的威严,依顺着孩子们。于是,一家鞭炮响,万家齐相应,此起彼伏,很快,整个村子的鞭炮声便响作一团。五更饺子吃罢,许多家不到午夜就开始“辞旧迎新”了。结果,天不亮,大街小巷拜年的脚步声和问候声便开始了,拜年的序幕就此拉开。

拜年,是过年最主要的一项活动。这时刻,家家户户的门都敞开着,红红的对联映着门楣,喜庆与欢乐的气氛充溢着整个村子。这拜年也是大有讲究的,要从辈分高的人拜起。如果你辈分低,即使是七老八十,子孙满堂,只要走得动,就要早早出去给长辈拜年。否则,就会落得个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日后无颜面对本家族和街坊邻居。因此,辈分高且年岁大者在家中等待着拜年大军的到来。他们一边等,一边盘算着谁会先来,接下来会是谁。同族的拜年队伍率先到达,随之外族人便相继而来。每支拜年队伍基本包容了一个家族,人员数量可想而知。因此,进得门来,只有带队领头者方能进入厅堂。领头者率先喊一声:“给您老拜年了!”候在院子里的人们便齐声应和道:“给您老拜年了!”紧接着,拜年队伍齐刷刷跪倒在地,磕头作揖。屋里的长者赶忙走出门喊道:“都赶快起来,进屋坐坐!”其实屋里根本坐不下。于是,领头者一番客套,便招呼众人走向另一长辈家……

颇有意思的是微熏的人拜年,他们多半迈着“凌波步”,涨红的脸,喜笑颜开,话也比平日多,见人就说:“过……过年好!”如遇上雪多路滑的年份,他们的身上总要沾上些泥雪。上了年纪的老人见了面多半会说:“过年旺盛吧?今年又挺过去了。”那意思是说又多活了一年。

最兴奋的莫过于儿童。女孩子一个个花枝招展,蹦蹦跳跳,乐不可支;男孩子则边跑边嚷,追逐嘻笑,时不时放上个鞭炮,走东家、进西家,兜里装着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和拜年时大人们塞给他们兜里的水果和糖块。这时候,打仗闹吵的特别少,就是以往有些过节的孩子,也大都和好如初。

新婚的媳妇拜起年来则别有一番情趣。由于她们对村里的人大都不认识,出门拜年问好,门户和称呼成了她们的难题。因此,凡是新媳妇拜年都有专人领着。每到一家,领着的人便介绍这是谁家、应称呼什么,都要向新媳妇说清楚。新媳妇则如鹦鹉学舌般,叫你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时,往往会遇到爱耍贫嘴、取闹逗乐的“活宝”,拿新媳妇开心,沾新媳妇的便宜,明知自己比新媳妇的丈夫年龄或辈分低,却主动向新媳妇招呼道;“弟妹过年好!”不明就里的新媳妇认为叔伯哥先问好了,自己岂不是失礼了,便一脸愧疚地忙不迭回应道:“大哥过年好!”得了便宜的小伙作着鬼脸得意地笑着跑了,引得一旁的人一片善意的哄笑。新媳妇一看上当了,便嗔怪一句:“你等我以后收拾你!”

我们那里有民谚曰:“初一初二拜姑姑,初三初四拜丈母,初五初六拜姨姨……一直拜到正月底,亲戚朋友拜个遍,礼节不到年不休。”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从正月初一就开始走亲戚。这走亲戚对孩子们来说,是件及高兴又盼望的事情。因为,不光能吃好饭,还会得到长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那年月,由于家境大都不富裕,压岁钱自然不多,一般也就五毛(角)或一块(元)。即使这样,孩子们也乐此不疲,高兴得不得了。


来稿请自行审定、校对无误,并附百字作者简介和生活照1—2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