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冰雪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研究 ——基于冰雪场馆视角

 孤凤 2020-02-21

作者

1. 刘辉:北京璟田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 曾春水: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3.刘雷: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4.邵楚纤

冰雪场馆是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和冰雪教育培训等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也是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北京和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17年,中国冬季滑雪人数1210万,总滑雪人次1750万,较2016年滑雪人次(1510万)增长18.89%,中国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冰雪场馆的建设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摸清全国冰雪场馆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水平,对办好2022年冬奥会,落实《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国家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冰雪场与美洲、欧洲、阿尔比斯地区等欧美冰雪场馆相比面积较小,冰雪场馆建设类型多以娱乐型滑雪和滑冰为主,竞技型和高档消费型场馆较少。同时,因冰雪场馆投资回报的周期长,一年闲三季,业态发展存在同质竞争、人才竞争相对明显,中小型冰雪场馆的发展具有较大挑战,引发国内很多学者对冰雪场馆和冰雪产业发展研究。

现有研究成果集中以下:

(1)冰雪场馆重在经营与管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陈伟、李继东、秦立忠等学者分别对北京、河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冰雪场馆的经营和建设、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很多滑雪场缺少统一规划,仅仅是在滑雪场的数量和规模增加明显,在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上相对较低,餐饮、住宿条件、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薄弱,经营中普遍存在明显淡季长和旺季短,近些年在淡季期,慢慢增加一些山地CS、温泉、户外拓展运动、森林康养等休闲旅游项目等。

(2)冰雪场馆研究“雪”多、“冰”少,依托冰雪场馆设施注重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的研究,但是,冰雪产业如何在冰雪场馆设施建设同时,进行“冰雪+”融合创新发展研究相对薄弱。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从1990年至今,针对“冰雪旅游”研究文章有370多篇,“冰雪运动”文章有490多篇,而“冰雪场”、“冰雪场地”、“滑雪场馆”等文章有270多篇,其中,在“滑雪场馆”的研究有200多篇,“滑冰场馆”的文章仅有10多篇。白鹤松通过50多篇国内外文献,发现冰雪旅游研究一方面注重冰雪旅游产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注重滑雪旅游市场发展、滑雪旅游者的意愿等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但是,研究表现出研究内容的高度重复性,研究方法的定性描述性为主,缺乏定量或实证分析,缺乏研究的理论深度。杨艳红通过中国近十年冰雪运动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以竞赛训练为主,且主要集中于优势项目和冬奥会、大冬会,但冰雪运动如何推广,冰雪产业和冰雪文化等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融合创新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

(3)冰雪产业布局以及冰雪产业集群研究以省域空间尺度为主。黎映宸、韩大勇、韩杰、陈嘉琪等学者针对黑龙江省、吉林、乌鲁木齐等省市和全国冰雪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张贵海研究发现中国冰雪产业初步形成以东北地区为首,华北板块、西北板块、东北板块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冰雪产业在黑龙江亚布力、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勒泰、河北崇礼等四个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区域内、各板块之间冰雪市场竞争明显。在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越来越由中高端旅游消费,转化为大众化旅游消费背景下,冰雪场馆建设的分布与中国冰雪运动爱好者分布、冰雪消费者分布是否匹配,即冰雪场馆与都市圈、城市群间的关系如何?在全国大力推动冰雪产业发展背景下,提高全国冰雪场馆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引导现有中国冰雪场优化布局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01
PART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滑雪场馆多数沿某一山脉,或者某一山坡进行布局,而滑冰场馆则利用河、湖或者城市大型体育设施建设,进行发展和建设,两者之间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同,但两者之间通过交通、河流与水系联系,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通过全国不同城市(区)两个或多个冰雪场馆之间的空间关联指数来测量空间上的关联及空间集聚现象,为此研究引入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分别测度其全局的和局域的空间聚簇特征,前者是探测整个研究区的空间关联结构模式;后者处于识别不同的空间位置上的高值簇与低值簇,即,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16]Getis-Ord General G定义为:


02
PART
中国冰雪场馆空间布局与发展特点
2.1中国冰雪场馆设施日益完善和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末,中国冰雪产业产值为3976亿元,是2015年冰雪产业产值2700亿元的1.47倍;滑雪场数量703家,是2015年末滑雪场数量(568家)的1.24倍;同年,滑雪人次1750万,比2015年1250万人次,增加了500万人次。滑雪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017年末,滑雪魔毯、造雪机数量、压雪机数量分别是1076条、6600台和485台,分别是2015年的618条、4000台和330台的1.74倍、1.65倍、1.47倍。中国冰雪产业,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和场馆建设为引领,以滑雪场经营为核心,以滑雪旅游、滑雪健身娱乐、滑雪培训、大型滑雪竞赛等滑雪旅游产业的核心环节,促进中国滑雪装备(冰刀、索道、缆车、造雪机、压雪机、雪地摩托等)、滑雪用品、滑雪器材等生产、销售、维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装、电子等相关产业的不断提升。

2.2中国冰雪场馆的“热点”和“冷点”南北差异较大

2.2.1中国滑雪场馆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京津冀城市群、东北三省和新疆部分区域,“冷点”区域分布在南方

2017年末,中国北方滑雪场馆数量为579个,占全国滑雪场馆(703)数量的82.36%。其中黑龙江省有124个,是全国现有滑雪场最多的省份。另外,山东、新疆、河北、山西、河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北京、甘肃等滑雪场馆数量均在20家以上,南方省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方滑雪场馆数量较少。

  • 从地理位置来看,长白山、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位于北纬42到44度之间,与阿尔卑斯山和落基山同处于“冰雪黄金纬度带”,冬季平均降水量38.3毫米,平均雪深14厘米,山地雪深可达100-140厘米,年积雪天数在150天以上,积雪密度、积雪深度、积雪日数、雪粒质量和平均温度在全国乃至世界属一流水准,非常适宜开展滑雪旅游以及高山滑雪和跳台滑雪运动。形成了中国滑雪运动和滑雪旅游的核心区集中在新疆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南麓,黑龙江和吉林的中心城市、长白山的山林和丘陵地区。

  • 从降雪分布来看,中国降雪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其它大部分地区降雪量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以暴雪等级的降雪量占主要。北方相对寒冷天气、降雪和积雪天气为滑雪场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

2.2.2中国滑冰场馆的“热点”区域分布长江三角洲与粤港澳大湾区,“冷点”区域分布北方青海、甘肃和宁夏一带。

2.2.3北方滑雪场馆水平和标准相对优于南方的滑雪场馆,南方滑雪场馆设施需求较大。

南方滑雪场架空索道等专业性滑雪设施建设较少,雪道多以低难度和体验性为主。北方滑雪场的雪道面积相对较大,垂直落差相对较高,其中,新疆阿尔泰山野雪公园滑雪场是中国垂直落差最大的滑雪场(垂直落差1000米以上)。

黑龙江亚布力体委滑雪场垂直落差885米,建设面积55公顷,雪道面积50公顷;吉林北大壶滑雪场垂直落差870米,建设面积50多公顷,雪道面积100多公顷;万科松花湖滑雪场建设面积152公顷,雪道面积在100公顷以上。

中国北方6省市滑雪者人次占全国50%以上,滑雪场设施与功能相对齐全,但使用效率低于南方省份,南方滑雪场的需求有较大空间。2017年末,中国接待滑雪人次超过100万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196万人次)、河北(176万人次)、北京(167万人次)、吉林(147万人次)、山西(110万人次)、山东(104万人次)6个省市。6省市滑雪者人次900万人次,占全国滑雪者人次1752万人次的51.36%。

但是,从滑雪场的使用效率,即平均单个滑雪场接待滑雪者人次(滑雪者人次/滑雪场数量)超过4万的省份来看,北方只有北京市(6.95万人次),而吉林(3.59万人次)、天津(3.07万人次)、河北(3.03万人次),小于4万人次,南方的四川(5.27万人次)、浙江(5.05万人次)、湖南(4.12万人次)等反而远远超过4万人次。这与南方省市滑雪场数量较少,体验滑冰需求者旺盛有关,表明南方滑雪场的建设还有较大空间。

2.3 中国滑雪场建设沿长白山-太行山-雪山-横断山脉东北西南方向发展

中国山脉和丘陵的分布奠定了滑雪场的空间格局,2017年末中国滑雪场主要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布局,即沿长白山-太行山-雪山-横断山脉方向布局(图3)。将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与中国主要山脉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和空间统计(ArctToolbox→Analysis→Overlay →Spatial Jion)发现:

(1)滑雪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西麓(211个)、燕山-太行山(114个)、天山北麓(64个)、阿尔泰山南麓(4个)、阴山南麓(14个)、秦岭大别山(37个)、贺兰山西麓(11)、泰山(34)等中国北方山脉,南方山脉,岷山-雪山(7个)、方斗山-大娄山(13个)、横断山(3个)山脉等滑雪场相对较少。

(2)中国形成4大滑雪场集聚发展带。分别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长白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黑吉辽),天山北麓滑雪场集聚发展带(新疆),秦岭-大别山北麓滑雪场集聚发展带(陕豫鄂皖),燕山-太行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京津冀晋)。其中,长白山山区、燕山、天山和太行山山区滑雪场的数量分别在全国山区滑雪场数量排名中居第1位、第2位、第3位和第4位。长白山山区滑雪场的数量是211个,是中国山区滑雪场最多的山区,建设有中国主要知名滑雪场,包括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场,吉林北大壶滑雪场和万科松花湖滑雪场,吉林长白山国际滑雪场等。大马群山-燕山-七老图山-奴鲁尔虎山滑雪场的数量是71个,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的主要地点,建有万龙滑雪场、密苑云顶滑雪场、大雾滑雪场、富龙滑雪场等。太行山山区滑雪场有43个,包括山西省的马金山李宁国际滑雪场、九龙国际滑雪场、五老峰国际滑雪场等。天山山区滑雪场64个,包括天山国际滑雪场、大美西域滑雪场、丝路滑雪场等。

(3)中国最佳滑雪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阿尔泰山、燕山。其中,长白山山区的万科松湖度假区和北大壶滑雪场雪道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1和第3位。北大壶滑雪场是国家滑雪训练基地,举办过第6届亚冬会和第8届、第9届、第12届全国冬运会的全部雪上赛事。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拥有国内最长高山初级雪道,曾承办世界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全国大众高山滑雪冠军赛等大型赛事百余项,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最佳滑雪场。

2.4 中国冰雪场馆建设发展与城市群规模和发展水平存在紧密关系

滑雪场地建设发展一方面受冰雪资源的分布和规模、冰雪资源的质量和组合影响,另一方面,冰雪场馆建设、冰雪产业收入与滑雪者数量、滑雪者收入水平存在紧密相关性。燕山-太行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紧邻京津冀城市群、晋中城市群,长白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紧邻哈长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天山北麓滑雪场集聚发展带紧邻天山北坡城市群,秦岭-大别山北麓滑雪场集聚发展带紧邻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图4),城市群巨大旅游消费者和滑雪(滑冰)发热友,为四大滑雪场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是,从四大滑雪场集聚发展带紧邻的城市群发展水平,特别是核心城市的发展来看,北京、哈尔滨、吉林、大连、太原、乌鲁木齐、西安等城市的人口密度、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燕山-太行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紧邻的北京、天津,2016年末人口规模(1354万人)、人均GDP(11.82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27万元)、航空客运能力(7872万人)等方面在四大滑雪场集聚带紧邻的核心城市中均居首位,为滑雪场地提供较大滑雪者的客源市场。而部分核心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其中,吉林市还没有为滑雪者提供直飞的民用航空运输。天山北路滑雪场集聚发展带,因为紧邻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实力偏低和交通运输保障力相对滞后,影响了滑雪旅游和冰雪产业的发展。





03
PART
中国冰雪场馆和冰雪产业发展建议
3.1 优先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紧邻的冰雪场馆

平衡冰雪场馆的供给-需求关系,优先发展冰雪运动爱好者集中,冰雪消费需求旺盛、城市人口密集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冰雪场馆发展。

首先,优化提升京津冀和东北三省为主体的滑雪场馆设施建设,发挥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华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带动南方滑雪地区协调发展,形成以高级雪场和中高端滑雪旅游度假区为引领带动、南北协同、多点扩充的滑雪场布局。从滑雪场集聚区来看,重点建设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和首都都市圈紧邻的燕山-太行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发展.其次是哈大长城市群紧邻的长白山滑雪场集聚发展带发展,再次是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紧邻的天山北坡滑雪场集聚带发展。

其次,发展南方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及核心城市腹地的滑冰场(中国最大的滑冰场馆在南方长沙)。加强对冰雪场馆的安全防护设施监督检查和安全防护管理,加强冰雪运动安全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等加强对冰雪运动爱好者的教育,在媒体以公益广告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冰雪运动爱好者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增加冰雪场馆医务人员队伍建设,配齐医疗设施,建立冰雪场馆与有关医疗机构直通救治渠道,确保对于意外安全事件中的受伤人员能及时救治。

3.2分类引导全国不同区域冰雪场馆建设发展

针对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北坡等四大滑雪场馆集聚区和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二大滑冰馆集聚区,按照冰雪场馆的需求和全国冰雪产业发展引导进行冰雪场馆建设发展。鼓励政府和企业在城区及城市“1小交通圈”内建设群众娱乐型和康体运动型冰雪场馆,提高冰雪体验消费供给,增强冰雪场馆与城市景区、公园、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提升旅游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型和竞技型冰雪场馆结合2022年冬奥会发展需求,围绕燕山-太行山和长白上冰雪产业集聚区发展,特别为备战2022年冬奥会,建设和提升室内冰雪场馆和四季训练型冰雪场馆建设。

加快推进京津冀冰雪产业一体化发展,东北三省冰雪产业一体化发展和新疆冰雪产业一体化发展,做好竞技型和比赛型冰雪场馆与城市公交、地铁、火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的衔接与配合,推动城市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畅通冰雪场馆与重要景区间联系。积极推动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融入中俄“冰上丝路”建设和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冰雪场馆、冰雪城市、专业组织的联系,深化在冰雪人才、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方面合作,推动中国冰雪产业主动融入国际冰雪产业核心圈。

3.3推动“冰雪+”产业融合发展

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召开的机遇,加快中国滑雪场建设,整合冰雪场馆腹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工业基础,加快形成 “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制造”、“冰雪+温泉”、“冰雪+运动”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加快将各地滑雪场馆开展的冰雪娱乐、冰雪竞技运动、冰雪旅游与各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科技、教育等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冰雪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互促共进、共同繁荣,建成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文化、冰雪培训”为核心冰雪全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冰雪文化集聚区、冰雪康养小镇、冰雪旅游示范区、冰雪制造集聚区等各具特色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各地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完善的冰雪产业链条。注重冰雪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冰雪智能体验和智能冰雪体育培训等新业态,通过VR、互联网、智能冰雪装备模拟和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举办智能化赛事等,让更多人了解冰雪运动灾害预防、治疗、康复和应急等相关知识,实现冰雪产业跨越发展。

3.4 强化冰雪场馆规划建设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规划引领,注重与“山、林、水、田、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确保林地生态环境和山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加快建设滑雪场,科学编制不同冰雪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优化冰雪旅游土地、林地供给及项目审批流程,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留出空间,将冰雪产业用地纳入地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冰雪产业用地需求。

注重于城市规划协调,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和存量房产,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兴办冰雪场地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冰雪场地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注重与生态环境规划协调,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土地建设的冰雪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注重于城市旅游交通协调发展,开通滑雪场与各景区之间的免费公交车、城市重要交通节点至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公交车、城市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观光巴士,城市交通节点推出小客车换乘公交车进景区服务,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将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纳入游客满意度调查的重要指标。


04
PART
总结讨论

研究利用GIS平台,进行空间关联、叠加和空间统计分析等,较好的反应了中国冰雪场馆建设发展的南北差异和滑雪场地与中国山脉及城市群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冰雪场馆发展的优先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群紧邻的冰雪场馆发展,推动“冰雪+”产业融合与相关规划协调发展的思路。但是在以下方面还需要深化研究。

(1)中国冰雪资源评价研究。冰雪产业(除冰雪装备制造)一定程度上属于资源型产业,一方面依赖冰雪场地规模、冰雪资源的数量和周期的长短,另一方面,冰雪资源与林地、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等相关资源的要素组合程度,形成冰雪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有利于对冰雪资源开发强度和引进冰雪产业项目风险的评估,需要加强中国冰雪资源的科学评价,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难以程度、冰雪资源质量的等级等。

(2)中国冰雪产业集群差异化发展研究。滑雪场的集群建设必然促进中国冰雪产业的集群发展,如何根据中国冰雪资源的不同组合方式和布局特点,结合周围城镇群的建设发展,有序布局冰雪文化旅游集聚区发展、冰雪康体运动集聚区、冰雪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冰雪小镇、美丽雪乡等产业集群发展,成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内容。

(3)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借鉴国外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发展经验,梳理北方6大滑雪胜地和南方4大滑雪胜地滑雪场(北方6大滑雪场:长白山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万龙滑雪场、密苑云顶滑雪场、长城岭滑雪场、南山滑雪场;南方4大滑雪场:西岭滑雪场、神农架滑雪场、绍兴乔波冰雪世界、玉舍雪山滑雪场。)的类型和建设的特点,研究冰雪资源要素组合的优劣,冰雪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发展路径、发展重点等,总结中国北方和南方等区域冰雪旅游发展的模式,为中国新建滑雪场提供经验和借鉴。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