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分类的研究过程具体的研究分析我就不做具体赘述,我大概叙述一下研究过程及结果,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科研人员从海南省的三亚、白马井 北部湾东侧、广东省的汕尾和福建省的梅林共收集7个种群866尾带鱼,结合形态学资料进行生化分析。在捕捞现场取样,取活鱼或死后马上冰藏在1d之内的鱼体肌肉、肝和眼3种组织并马上放入液氮保存。根据电泳结算计算了3种鱼11种同工酶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的变异以及种群间的基因差异。 3种7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 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这些根据地方命名的带鱼品种可以归纳为3种带鱼,这些带鱼的遗传距离都在0.22以上(物种鉴定标准的系数),因此可以确定为3个种类的带鱼。为什么我要长篇累牍的叙述这些,因为物种的分类不是单纯的只是通过物种的颜色、形态来判定是否是新的物种,因为在自然的生长中也可能发生变异。 我们最终将三种带鱼分类为:白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异名Trichiurus lepturus)、短带鱼(Trichiurus brevis)和南海带鱼(Trichiurus nanhaiensis)。 三种带鱼的区别三种带鱼的区别
白带鱼,带鱼科带鱼属的一种鱼类。英文名(Largehead hairtail 大头带鱼),也叫高鳍带鱼、牙带或者刀鱼,也有叫裙带、肥带、油带、天竺带鱼的,它们的个头比较大,尾部细长如鞭状,背鳍是灰白色的,没有腹鳍,也没有鳞,但有明显的侧线,身体呈银白色,背鳍和胸鳍呈淡白色,体长可以大234公分。 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性食用鱼之一,产量巨大,是极重要的经济渔获,全世界年产量超过500,000吨。主要渔法为底拖网、巾著网及定置网等。盛渔期在春夏间,也是北部沿岸季节性重要之海钓鱼种。 全世界温、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四周海域,台湾地区除了西部以外,各地皆产。 白带鱼是暖温水域中底层洄游性鱼类,一般栖息於开放性之大洋水域,水深在60-100公尺间,亦常游至深远3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产卵时则洄游至浅海水域。喜弱光,有明显日夜垂直分布之习性,白天至深水层,黄昏、夜间及清晨则上游至表层。具群游性,性极贪食,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 白带鱼还分为黑眼带鱼和黄眼带鱼,而这两类带鱼也是消费者常见的,肯定也有会消费者会说如何选购? 1、黑眼带鱼 黑眼带鱼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腥味比较小,生活中主要被用来做清蒸食用,喜欢清淡饮食的人可以选择黑眼带鱼。 2、黄眼带鱼 总结:黄眼带鱼的个体比较大,肉质会比较粗糙,会有一些腥味,一般比较适合做红烧或者油炸食用,喜欢饮食偏辣一些的人群可以选择黄眼带鱼。 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眼睛和个体:黑眼带鱼的眼睛呈黑色,而黄眼带鱼的眼睛颜色偏黄;黑眼带鱼的个体一般比较小,而黄眼带鱼的个体一般比较大。
也被叫做中国短尾带鱼、琼带鱼,英文名(Chinese short-tailed hairtail)。短带鱼是肉食性动物,鱼体细长且侧扁,背鳍是白色的,体长可达54.5公分,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省周边海域。短带鱼性成熟早、个体小,以其最大个体还达不到另2种带鱼开始性成熟的长度。
南海带鱼又称黄鳍带鱼,东山岛渔民称为黄金带鱼。和白带鱼相比个头要小很多,尾部短于白带鱼,因背鳍黄色又叫“黄鳍带鱼”(如上图),一般栖息在沿海,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海南部和南海。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暖温水域中底层回游性鱼类,一般栖息於近泥砂或泥质之大陆棚沿岸水域,水深在20-50公尺间,亦常游至深远1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产卵时则回游至浅海水域。喜弱光,有明显日夜垂直分布之习性,白天至深水层,黄昏、夜间及清晨则上游至表层。具群游性,性极贪食,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 黄金带全身充满盔甲不锈钢,靓丽的反光可以晃瞎眼,实乃不锈钢带鱼。我吃过的几种带鱼中,个人觉得这种带鱼肉质最嫩,味道最鲜甜。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动物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