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勘合贸易:明朝的外交平倭方略

 袁承志dtau70na 2020-02-21

虽然明朝对日本的贸易频率、船只规模进行了严格规定,但日本一次都没遵守过。

倭寇,一般指常年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主要由日本的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组成,有时还会得到日本某些大名甚至是幕府的支持。广义来讲,在元明两代,只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烧杀抢掠的日本人都可以被称为倭寇。

纵观明代的海防史,其实就是与外国入侵者斗争的历史。而抗击倭寇则是明代海防史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其实,倭寇劫掠中国沿海的现象早在元代中期就已出现。《元史》记载:“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枢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庆元,官军不能敌。’”庆元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可见,元朝中期,倭寇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战斗力极强,官军很难击败。到了元末,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元史》记载:”八月丁酉朔,倭入侵蓬州,守将刘暹击败之。自十八年以来,倭人连寇濒海郡县,至是海隅遂安。”

到了明初,朱元璋建国后,倭寇入侵频繁发生。但刚刚建国的朱元璋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因此可以驱逐倭寇,不致生乱。

纵观历史,在军事角度上,从攻守方的态势来看,防守方一般需要付出较大的精力。在明朝与倭寇的斗争中,倭寇处于攻击方,且地位主动。他们可以从大本营出发攻击中国沿海的任何一个地方。即使明廷有强大的水军,也无法进行面面俱到的防御。经常会出现倭寇在山东劫掠,水军却在浙江海岸防守的情况。

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整个东部沿海建立强大的防线,保证倭寇不论攻击什么地方,明朝都能进行有效的防守;另一个就是从源头上解决倭寇的问题,即通过外交手段让日本政府对倭寇进行制止和处理。本文主要讲明朝是怎么用第二个方法来处理倭寇问题的。

洪武年间的失败外交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

镰仓幕府执政晚期,日本的后醍醐天皇想要借幕府统治衰落之机发动政变,恢复天皇权力,可惜阴谋败露。1331年,后醍醐天皇被流放。两年后天皇被人搭救,竖起倒幕大旗,在豪族足利尊氏的帮助下,镰仓幕府灭亡。

天皇执政后,开始论功行赏。由于后醍醐天皇没有给做出巨大贡献的武士们以足够的封赏,引发了武士阶级的不满。足利尊氏抓住了这个机会,1335年,足利尊氏进攻京都。1336年,足利尊氏安排光明天皇即位,并将后醍醐天皇囚禁。

但这位后醍醐天皇运气很好,他逃出了京都,来到吉野的山中,建立新的朝廷。人们把后醍醐天皇的朝廷称作南朝、把光明天皇的朝廷称为北朝。日本的南北朝之乱拉开序幕。

朱元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日本进行外交。

洪武二年正月,山东爆发倭乱。朱元璋派遣杨载、吴文华等七人出使日本,并向日本提交国书,要求日本称臣并解决倭寇问题。杨载等人到了九州,面见南朝的怀良亲王。怀良亲王认为明廷的国书有辱日本国格,勃然大怒,将除杨载、吴文华二人以外的五位使者全部处死,并将杨、吴二人囚禁,三个月后,才放二人回国。

日本怀良亲王

杨载出使失败,朱元璋并未放弃,他于洪武三年派遣赵秩赴日。赵秩到日本后,日本南北朝局势发生变化,南朝的实力大大衰弱,因此怀良亲王也有亲近明朝的打算。赵秩见到怀良亲王,向他宣读国书,这份国书的内容还是让日本称臣,并解决倭寇问题。怀良亲王对明朝让日本称臣之事非常不满,他命手下持刀威胁赵秩。赵秩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赢得了怀良亲王的好感。可以说明朝与日本交往的第一功是赵秩立下的

洪武四年,怀良亲王遣僧人祖来等9人访问明朝,并奉还倭寇从明朝掳来的70余人。朱元璋在与祖来的交流中得知怀良不是日本的国王。随后朱元璋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日本的情况,得知日本北朝的存在,朱元璋决定与北朝建交。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僧人祖阐等8人访日。得知祖阐的目的是与北朝建交后,怀良亲王将祖阐扣下。后经波折,祖阐见到了北朝的实际掌权人,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

洪武七年,足利义满遣使朝贡,但因没有表文,引发朱元璋不满。两年后,朱元璋接到了怀良亲王谢罪的表文,但朱元璋认为怀良亲王的表文之中没有流露出足够的诚意。此时,明日关系降至冰点。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拒绝了怀良亲王和足利义满的朝贡,原因都是没有表文。同时,朱元璋得知部分劫掠沿海的倭寇正是怀良亲王指使的。所以,明廷这时已彻底放弃和南朝建交的想法。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给足利义满写信,不料这信件竟落到了怀良亲王的手中。怀良给朱元璋回信,信中对明朝极尽讽刺与羞辱。至此,明廷不再与日本进行外交活动。朱元璋通过和平外交的手段解决倭寇问题的计划彻底破产。

永乐年间的勘合贸易


1392年,日本南北朝和平统一。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稳定国内统治,获得经济利益,决定同明朝重新建交。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义满遣使赴明。建文帝大喜,于建文四年派遣使者回访。这一次,足利义满对建文帝的使者以极高规格接待,表文言辞恳切。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称帝。朱棣称帝后,为树立威信,并洗白自己以不正当手段夺取帝位的行为,开始诏谕四夷诸国,希望他们前来朝贡。面对倭寇问题,朱棣依然采取外交手段解决。永乐元年到永乐二年,明朝与日本相互派遣使节,足利义满为表诚意,命军队捣毁了许多倭寇的巢穴,并于永乐三年献俘20余人。

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

此时的朱棣对日本十分满意。一方面,朱棣对足利义满大加赏赐,并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另一方面,朱棣准许明朝与日本进行贸易。由于在贸易之前,日方需要拿出明廷发给的“勘合”进行检验,因此这种贸易形式又被称为勘合贸易。

永乐皇帝对足利义满的嘉奖

勘合贸易是一种不平等的贸易。这是明廷为解决倭寇问题,而向日本表示的妥协。

明朝规定:双方进行贸易,日方十年一贡,进贡船只不能超过两艘,船员不能超过二百人。所谓勘合,乃是一种凭证。明朝制作了日字勘合一百道和本字勘合一百道,以及日字底册和本字底册两本。双方在宁波进行贸易。日方拿出本字勘合与浙江布政司手中的本字底册相对,若二者对应一致,则日本使者入京,携本字勘合与日字底册和礼部手中的日字勘合、本字底册相对。得到礼部的验证后,明廷将日本的商品以极高价格收购。若商品太多,日方可在明朝官员的监督下,在会同馆进行为期三日的贸易。倘若勘合船只过多,则直接在宁波进行贸易。

虽然明朝对日本的贸易频率、船只规模进行了严格规定,但日本一次都没遵守过

从永乐二年到永乐八年,中日进行了六次贸易,相当于一年一贡,这严重违背了十年一贡的规定,并且每年的贸易船只都有38艘之多,是规定船只数量的19倍。

好景不长,永乐八年,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去世。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由于受到武士阶级的帮助才当上将军。这些武士对幕府限制倭寇的行动深感不满,在武士的怂恿下,足利义持中断了与大明的勘合贸易。

总体上讲,勘合贸易一方面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使得明朝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亏损对永乐年间的明朝来说自然是一件小事,但到了明朝中后期,财政吃紧的国库经受不起这样的亏空,不平等的勘合贸易注定是要消亡的。而明朝企图用勘合贸易抑制倭寇的打算也最终流产

正统到正德:勘合贸易的困境


明英宗继位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大明处于战略收缩状态。明朝与日本之间的勘合贸易大大减少。从明英宗正统元年到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的86年间,明朝与日本仅仅进行了8次勘合贸易。但这8次贸易给明朝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经济损失的第一部分来源于招待日本使臣的费用。日本使臣到宁波前,都有数百艘彩船组成的欢迎队伍进行迎接。

日本的勘合贸易船

使团靠岸后,马上入住宁波最好的酒楼,日日宴饮。从宁波到北京沿路也受到各地的隆重招待。日本使者到了北京,住在会同馆内,有400名馆夫服侍。《明会典》记载了一份日本使者的菜谱:

每十人羊、鹅、鸡各一只,酒二十五瓶、米五斗、面十二斤八两、果子一斗、烧饼二十个、糖饼二十个。

贸易结束后,明朝甚至主动为日方支付返程费用,为返程的日本使者提供三十日的口粮。据统计,每招待300名日本人一年就要白银五千余两,更何况日本使者在中国一待就是两三年,动辄前来一千余人。明朝为招待他们就要花费白银数万两。

经济损失的第二个部分是日本商品不合理的价格。日方绝大多数的商品都会由明朝官方收购,而官方不愿意收购的贡品,则到民间进行贩卖。明朝规定:禁止外国使者将进贡的兵器进行贩卖。日本商人抓住这一点,在每次贸易时都携带大量日本刀,这些日本刀只能被明廷以高价收购。景泰年间,日本刀的价格是铜钱300文到一万文不等。这些日本刀对于明朝毫无用处,只能放在库里等着上锈。景泰四年,日本贸易使团带来的刀剑竟获利铜钱二十一万余贯。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

成化二十一年,明宪宗下令日方贸易船携带刀剑不能超过三百把。但日本人对这一要求置若罔闻,携带超过规定数量的刀剑,甚至要挟明朝涨价。正德年间,日本使臣了庵桂梧对明朝提出收购刀剑的价格感到不满,便出言要挟:如不提高收购价格,将来倭寇来犯,这责任谁担得起。明朝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日本使臣在中国土地上随意骚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也为明朝带来了经济损失。景泰四年,日本使臣将招待的馆驿成员殴打致死。第二年,这批使臣到北京后,对明廷的收购价格感到不满,不断交谈之下,明廷答应增加铜钱一万贯,但这些日本使者对价格仍不满意,仍要加绢500匹、布1000匹。明廷不同意,这些人便赖在北京不走。景泰帝无奈,只好让锦衣卫采用强制手段把他们催走了。成化四年,日本贸易使团成员麻答二郎醉酒后手持刀刃,砍杀当地民众。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这些日本人明面上是来贸易的使者,暗地里却干着贩卖私盐、倒卖人口的勾当。

经济损失之四在于明廷对日本朝贡使团的不对称打赏。我们可以用宣德九年的一份贸易清单进行比较。

日方贡物:

马20匹、黑漆鞘柄大刀100把、撒金鞘大刀2把、长刀100把、硫磺一万斤、铠一领、玛瑙20块、砚台一面、金屏风3副、扇100把、枪100柄。

明朝的回赠:

白银300两、粧花绒棉6匹、纻丝30匹、纱28匹、罗27匹、彩绢20匹。

日本主要进贡兵器和一些价格便宜的原料、工艺品等;而明朝打赏都是真金白银和绫罗绸缎。

所以,在勘合贸易中,明朝已经成为了日本的“提款机”。日本使者出使一次便可获得极大利益。幕府和大名们利用勘合贸易来充实自己的金库,而这些金钱却用于日本国内的战争。战争总是会使一些农民、商人、浪人、武士落草为寇。可是,这些人侵扰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

从这一角度出发,明朝已经无法通过外交解决倭寇问题。相反,在实行勘合贸易的情况下,倭寇却越来越严重。但是明朝一直对勘合贸易抱有希望,直到嘉靖年间一件大事的发生。

嘉靖:争贡之役——希望的幻灭


在日本,随着“应仁之乱”的爆发,室町幕府的权力大大衰落。日本境内出现了一股“以下犯上”的风潮,各家大名的家臣开始取代自己的大名;各位大名也开始谋求幕府的权力。大内氏和细川氏逐渐掌握了勘合贸易的控制权。

嘉靖二年四月,日本大内氏贡使宗设谦道率三艘船,携正德年间勘合到达宁波。几天后,细川氏的贡使鸾冈瑞佐、宋素卿率一船,持弘治年间勘合到达宁波。这位宋素卿乃是中国人,因此他深深了解明朝官员的做派。他刚到宁波,便向市舶司太监赖恩行贿。

使者到后,依惯例要参加一场接风宴。在宴席中,赖恩由于受贿,便让细川家的使臣坐上座。验货时,也先为后到的细川家验货,把大内家晾到一边。

赖恩如此作为,引起大内家使臣宗设谦道的严重不满。五月初一,宗设谦道率人杀入武库,抢出武器盔甲,焚毁细川家的船只,向细川家的使臣发起进攻。细川家正使鸾冈瑞佐被杀。宋素卿逃跑。

宗设谦道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带着自己的手下,拿着砍刀从宁波追到绍兴,只为抓住宋素卿。

从宁波到绍兴距离一百多公里,这个宗设谦道也是个狠人

到了绍兴,宗设得知宋素卿已经逃往他处,便返回宁波,沿途烧杀抢掠。明朝备倭都指挥使刘锦率兵追击日使至海上,竟然不敌日使,英勇牺牲。

宗设谦道的一百多人,也没那么幸运,他们在海上遭遇风暴,在朝鲜登陆,被朝鲜守军歼灭。

争贡之役折射出明朝沿海防御薄弱,官员腐败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标志着勘合贸易这一体系的结束。此后,虽然明朝与日本在“名义”上进行了两次贸易,但明朝没有花一分钱,官方也未收购日本的任何一件货物。嘉靖二十四年,勘合贸易正式结束。

官方的贸易已经结束,民间的贸易还在继续,走私成为了贸易的唯一方式。这也是嘉靖中后期出现大量倭寇的原因之一。总体上讲,勘合贸易并未起到抑制倭寇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倭寇的气焰。这一从永乐年间就定下的规矩,从出生之时,就已经窥见了它将终亡的命运。

至此,明朝的外交平倭方略彻底失败。直到日本江户幕府闭关锁国之时,倭乱才真正停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