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穴、汞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

 Qy131449 2020-02-21

用好七大穴,全家身体更健康

    人体十二条正经,每条经上都有七大英雄之穴,可谓一穴胜十穴,知其所处位置、各自功能,再沿着经络这条神秘通道自然可以到达与其“同声相应”的脏腑,这也就掌握了治病保健的精髓所在。


正文 第一章 《易经》,医道之源(6)

(1)井穴:主管身上十二条正经所有支脉的要穴提起“井”会让人联系到水,这个“井穴”也好比水的源头,就好像是人体经脉之根。要知道,只有水的源头源源不断,人体经脉气血才会畅通无阻,人体阴阳才能趋于平衡,脏腑才会安康、协调。所以,只要我们照顾好全身十二经上的每一个井穴,就是抓住了身体健康安宁的“根”。

    我们知道,感冒发烧时,吃药都要用水送服,医生也会建议多喝水,以便体温恢复正常。从这个生活常识我们可得出结论,诸如感冒发烧这一类的身体不适,在井穴贴上“同气相求”的药物,就有助于缓解不适,因为药性会通过井穴进入经脉,使病症无处藏身。

    (2)荥穴: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好比泉水汇成一条小溪流,当这股力量平缓流动的时候,小溪的两岸就会草木丛生;如果小溪堵塞,水无法往下流,小溪下游就会干涸,无法流动的水变成死水,就会变质。

   人体往往会出现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多是火邪引起的“上火”。因为一旦火邪上身,肯定要往身体上部走,等于把溪流堵塞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嘴起疱、淋巴肿大等症状。所以要想摆脱这些困扰,就得求助于掌控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穴。此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当你将药物贴在荥穴上,药的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流入脏腑器官,并逐渐渗透到各种疾病的所在之处,直至驱走体内的“害群之马”。

   (3)经穴: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要穴这里的“经”是人体十二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滋润着全身的脏腑器官。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只要我们把身上所有的经穴像照顾父母、儿女一样,精心备至,就几乎不必担心身上这儿不舒服、那儿又痛的事情了。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尤其擅长诊治喘、咳、寒、热之证。比如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都可一一解除,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将药物敷在穴位上,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出现问题的脏腑,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4)合穴:主治六腑疾病的要穴“合穴”在经络上有“入海口”的意思,就是说,此处的脉气最为强势,蕴藏的力量就像流水即将融入浩瀚大海时一样强大。照顾好合穴,就是给人体的内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上了一把健康锁。不过要想摆脱五脏上的疾患,就不是本穴的功能范畴了。


正文 第一章 《易经》,医道之源(7)

   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比如说胃气不足,就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因为这样可以使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部,可见,养生保健只要做到“同气相求”,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会健康、安宁。

   (5)原穴: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在人体的十二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原”顾名思义就是原气(又称元气、真元)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元气是人的先天之气,身体脏腑器官、经络气血的正常运作都依赖于元气的滋养,只有元气充沛了,人体这部机器的各个零配件才能发挥其各自功能,我们的生命活动才会正常运作。由此可见,给原穴悉心的呵护,就是抓住了人体元气出入的总开关,这样我们才会健康,少得病。

    反之,如果脏腑有疾患,都可取相应的原穴来治。像困扰现代人的颈椎病,往往与肺气亏虚有关,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值得推荐的方法是将白参片贴在肺经两侧的原穴——太渊穴上,只有把肺的元气补足了,才能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6)络穴:主管人体十字路口的要穴身体一旦出现兼有两条经络问题的疾患,找对络穴治疗是最明智的选择。人体的十二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各分出络脉,其上各有一个络穴。这个穴位就像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上掌控全局的红绿灯,只有指示灯正常运转,复杂的路面情况才会变得井然有序。

   对于人体而言,此穴可以将人体相表里的经络沟通在一起,其交会点就发挥着路面红绿灯一样的作用。因此,当你将药物贴在络穴上,其性气便可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某人因感冒而引起咳嗽、头痛等不适,单靠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络穴——列缺穴便可解决这个难题。

   (7)郄穴:主管急病的要穴“郄”是间隙的意思,是经脉之气深聚之处的意思,所以自古以来身体出现急性发作的小毛病都找郄穴。郄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在下肢处也各有一个郄穴,合称十六郄穴。药物贴于其上,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自然会发挥到极致。阴经郄穴擅长根治血证,如咯血就可以找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穴来治疗;而阳经郄穴擅长治急性疼痛,如脖子痛就可以找足少阳胆经上的郄穴——外丘穴帮忙。


 正文 第一章 《易经》,医道之源(8)

   十二经脉七大穴表

    经脉井穴荥穴原穴经穴合穴络穴郄穴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列缺孔最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通里阴郄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内关郄门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小海支正养老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阳池支沟天井外关会宗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合谷阳溪曲池偏历温溜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公孙地机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大钟水泉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蠡沟中都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通谷京骨昆仑委中飞扬金门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丘墟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冲阳解溪足三里丰隆梁丘

    养生保命真法,让我们终生受用

    “《易经》内病外治疗法”是指在《易经》的理论指导下用同属性的食物、药材去补益、调理同属性的脏腑。比起内服药物的方法,它有不少优势,更适合家庭使用,可谓是家庭治病养生的首选之法。

   起效快当你找到病因和选中需要调节的经络、穴位后,就可以依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原则来挑选药物,再将所造药材外敷在最恰当的经络穴位,这样药物的性味才能输送到五脏六腑,借此补虚泻实,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一般来说,无论是补还是泻,见效都很快,一般10分钟内就会看到成效,尤其针对体质羸弱的人效果会更加明显。在使用外治疗法的同时,最好配合食疗。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药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文 第一章 《易经》,医道之源(9)


使用安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一剂解药,也有副作用。而外治法是在体外用药,通过经络穴位发生作用,它不像内服药物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是绕开了肠胃这条通路,让肠胃免受不必要的刺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内病外治法时,一定要多观察患者身体在外治前后的各种变化。因为任何一种疾病的诱因都非常复杂,如果病情出现好转,可以遵照医嘱继续使用;如果病情加剧,要立即停止使用。

    成本低传统中医常用的敷药、艾灸、拔罐、刮痧、放血、扎针、熏洗、耳压等,都属于外治疗法的范畴。其中当属敷药疗法最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坚定患者的治疗决心。

    外敷所用之药都是非常容易买到的药材,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成本也就几元钱到几十元钱,制作一次还可以用好多年,不会给患者造成什么经济负担,同时它的功效又会很好。

    不受专业限制在药物外敷、艾灸、拔罐和扎针等诸多外治疗法中,当属药物外敷最为方便,不仅不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还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只要知道穴位在什么地方,把药物直接贴在上面即可,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一学就会,流传千年的选穴秘诀

    在家里用内病外治法治病,最关键的就是选穴。选准穴位,再在其上贴上合适的药物,就能起到让人喜出望外的效果。下面就以流传千年的选穴秘诀——《四总穴歌》为例,为你介绍人体最得力的四大穴位——足三里穴、委中穴、列缺穴、合谷穴的治病选穴经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大概意思是,胃部和腹部出了问题,要选足三里穴;腰部、背部不舒服,要取委中穴来治;头或脖子出现问题,用列缺穴来解决;脸或口腔发炎,合谷穴是不错的选择。

   在胃经诸多穴位中,足三里穴被中医养生专家称为强壮之穴,民间也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那么,为何足三里穴的成绩在各穴中最为突出呢?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约3寸的位置,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中医五行学认为,脾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故有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的功效。如果经常对此处进行外敷或是艾灸,可有效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而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


正文 第一章 《易经》,医道之源(10)

 日常生活中,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非常简便易行:可以每晚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不超过20次,以此处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感为宜,坚持3个月左右,自然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让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膀胱经的湿热水汽在此聚集。该穴位于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处,腿屈曲时,窝横纹的中点。凡是腰背部的所有疾病和不舒服都可以向委中穴求援。具体操作时可以一点一放,同时配合腿部屈伸,不仅能对腰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还能治疗腿部酸胀、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病变及下肢的某些病症,此外,按摩此穴还可以对中风偏瘫后遗症进行护理。

   将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有个穴位叫作合谷穴,它可是大肠经送给人体最好的礼物。大肠经为手阳明经,在十二经中有养阳、生津、通腑等作用,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引起牙齿疼痛、口角溃烂、颈部肿大等症状。刺激大肠经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指压或刺激合谷穴,就可以轻松刺激与它相关的肌肉、骨头、血管以及关节,从而改善循环不顺畅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治疗远端疾病。《四总穴歌》里的“面口合谷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头面部的所有疾病都可以取合谷穴进行治疗,如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牙痛等病症都可以找这个穴位进行辅助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大肠经及任脉三经交会之穴,可以同时调节这三经之经气。平常生活中,出现不知缘由的头痛,多与遭受不经意的风寒有关,按揉列缺穴可以起到疏卫解表的效果,如果能做适当热敷或艾灸效果会更好。列缺穴还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相连。任脉是人体前正中的经脉,是“阴脉之海”,有补肺肾阴虚的功能。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列缺,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糖尿病、耳鸣、双目干涩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不适反应。列缺穴对于手腕活动不便、手掌发热等不适也有改善效果。

    《易经》内病外治法除了对上述四大重要的治病保健穴位有过详细解释外,历代大医家还归纳总结了不少解除病痛的经验。

   对付像疝气这样的小儿疾病,可以用艾灸疗法进行调理。口诀是:疝气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意思是可以先用一根线或纸条测量好嘴巴的宽度,再折成三等份,合成一个三角形。把这三角形正放在肚脐下,让三角形的一个角尖对着肚脐正中央,另两个角尖对应的位置就是治疗疝气之处,然后在这地方用小麦粒那样大的艾柱来灸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