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猫科动物世系分类

 百科小全藏书阁 2020-02-22

猫科动物是肉食性较强的一类食肉目动物,它们的食物中肉食比例要大于略有些杂食倾向的犬科和杂食性较强的熊科。在演化中,猫科动物逐渐形成了适应伏击、跟踪和短距离追捕的捕食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身体特征。它们拥有柔软灵活的身体和四肢,脚底有软趾垫,绝大多数的爪子可以伸缩。其头部呈半球形,口鼻部较短,头骨具有宽阔的颧弓和明显的矢状嵴,可以附着强壮的颚部肌肉,为其提供强大的咬合力。它们的两眼朝前,十分接近人类的双目视野,眼球下有反光膜,视网膜中具有高比例的视杆细胞,且瞳孔可迅速变换大小,能适应光线变化,夜视能力较强。


此外,猫科动物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它们和斑鬣狗、一些海洋哺乳动物的一个名为Tas1r2 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因而无法感受食物中的甜味。


猫科动物最早出现在2500万年前渐新世的欧洲,其最古老的成员叫做始猫(proailurus),这是一类体型较小,只比现代的家猫大一些的小动物。


虽然诞生于欧亚大陆,但现生的猫科动物早已遍及除了大洋洲、南极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以外的其他广大区域。据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猫科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至少发生了十次洲际迁徙,包括经苏伊士地峡、白令陆桥、巴拿马地峡在欧亚大陆、非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往复迁徙。最为典型的例子如猎豹,它和美洲狮、细腰猫拥有共同祖先,它们在北美分化后,猎豹的祖先有分支再次回到了欧亚大陆并迁徙到了西亚和非洲,而留在美洲的分支却逐渐消失了。


在传统分类中,猫科动物现生类群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豹亚科和猫亚科。除此之外,已经灭绝的有剑齿虎亚科。

豹亚科代表物种,依次为虎(Panthera tigris)、狮(Panthera leo)、豹(Panthera pardus)、美洲豹(Panthera onca)、雪豹(Panthera uncia)、云豹(Neofelis nebulosa)

猫亚科代表物种,依次为美洲狮(Puma concolor)、猎豹(Acinonyx jubatus)、家猫(Felis catus )、狞猫(Caracal caracal)、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 )和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

猫亚科在头骨上,较豹亚科更圆、且吻突更短。

猫亚科舌骨器骨化,而豹亚科舌骨器仅是软骨,有特殊喉部结构,故而在叫声上两者也有区别,多数豹亚科可以发出吼叫(雪豹云豹不会),而猫亚科就只能“呼噜呼噜”的低声呜咽。或是发出类似猫叫春似的“假吼”,因此也将豹亚科动物概称为“大型吼猫”,而猫亚科动物概称为“小型鸣猫”。

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则在传统分类学之外,向我们进一步揭示了猫科动物的系统发育,现生的猫科动物共属于两大分支八个谱系。


第一个演化支是在1080万年前从谱系中分离的豹属谱系。这一世系包括狮、虎、豹、美洲豹和雪豹,也就是会咆哮的大猫,它们的舌骨都未完全骨化,舌骨的中部具有伸缩性很大的弹性软骨腱,这使它们能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同时在此世系中还包括云豹(Neofelis)的两个种: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巽他云豹(Neofelis diardi),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暗示着它们经历了一段长期的独立进化。(此后的研究发现巽他云豹和亚洲大陆的云豹已有一百万年的生殖隔离史而归为独立的物种。巽他云豹分布在苏门达腊和婆罗洲,其毛色比云豹稍暗,云状斑更小)

大约140万年后,在亚洲出现了第二个分支:亚洲金猫谱系,现存物种包括3种中小型猫:婆罗洲金猫(P.badia),亚洲金猫(P.temminckii)和云猫(P.marmorata),且仍栖息在东南亚。云猫与豹属有亲缘关系。

第三个分支狞猫谱系包括:狞猫属Caracal和薮猫属Leptailurus。被分为三个非洲种:狞猫(Caracal caracal),非洲金猫(Profelis aurata)和薮猫(Leptailurus serval)。其祖先约在1000万到800万年前展开了第一次洲际迁徙,进入了非洲。在这段时期,海平面比现今低60公尺,红海两端的陆桥将非洲与阿拉伯半岛连接起来,促进了它们前往非洲的迁徙。



第四个分支是美洲豹猫谱系,包括大部分南美小型猫科,分支时间约在800万到720万年前。。

第五个分支是猞猁谱系,该世系同样与豹属有一定关联,但最近来自Johnson等人更有力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关系比之前所想的要更远。在此演化支中,短尾猫(Lynx rufus)作为基群,但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和欧亚猞猁(Lynx lynx)并未构成姐妹分类单元。

第六个分支美洲狮谱系在670万年前分支出来,包括美洲金猫属和猎豹属。是美洲狮(也叫山狮)、獭猫(jaguaundi)与美洲猎豹(American Cheetah)的源头。在美洲的沉积物中所发现的这些物种的化石,确定了它们在西半球的起源。

300万到200万年前,新一次的冰期导致海水再度下降,再加上板块的位移,使南北美洲大陆经由巴拿马地峡相连。这一时期有少数猫科抓住了迁徙的机会,向南进发,来到了一个没有胎盘食肉动物存在的大陆。南美洲与北方大陆已经隔绝了几千万年,上面住满了有袋类动物,其中还有几种成功的肉食性种类。但当猫科动物穿越巴拿马地峡抵达南美洲时,已经练就了成为终极掠食者的致命武器。含蓄得多的有袋肉食动物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几乎所有的原生有袋类动物,都迅速被迁徙而来的美洲豹猫谱系取代。而这个谱系在新家演化得更是多样,造就了七种目前仍然生存在南美洲的猫科物种。



随着最后一次冰期在约1万2000年前结束,覆盖整个加拿大与美国北方的冰雪逐渐融化,荒芜的北美洲变成了广袤的草原与森林。在这之后却突发了一场巨变,根绝了北美洲40多种哺乳动物,也就是更新世大灭绝。庆幸的是,在几百万年前海平面仍然很低的时候,有一群猎豹祖先回到了亚洲,随后在非洲定居;美洲狮则躲在南美,逃过了一劫。

大约在猎豹经由白令海峡从美洲迁至亚洲的同一时期,豹猫谱系与野猫谱系与它们在美洲的亲戚分离出去,越过白令陆桥,抵达了亚洲。在这段时间里,同样在亚洲,豹属谱系比以往散布得更广。老虎的分布遍及南亚和东南亚;而在中亚的北部与西部,雪豹则适应了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泰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花豹不仅扩散至整个亚洲,还进入了非洲,也就是它们如今出没的地方。狮子与美洲豹在上新世晚期来到北美洲,大概是在400万到300万年以前。更新世大灭绝虽然使上述两个物种在北美洲消失,但美洲豹逃到了南美洲,而散布至非洲的狮子,则到了一个比欧洲、亚洲或美洲更适合生存的大陆。 


地中海盆地周围的茂密森林与广袤沙漠,逐渐崛起的是少数几种小型猫(体重不到10公斤):东亚丛林猫(East Asian jungle cat)、中东沙猫(Middle Easten sand cat)、非洲黑足猫(African black-footed cat ),以及一种普遍的野猫种类,其下还有广受认可的四个亚种(欧洲亚种、中亚亚种、近东亚种与中国亚种)。这些野猫亚种中的其中一种,最终登堂入室,进入人类的生活。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德里斯科(Carlos Driscoll)进行了一项分析全世界家猫与野猫的全面性分子遗传研究,已经厘清了这个过程:所有家猫带有的遗传特征,都与来自以色列与近东地区的亚洲野猫相符。 

猫应该是在几次不同时机下被驯养的,但也都是在约1万至8000年前的肥沃月湾,当游牧的人类族群开始围着农地形成小村庄的时候。野猫也许受到谷仓里为数众多的啮齿动物吸引,而这些猫所展现的小心谨慎显然引起了人类注意,因为能迅速解决讨厌的啮齿动物,而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越来越驯化的野猫大量繁殖,也把自己与人类的幸福连结在一起。 

人类把驯养的家猫散布至全球各地,如今世界约有六亿只家猫,几乎是唯一没有被保育机构认定为受威胁或是濒危的猫科动物。从19世纪开始,猫主人会让自己的宠物虎斑猫选择性地交配,以培育讨喜的品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