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家乡诗系列(2):家乡是一首首诗 文|01一线 我的家乡西坑是吉安永和镇中部的一个美丽山村,文化古村。古称瑞源、西溪,罗姓村子。村落南面背山,山上滿是松树,山下点缀着两座小型和一座中型水庫和众多的池塘。东西北向二三里,近处都是良田,四周远处小山丘陵拔层罗列,姿态各异,十分秀美。胜过一幅美丽的图画。 西坑有两千余亩的山林,以松树为主,茶树、杉树次之,栗树又次之。农业以谷米为大宗,油菜次之,豆子,花生,芝麻,棉花,甘蔗,车前子,红薯等又次之。 我家族人既是且耕且读,颇能安居乐业。历代先人都具有农村社会中诚实慈祥的美德,先人乐善好施,广积阴德,为子孙祈福,因而颇为乡里所称道,历代可说是积善之家。 西坑博厚,山水形胜,地灵人杰。所以形成老家西坑如此独特的地貌,盖因雷公榭的演变而来。据《七姑岭和雷公榭的传说》记载,这里曾经发生过大地最早的一次大洪荒。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言:“详观记牒,洪荒莫传”,西坑东面有座小山岭,叫雷公榭,与隔江的七姑岭与名俱来。相传如今的七姑岭以前叫猪婆岭;如今的雷公榭以前叫牛牯岭。猪婆岭位赣江东岸,临江一面如刀劈斧剁;牛牯岭居赣江西岸,山腰里有个缺口大洞。又据族谱记载:相传神爵年间,西坑泉水从地隙中涌出,于是形成西坑大井。因井泉清洁,周围长满了灵芝草。宋时苏东坡和永和清都观道长谢易庵老先生结为好友,他们结伴寻过此地,为西坑胜地叹服。谢易庵常言:“西坑大井盖由瑞气所钟,所以都以瑞井源相称。”然而,历代地名志上都没有记载这件事,只是乡人代代相传了下来。 据清光绪18年修的罗氏谱牒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吉州隐士罗子凤前来此地定居。子凤公乃唐魏博节度使兼长沙郡王罗宏信第二十一代孙,子凤公家本住吉郡城里,早年投学于永和清都观谢易庵门下。先生本性仁让,贯通尚书、五经、六艺,只因厌恶城里的纷华,弃六艺而来西坑山庄隐居。子恺乃子凤公的堂弟,在入进士之列并在河南有了功名之后,常在友人面前言表对子凤兄学成的惋惜。明永乐年间,子凤公同长兄子仁一道徙居在西坑上村庄老屋。此间,子凤公一心想择另一块地方定居。一日,在庄上安歇,忽然梦见一位白发山神对他说:“近地田垅大井坛上是家宅地,可徙居此地,我奉天命守护了数百年。”醒来后,他便往山处详细寻找,果然找到了如神仙说的地方,便让子仁兄约定共分而居。子仁嫌其泥湿而没有迁移下来。 子凤公十分羡慕西溪山水形胜,认为是幽栖的好地方,修来此,乐其地。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卜吉日创居于此,取名瑞源。又因西坑瑞源大井连着西边一条长流小溪,也叫西溪。从此,西溪瑞源之中,便成为罗家的起居宫地,瑞源之土,长出罗家的衣食庄稼,瑞源之泉流,自然是罗家洗涤健身之好去处。想来子凤公创业之初,常常不辞辛苦,经风霜、雨露、秋实、冰雪,时而行路在幽芳与乔木之中,时而约哲士仰而望山。如谢易庵、刘司寇、谢司训、邓太常、王铨谏等历代名人,谁不夸此为真胜境地。 明宣德至弘治年间,应瑞公,諱昌,号西溪,于明正统十四年,创大厅一所,因灵芝瑞,遂题曰:瑞草堂。将西岗子凤公创之厅为西溪一支小宗祠,日聚子孙讲学问业且教悌。明朝著名学者、地理学家罗洪先、称念庵(彦庵)先生问谱系至西溪,感罗氏祖德,书其匾曰:顺德堂。 明成化至嘉靖年间,贵序公,諱直方、字愚直、大饮宾,聚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其不朽之业,至性光昭于天壤,而文章辉映。念庵先生所撰直方记,鹅山先生所撰直方传以及诸名所贺乡饮诗,欣欣而曰嗟乎,斯时是知其为直方之德,正可谓天下之善人也。于焉泷江彭水歌之东塘毛子泳之。澄塘吴子长赋之,安崖张子记之,枫山吴之说之,颂歌一口,珠玉满章,华山子因书而志焉。其次子时演,諱乐泉,名乾五。明宏治年间,以载米于本都极贫之家,沿门量济。又于明嘉靖年间出谷百石赈济饥民。官府奖励尚义牌并授七品官服荣身。又为乡民修筑陂堤十五处,储水备旱,乡民德之,于白沙仇家陂亭一座右,进士石庵晏赐记之。 现村落古樟繁荫,山清水秀,交通便利。西坑西面由南向北转东绕村的溪水更是源流渊远,流经九桥十八湾。从村落起源至今流传着秀美西坑许多的神奇故事。 我家出门靠近这条长流小溪。小时候,我们经常结伴在溪水里观水摸鱼,拾猪草,洗杂理菜。也常在溪水的两岸押青蜓,捕荧火虫。有时站在树荫下观客雀争斗,甚至还爬在古樟树上掏鸟捕蝉收集叶蚕。有时也站在古石桥上,静静地看西子们捣衣綄纱。大人们坐在树墩上捣鼓旱烟,小人们把伸向溪水的粗大树根当鞍马玩。 我们的童年是这里的天地,除了节日里看打龙灯,看大人们在祠堂里演戏,巷陌里吹拉弹唱,到后来的看电影,慰问演出外,我们自有很多项目,穿巷闭屋捉迷藏,宗祠门外打擂台,捉三碑直、抓石子、滚圈子、跳房子,冲风车、搞龙抓尾、天地打调、玩摸营触电,等等活儿,变着花样玩各种游戏。还有一年四季的打柴劈草斫毛、采猪食料、各种方法的捕鱼。还有春季检蘑菇,采栀子花,夏日里到水库和池塘里戏水,秋天到山上劈草斫毛,冬天的打柴和祠堂坪地上打雪仗……只要我们在,村上到处欢充满歌笑语,显示无限生机。 细想小时候的家乡,生活简直就是一首首诗。可以说:耕耘不觉辛,日日果蔬新。涧唱幽歌亮,烟浮紫雾匀。花生来就酒,塘堰去垂纶。四壁瑶琴曲,诗题夏与春。我当时要有李白等大诗人的才华,我当也会诗兴大发。现只能邀请他们到我村上走走,看看在诗人们的笔下是怎样的光景: 东晋诗人陶渊明来了,他可是喜欢这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里时间久了,他定会感慨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站在对门水库堤下,望着从上游界碑奔腾而下的流水,唐代李白也会留下一次豪迈之旅: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爬上护堤时,已近黄昏。白居易老先生平铺感性,他当下吟诵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北宋苏轼那回真来过此地,他应该会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南宋陆游对我说:客问乡居事,久居君自知。度桥徵士悔,过社旅人悲。社散家分肉,农闲众筑陂。墙东新洗竹,我亦补藩篱。 辛弃疾来到此地,在体验了一段乡村生活后,欣然捉笔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地周必大和杨万里一定结伴来过此地,不然,杨万里怎么会有这样的诗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元代的马致来了,便是别样的感叹: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陪同明代王世贞于此春游,他起歌之:小楼烟雨乍霏霏,支枕消教酒力微。除却西邻呼酒外,判无剥啄到荆扉。 引路明代于谦登南山天高坡,对着这满山的石头,我说,山南那边有社办石灰厂,他于是发出感慨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后来,我又陪同清代郑板桥登临此山,当他看到南山有石头缝里竟然长树时,也诗兴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凡有诗人来过此地,一定会有收获。只是可惜真来过的这里苏轼、谢易庵、刘司寇、谢司训、邓太常、王铨谏等历代名人没能看见他们的诗句,也许他们过此匆忙,也许他们的诗里就有这方的影子,只是没有注明出处而已吧。 我对家乡是别有一种亲爱的感受,触景并知事生情,感我庄上山水形胜,美丽山村、祖德泽邻和天人感应,也留下一些作品。今摘录几首诗作,在此分享与大家点评! 瑞源铭记 堂前生瑞草,屋后起云烟。 灵涧西溪响,华芝向水眠。 清虚三界处,委实五行田。 莫若千秋老,聊诗作散仙。 西溪赞 西溪水,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 滋润着庄上的青草田地, 养活着西溪的时代子民。 当你的水域减少, 子民日思期盼能听到你的声音。 你不能停止脉流啊, 就象子民不能停止呼吸。 谁敢否定: 不是你养育了西溪的生命 西坑颂 墨苍丘陵锦西冈,钟灵毓秀筑里乡; 附阴抱阳依形藏,户朝北南东西壤。 绿丛田舍樟林绕,物华天宝静谷场; 路尽赣江永和商,天人合一万载量。 古柏奇幽凤公堂,地脉吐花瑞草芳; 窑瓦卵嵌青石道,歌风穿径东西巷。 朝霞涵空透碧亮,夜幕泻星酷月朗; 驻足汲水激涤荡,心居禅境宠辱忘。 垄西溪流傍秀庄,福地宜居晓苏杭; 重檐天井马头墙,门透瑞源顺德堂。 凤公才俊永世昌,翰墨遗珠百里香; 千古瑞源祖德扬,代有震闻乡邻唱。 庐陵文明源流长,肇基承业创盛况; 文治武功非凡响,英达辈出举无双。 民风淳朴蔚然煌,古今骚客多赞赏; 后贤积聚正能量,谱写时代新华章。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
|
来自: 01一线 > 《01一线原创诗词》